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芳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泉溪镇中心小学 浙江金华 321201)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调整传统教学模式,适应教学的需要。目前,数学课堂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收获,并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分层教学在数学课堂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数学课堂的主体,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可增强学生对数学课堂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和其他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因为数学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吃力,不能在短暂的四十分钟内完成学习任务,进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学生对数学课堂的主动性。而分层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加入有利于数学教师依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和学习特征进行分层次指导,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水平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数学水平进行相应的提问,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
所谓分层教学法,就是教师依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和学习特征进行分层次教学,教师需要留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分析,并依据学生的真实情况规划合适的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需求,使所有学生都可以收获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进而提升教学效率。所以,教师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想法,依据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及时解答,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讨论,教师也需要及时参与,知晓学生对问题的想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并依据学生的学习进程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方法,进而保证自身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自身情况是相吻合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优等生,由于学生本身独立学习的能力就较为稳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这类学生留出一定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时间完成自己想做的学习任务,使优等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发展。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优等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帮助身边的同学,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解决同学的学习问题。对于中等生,这类学生本身数学成绩较为稳定,但知识并不牢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扎实自身的数学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不断扎实自身的基本功,鼓励学生向优等生学习、发展。对于学困生,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仔细讲解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能解答基本数学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2]。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得更加牢固,教师一般都会在数学课堂中加入课堂小测,使学生回忆讲过的数学知识点。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对课堂训练进行分层次处理,使题型显示出梯度和差异性,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相对的进步。教师可以对同一个数学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难度设计,难度较大的问题布置给优等生;难度较小的问题布置给学困生,从而保证每个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都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就感,学生回答正确后,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会大幅度提高。例如:中心广场新设立了一个交通亭,需要在交警值班表上标出换岗时间,规定每天换岗4次,早上7:20第一次换岗,以后每隔3小时换一次岗,请你标出每次换岗的时间。讲解这道题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均匀分配优等生、中等生及学困生的比例,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学生解答问题前,教师可以要求优等生依据问题找出其中的规律,直接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结果;而对于学困生来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表格,在表格中填出每一次换岗的时间,最后得出题目的答案。这个过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教师应把分层教学贯穿于完整的教学过程,不仅要在数学课堂中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的训练进行分层,还要在教学评价时加入分层,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状况,归纳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评价,使评价更具指向性,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优等生,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向性鲜明的评价,对学生的优异表现进行表扬和肯定,同时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给予一定引导,使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对于中等生,教师需要使学生明确认识到自身和优等生之间的差距,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对学生不合理的学习方法予以纠正;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对学生的长处给予肯定,学会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当学生取得一些进步时,教师一定要及时鼓励,使学困生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教师在布置课下作业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布置相关任务。例如,在“乘与除”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作业进行分层,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在完成自己的作业的同时,和其他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3]。教师可以设置三个层次的作业,第一类作业要求学困生来完成,如“23÷4=”“27÷4=”“35÷8=”“72÷7=”;第二层次的作业由中等生来完成,把星号替换为合适的数字,如“45÷#=#……5”“#÷#=#……8”“#÷#=7……3”;第三层次作业则由优等生完成,布置的任务是:王老师买来一条绳子,长20米,剪下5米修理球网,剩下多少米?剩下的每2米做一根跳绳,可以做几根跳绳?还剩多少米?”教师通过对作业进行分层布置,改变以往相同难度的作业形式,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基于合作学习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调整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对分层教学的分析与应用,使分层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真实水平展开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