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华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红棉小学 广东广州 510280)
数学是我国小学教育的核心科目之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高年级数学是一大难点。抽象性的数学问题会让学生找不到关键点,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在解决问题方面会遇到各种问题,进而让学生对数学失去信心和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重要目的。画图策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问题,然后得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教学中,画图策略的运用无处不在,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心得体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小结,可提高学习效率。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小学生遇到的问题大部分都是通过文字呈现的,但是这样的文字问题会让小学生觉得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小学生在不能理解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套用公式来解题,不能保证正确率。但画图策略能让学生在草纸上借助画图来理解原本抽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除了运用教师教授的画图方式,还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画图,在解题过程中提升自主思考能力。教师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路来解题,可以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自身的画图方法和画图思路,积累更多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在高级数学中运用画图策略,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数学。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自主运用画图策略去探索知识,不断实践和应用,可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达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会选择直接套公式或选择无视,并不会主动想到画图来解决问题,但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画图来解决问题时,学会也能画出图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这说明学生会画图,只是缺乏主动画图的意识。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向学生有意识地代入画图策略,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画图能解决问题”的意识。要学好数学就要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画图是最常见的解题策略,学生要对画图策略有高度认知,并且在遇到问题时,能迅速反应到画图的方法上[1]。例如,学习“长方体”时,教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实物,在长方体实物上找出棱、顶点和面,因为长方体实物是有三条线看不到的,那么在纸上是怎么画出来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纸上尝试画出那三条棱,完整呈现长方体的结构图。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面、棱、顶点之间有什么关系,也能在图中很清晰地看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物体就让学生尝试画出来,引导学生在画图中感受问题,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想到画图来解决问题,形成画图意识。
小学生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很多抽象性的问题都不能很好的理解。高年级中很多数学问题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学生常常搞不懂问题的意思,或者读懂了问题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让学生能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产生画图意识,在画图中学习到解题的方法和策略[2]。例如,学习“长方体”时,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需要测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学生可能无法想象出三维立体图,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画图,在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长方体有几条棱,还能清晰地看到长方体棱长的特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并迅速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习起来头疼的问题,运用画图策略就会容易理解并解决,学生在画图过程中能理清思路,然后根据掌握的知识快速找到解决方法。有些学生可能觉得用算术解题更简洁,但学生在熟练掌握了画图方法之后,就能直接在脑海里构图,节省时间还能正确解决问题。设计各种不同的情境能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况联想到画图,这样学生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轻松解决。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观所想主动画图和解决问题,体验到画图策略的价值,会逐步形成画图策略思维。
教材中有很多例题是用画图方法解决的,但有学生利用画图解决了某一例问题后就对画图失去兴趣了。其实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也能用画图方法来解决,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图策略,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画图来解决,形成习惯。在总结中引导学生感知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让学生在遇到任何问题时都能依靠画图策略来解决[3]。例如,学习三角形时,学生对三角形可能不太了解,不知道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区别。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画图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角形内角之和是180°,那么三个角是多少度,分别代表了什么三角形就能一目了然。学生通过画图找到关系,把通过画图找到的关系用策略来整理,巩固策略意识,形成条件反射作用。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觉运用总结出来的画图策略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直观图形对解题的作用,用之前总结到的策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让学生形成条件反射,遇到问题会想到用画图分析,形成画图策略的自觉性。如果遇到不能用画图来解决的问题,也能遵循策略来解决,将画图策略和其他策略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画图策略对解决数学问题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练习画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画图,养成用画图思维去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以把画图练习融入课堂,设计更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养成画图的好习惯。在进行数学审题时,引导学生利用画图分析问题,使问题简单化[4]。例如:已知一个花坛半径是5米,要在花坛外面铺一条2米宽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在这个问题中,我们知道花坛是圆的,小路也是圆的,但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去计算小路的面积。这时候可以利用画图,来表示花坛和小路的关系。我们能求到花坛的面积,也能求到花坛加小路的面积,那么根据画出的图形,把两者的面积相减剩下的就小路的面积了。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画图练习,使学生遇到难题时可以想到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加快解题速度,提高解题效率。
总之,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处于发展阶段,比较简单,在处理复杂的数学问题时能力有所欠缺。所以,在小学数学中引入画图策略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解题,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画图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