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对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可行性研究

2021-12-31 16:02:51汪思冰吴继良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普惠信用融资

汤 嘉,汪思冰,吴继良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1 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

普惠金融体系 (Inclusive Finance System)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在国际上普惠金融的主要实现方式为数字金融 (Digital Finance)或金融科技 (Finance Technology)。数字金融旨在改进自动化金融服务的交付和使用,其核心是利用计算机和智能手机上的专业软件和算法为所有人群提供有效服务,是多项先进技术的组合。

在理论上,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普惠金融的优势进行了分析。2006年Claessens在研究金融和饥饿人口的关联性时发现,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消除金融排斥缩小城乡差距,起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类似的研究结论例如2010年Bittencourt研究南美、2012年Elmi研究中东和北非地区也均得到了验证,即提高金融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降低金融服务门槛,能够有效缓解收入不均的情况,提高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2018年王聪聪、党超等认为互联网金融在提升金融效率、解决信息不对称、缓解长尾群体融资需求缺口等方面发挥了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2018年邱晗等、2019年郭品和沈悦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和风险承担行为。

在实践中,孟加拉国银行家Muhammad Yunus及其创办的格莱珉银行,获得了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这种无抵押、小额信贷的方式成为普惠金融实践的独特道路,但规模相对受限。我国的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每年均发放约1 000笔小微或个人贷款,平均不良率约为1%,低于传统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率[1]。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数字金融在金融活动中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优化交付流程等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这种依托科技平台、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数字金融已经体现出卓越的包容性和普惠性,以移动支付为核心的中国科技企业提供的一系列生态系统,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新的出口和新的解决方案[2]。

2 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2.1 核心竞争力不足

企业的生命周期包含成长、成熟、衰退等若干阶段。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对融资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一般来说,融资需求旺盛、业务利润不稳定的成长型企业对金融的依赖性较强、融资约束程度较强;成熟型企业一般拥有较为稳定的业务量和现金流,建立了适合的融资渠道,融资约束程度相对较弱;衰退期的企业盈利能力低下,其融资约束程度较强。衰退期的企业由于本身营运能力降低或行业整体进入衰退期,金融刺激对其效果不大,还易出现 “创新泡沫”。

因此,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相对更加旺盛。但因为此类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尚在上升期,还未形成独特优势,所以和成熟企业相比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此外,该类企业初始资本低、可抵押资产少、管理制度不稳定等因素均会造成其抗风险能力降低。

2.2 财务管理不健全

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重心往往在产品或服务本身,缺乏良好的财务管理概念,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资金链的管理和把控上。对业务或生产环节的不熟悉及其变化导致中小微企业很难对资金的进出金额和时间有精确的预测,加上内控概念较弱、内部制度不完善,从业人员对业务领域和操作环节分类认识不清等,中小微企业很难在短期完善财务制度,也就很难对外呈现出一份优质的财务报表。这成为中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又一拦路虎。

2.3 金融供需矛盾突出

一方面,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融资。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以东部沿海为例,江苏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同浙江领跑全国民营企业。与此同时,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在纳税、GDP增长的促进、就业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民营经济上缴税金超过9 800亿元,占江苏省税务部门直接征税总额的69.9%,较2019年底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另外,全国中小微企业更是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间接融资为主要方式的融资结构对企业要求较高。具体来说,大多数商业银行现有的企业风险评估系统要求中小微企业具有良好的财务现状、可评估的资产或较好的关系型信贷,而将这些方法成规模地运用到中小微企业,难度不小。

3 普惠金融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3.1 突破口:现有征信系统和互联网信用的比较

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征信系统,即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系统信息包括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直接和金融机构发生的信贷往来都会被记录,例如商业银行、有牌照的小额贷款公司、部分无牌照的小额信贷公司、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和P2P借贷公司。

但 “信用”本身的度量应该是多维的,是依附在人之间、单位之间和商品交易之间的一种双方自愿的反复交往。因此,个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往来在理论上仅构成个人信用体系的一部分,要想全方面衡量个体的信用度,就应该从多个维度出发。当今很多年轻一代消费者更愿意通过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等方式进行信用消费,该种消费模式与信用卡基本相同,即通过申领一定额度进行超前消费,一个月后支付本金和利息。两者唯一区别是申请人不需要去银行开立信用卡,只需要和数字金融提供者签订契约,本质上属于基于互联网这一载体的民间借贷。

