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斯佳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不仅要大力推行思政课程,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专业课程,即实施“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有别于思政课程,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肩负着传授知识和立德树人的双重使命。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淡化学科界限,在专业课程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发挥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功能,以课程为载体,将课程资源化为育人资源,把传授知识和树立价值观相统一,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教授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的“大先生”,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和引路人。因此,“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2014年起上海各高校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教育理念,率先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2017年,其他地区高校也开始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在学术界,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近两年呈不断增长的态势。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英语课程思政”和“高职英语课程思政”为主题词搜索发现:国内各期刊于2018-2020年(截止到2020年10月30日)共发表843篇和263篇论文,可见研究中多以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研究还不多。此外,整体研究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中仅有两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一篇是朱毅和陈世润于核心期刊《职教论坛》发表的关于高职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另一篇是杨修平2020年在核心刊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表的,阐述了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学理依据,基于对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提出了构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三三三”育人机制。除此之外,其余相关论文都未能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由此可见,加强对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探索和系统性的研究已经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的面授课和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以教师为课堂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何克抗教授于2003年首次将“混合式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国内,此后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就此展开。何教授认为混合式教学把传统教学的优点和E-learning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留原教学形态的基础上,鼓励师生有效地运用网上在线资源。[2]线上教学资源丰富,不受时空限制,互动交流多样化;线下教学面对面沟通更直接,能更有效地保证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地开展。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乐学好学。
我院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将基于智能手机以及电脑等终端设备的教学模式与英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在混合式教学中贯穿思政教育,既能解决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间的矛盾,把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学习结合起来,使得自主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可能;又使学生在获得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一方面,线上创建QQ群、泛雅超星平台(即手机端的“学习通”)等,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并开展小组讨论。按照回望中外历史、立足当下中国、面向全球未来的思路,根据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将筛选出的包含思政元素的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开展线下课堂教学,通过小组汇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此次研究以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英语教程3》第四单元TextA“A Defining Moment”一文为依托,采用混合式教学,实现移动式教学和多元化互动教学。课文讲述了美国加州一社区居民因天然气泄漏向消防局求救,最终消防员保护民众安全撤离危险区的故事。
课前教师确定文章主题,找到思政元素的切入点,确定该单元的思政主题是“以人为本”,通过网络搜集相关材料,找到了汶川地震救人的视频以及图片、课文中美国加州消防员英勇救人的图片、新冠疫情期间医生驰援武汉的视频等资料。教师需把这些资料整理归纳至相应的教学安排中,比如汶川地震的视频作为听力练习,放在导入环节;把加州消防员和汶川消防官兵的对比放到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同学们探讨不同国度里同一职业的共同点;最后把驰援武汉的视频作为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还需要对这些素材进行再加工,比如利用汶川地震视频设计听力填空题,让学生课前观看并思考;对于基础弱些的同学还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判断题。关于课文中两国消防员的对比,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些形容词或者短语描述两者的共同点,训练语言技能。教师在平台发布所有资料并全面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由于师生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平台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答疑,就重点问题进行巩固并适当拓展。课堂上教师针对汶川地震视频内容的学习情况,请一些同学分享观点,同时鼓励更多的同学在课堂分享自己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准备的其他内容。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到结果,理清课文故事脉络,让他们找出三个阶段中三位消防员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的描述,引发问题思考:你认为此次天然气泄漏没有引发民众伤亡的秘诀是什么?这个过程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是无形中融入了思政教育。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能清晰地梳理故事发展线,掌握语言知识点,意识到消防员勇敢、坚毅的品质。然后就课前准备的关于两国消防员的对比请同学以小组汇报的方式发言,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引导他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最后,教师结合时事政治,播放一则名为“This is China”的新冠肺炎疫情救援的视频作为课后思考,思考医务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哪些方面?
通过教师线上课堂的积极引导,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英语技能,另一方面,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文化自信心,对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同。同时,教师悄无声息地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实现了英语课程思政的目的。
经过线下课堂融合,英语知识学习和价值观念的引领进一步实现了统一。在进行完线下课堂教学后,教师布置线上再学习的任务,让学生搜集国外政府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应对措施资料,并以小组的形式上传班级群共享,同时教师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补充相关资料,包括特朗普的公开演讲、英国提出“群体免疫”的对策、国外街头民众防护措施的图片、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实时数据等丰富资源。教师根据疫情的主题设计翻译练习,学生需要阅读完这些资料才能完成翻译,完成的过程就无意识地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在学习平台上讨论别国消极应对的原因,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意识到我国把抗疫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人权。
通过线上预习、线下上课、线上再巩固的模式,教师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学习平台的帮助下,教师对学生作业、参与度、测试情况掌握地一目了然,是对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通过课后线上的巩固,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也使思政教育课堂效用最大化。
“课程思政”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教师要学习从英语教材中挖掘深层次的思政教学元素。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包括西方文化知识、人生信条、道德规范、家国情怀、职业选择等。这些知识点很分散,需要教师高度凝练并以语言知识的传授为依托实现德育渗透。德育素材需和当今社会主流结合,和高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混合式教学不是简单的线上加线下的教学,其多元化的方式允许学生自己安排学习计划,为学生提供更为多维和动态的互动。英语课程所具有的丰富的视听资源、阅读资源是英语课程思政在线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比如在线课程可以创建一个微课的形式,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实施反转教学,通过多平台、多媒介、沉浸式的教学方式促进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灵活性和易学性。
打造好英语思政的第二课堂。增加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增强职业素养,比如地方博物馆、文化馆外事志愿者服务,鼓励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实践基地的建立也能促进英语课程思政的时效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职教师需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深入推进课程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的创新。通过建立高职英语课程与思政教学的共有目标,将思政教学融入英语教学,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促进文化认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肩负起传播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混合式教学给师生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实现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双重提高。本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思考和解决,比如教师如何从英语教材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思政元素,教师如何建立有效的线上学习评价机制,找到将思政教育隐形渗透到高职英语课堂的路径、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