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21-12-31 22:08
科学咨询 2021年10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价值观核心

苗 青

(北京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海淀 100091)

当代高校青年正处于信息纷杂、受到多元文化影响的大数据时代,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让青年学生很容易扭曲价值观念,对本国文化产生文化自卑,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另外,国内教育主要关注对现代知识的学习运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相对较少,深度人文精神欠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容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大的概念,由“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构成。传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现在来讲的过去,是已经发生过和已经存在的社会生活内容或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概念也在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未来都将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传统是某一个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要素,带有极其强烈的地方特色。”传统是历史传承发展的结果,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是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1]。

传统文化从地域方面来分类,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和外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的相对稳固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制度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传承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的综合体。

(二)优秀传统文化释义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崇德重义的精神境界、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都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表现。

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包含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集中表现,也是一个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基础。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是独树一帜的,从未断层过,它不仅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高校大学生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大学生感受到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1.历史文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广义的历史文献是指一切文献;狭义的历史文献指的是历史学科方面的文献。在我们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这些历史文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表1 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企业领导人员网络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平台+管理)需加强,新信息技术、新媒体应用不充分;二是资源建设(课程资源)不足,资源共享难;三是网络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够;四是与干部员工职业发展需求的关联度有待提升;五是与建立兼容、开放、共享、规范的干部网络培训体系的目标还有差距。

(1)历史文献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础

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表达了凝聚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其中,自由是社会主义社会首要的价值目标,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准则,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保障。

孔子对“自由”有着透彻的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提出限制君主和政府权力的主张,以便让人们自由自在地生活。自由的基本含义就是自由主宰自己的言行。

“平等”表现为政治上的平等地位,经济上各尽所能和按劳取酬,以及社会保障的真正平等。孔子的“忠恕、均平、仁义”比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他提出平等权利理念、平等教化思想、平等政治参与权利、平等的价值追求[2]。

“公正”即公平、正直。《吕氏春秋》也有“公”和“至公”的不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出于政治考虑对高层乃至最高层的关注,“天下大同”描述的是一种有差异的政治秩序,统治者应该选“圣德”之人来担当。

法治即依法治国,在中国历史文献中,《说文解字》《周礼》《汉书》《荀子》《尚书》等都对法治有过具体的描述。比如,孔子提出坚守仁政底线,指出制定善法,立法为民。

(2)历史文献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础

“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古人的理想社会是天下大同,大同世界奉行的原则是天下为公。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有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相关文字,梁启超在《爱国论》中说:“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

“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礼记》《论语》《晏子春秋》等都对敬业有一定的阐释。“诚信”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和基本道德要求。“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说文解字》《周易》《礼记》《论语》等都有关于“诚信”的论述。

友善是一种道德、气质和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当构建一种友好、亲善、温暖的关系。《说文解字》载: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为友。《广雅》载:“友,亲也。”在孔子和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善”承载着终极价值追求。《孟子》载:“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2.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红色精神的内涵

红色精神是社会主义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红色精神实践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课堂,是激发大学生活力的有效途径。红色文化是对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

(2)红色文化执行力的实现过程

红色文化的执行可以从组织系统和教育系统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在组织系统方面,组织者的素质是执行力的基础,组织者的素质来自学习与教育,政治学习与教育密不可分。高校需要大力推进“红色文化精神进校园”主题活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执行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定期学习专题报告,进行政治学习活动,撰写学习心得。

其次,在教育系统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保证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同时,可以通过学术讲座、座谈讨论、读书交流、入党誓言等弘扬红色精神。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向引领

(一)用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伦理主体需要具备的情感与道德准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独特的文化中孕育,具有中国独有的特点。在我国传统中,忠君爱国是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自我人生境界的标准之一。

(二)将常识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既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认识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对于青年大学生需要将常识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思考,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处理现实问题。

(三)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需要制定总体规划,设立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学科特点把爱国主义思想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把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大学生既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又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爱国主义自觉性。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学校需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整体规划之中,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和历史,培养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是我们的生命之魂,对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影响,其中包含着对新时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的深刻影响。我们应结合新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多方面分析、研究新时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厘清演化规律,发挥其现实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