3.2 核心能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70%。大量互联网使用数据构成个人大数据,覆盖了社交、购物、教育、医疗、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大数据提供了个人独一无二的信用足迹。例如蚂蚁金服的花呗信用评级分为5个评分维度、5个评分标准,即根据用户身份特质、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和能力关系就基本信息类指标、消费偏好类指标、人脉关系类指标、黑白名单信息类指标进行评级。

中小微企业由于本身实力单薄、可抵押资产少等原因,往往不易提供优质的财务报表用以传统商业银行的借贷。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仅有1/5的中小企业可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这种供需差异使得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链尤其薄弱,削弱了企业的发展潜力。

借助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数字金融突破了传统信用只依靠金融机构借贷的固有模式,给予了信用更多的考核维度,丰富了现代信用的内涵。数字金融可以借助企业创立者、主要持股人多年的大数据足迹来多维度衡量其信用,即解决借贷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技术支持可以快速、精准地进行信用计量,是建立健全信用体系的有力补充。

因此,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金融的普惠。

3.3 不确定性:大数据作用与个人隐私

数字技术不会改变金融的本质,而是通过技术深入解决金融供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其运行方式的改变,即大数据技术的拓展和应用又会带来新的风险特征,例如个人隐私泄露风险,这就对监管当局、数字金融技术方、金融供需方提出了新的要求[3]。

4 中小微企业利用普惠金融解决融资问题对策

4.1 完善我国现有的征信系统

我国现有的征信系统存在以下问题:数量和质量不匹配,信息技术和维护配套跟不上,共享数据和维护隐私有矛盾,数据来源单薄。尽管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和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但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在多方面抑制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能性,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来源单薄。当中小微企业主本身就缺乏融资经验,即信用记录少,同时又缺少良好的可抵押资产时,传统金融机构就很难将资金贷出给中小微企业,导致传统融资渠道明显受限。

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今天,消费者均有通过手机银行缴费、购物、网络借贷等记录,而这些记录同时也是信用的体现。头部科技公司目前已经有了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如蚂蚁金服和京东。因此,我国现有征信体系从理论上就应该包含消费者的日常经济行为。这给予了完善现有征信系统一种新的可能性,即打通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的壁垒,将消费者的日常网络消费、借贷、缴费等行为数据化,使其成为信用评价的一个方面,而不再是孤立于现有征信体系的纯商业数据[4]。

4.2 提升中小微企业的自身实力

企业自身实力往往是企业能否长久经营的核心,是自身竞争力的体现。融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双向问题,信息不对称是主要矛盾。提升中小微企业的自身实力是解决融资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是企业应该基于多角度来构建长期的经营策略,将企业放在产业、区域、长期的角度来不断修正其策略;二是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通过反映和监督机制来实时参与企业决策;三是提高企业核心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技能,企业的管理人员是经营策略的布局者,而技术人员是企业实力的实践者,人才是企业重要的资产,因此,人员管理和培养也是企业提升自身实力的重中之重[5]。

4.3 建立普惠金融的发展机制

现阶段,我国普惠金融仍处于概念多于实质的阶段,而普惠金融的发展势必需要构建健全的普惠金融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将普惠金融的议事和决策事务日常化,同时协调好各个市场主体的诉求。建立一个类似银保监会的监察机构,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规范、协调、行为等进行管理和约束,可以参照国际经验,建立普惠金融监管当局,通过吸纳政府部门、消费者协会、社会公众、主要金融机构代表、非政府利益相关者等来建立委员会[6]。

只有当普惠金融有了一个实质的、清晰的地位,才有可能与传统金融机构一样在经济活动中开始扮演一个常驻角色。

5 结束语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应该是提高自身实力和盈利水平,只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让企业长久发展,这也是企业信用的基础。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体系强有力的补充,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力工具,其可行性也得到理论和实践的论证。同时,普惠金融也是加速我国信用体系构建的推进器。显而易见的是,普惠金融的发展是不可遏制的,是技术发展和个人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前期野蛮发展到目前的略有规范,体现出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保障个人隐私、维护和完善普惠金融发展机制,均是下阶段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

猜你喜欢
普惠信用融资
融资统计(5月24日~5月30日)
融资统计(5月17日~5月23日)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04-26 14:32:46
新疆吉木乃县:县总工会推进普惠服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融资
房地产导刊(2020年8期)2020-09-11 07:47:40
融资
房地产导刊(2020年6期)2020-07-25 01:31:00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中国外汇(2019年9期)2019-07-13 05:46:30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12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