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英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1)
我国古代货币大约产生于商周时期,大致经历了贝、刀布、丝帛、金属过程。随着货币经济的确立,货币作用的扩大,战国时出现了货币铸造、发行、流通的兴盛期,展现了我国先秦时期货币的繁荣和多样性,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变革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我国古代货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商代以前,处于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虽然很低,但已出现了交换,当时的交换水平处于“物物交换”阶段。西周时期,出现了封建领主制,土地所有制是封建领主所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政治上分封诸侯,土地上实行井田制。商代后期,贝在广泛流通的同时,金属货币也出现了,另外还有骨贝、石贝、陶贝、银贝、金贝等,在流通中充当一种交换的等价物。到了春秋战国时,就成为正式的铜铸币,经历了从天然贝到铜仿贝、从无文铜贝到有固定形制,且有铭文的铜贝即“蚁鼻钱”。
黄河中下游,是我国古代农业最发达的区域。金属货币中有天然贝的仿制品,即铜仿贝。还有仿农具而作的农具钱、镈在农业地区内部可以流通转让,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另一种重要的金属货币。青铜铲形工具钱、镈在农业发达地区完成向金属货币转化,当时出现了所谓“原始布”或“古布”“大铲布”,这种既像农具(铲),又像布币的,就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金属铸币“布币”的雏形。
到了战国中期以后,随着各地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商品交换更加频繁,各种不同的货币体系突破了原来的流通区域界线,可以在各区域流通,同时在北方魏、秦一带出现了一种新的货币体系“圜钱”,形制由圆形圆孔变为圆形方孔,逐渐代替了布币和刀币。在秦惠文王时实行“初行钱”,铸币权统一收归秦王室,并以“两”为单位,圜钱面文均无地名,这是古代货币制度的重大革新,具有显著的统一性和进步性。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将六国各式各样的货币统一,这就是秦“半两”,在全国范围推广流通。
周灭商之后,开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规模分封同姓诸侯。《荀子》中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春秋时一百多个小国,经过战争兼并,到战国初年,大的国家有七个,史称“战国七雄”,另外还有许多小的诸侯国。为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商业发展,各国铸造大量金属钱币。燕、齐以铜质的刀币为主,周以铲状的铜质的布币为主,南方楚国的“蚁鼻钱”。战国晚期,周、齐都铸造过圆孔或方孔的圆钱。在各国铸币中,轻重不一、大小也有别。
春秋时期作为统治中心的城邑,到战国时期已成为交换的中心。《战国策》中记载战国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时则“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城邑规模、人口在不断扩大,这与社会、经济、商业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战国时期一些中心城邑开始铸币并大量发行,且在钱币上铸有地名,考古发现常见的有洛阳、安邑、邯郸、安阳等城邑名字。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取宽农、轻关、通商等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家尽快强大起来。金属货币逐步代替了贝币和各种实物货币,并形成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和流通区域,主要有四种形式的货币:黄河中游流通“布币”,东方流通“刀货”,南方楚国流通“铜贝”,即蚁鼻钱,另外还有一种圆形方孔或圆孔的环钱。
西周以来,以分封制为特点,封建领主经济占支配地位,当时基层劳动组织是农村公社。货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领主经济这一基础起到了冲击、瓦解的作用,破坏着这个社会组织的各种纽带,也分解着社会结构。可以看出,春秋以来封建领主经济制度进入瓦解过程,一部分贵族领主把他们的世袭土地变为私有财产,并向地主阶级转化;另一部分是公社的农民,成为新地主的依附农民或者成为拥有一小部分土地的自耕农。到了战国时期,货币经济确立后,封建地主经济占据支配地位,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秦国自商鞅变革废井田制后,庶人之富者累巨万,富者田连阡陌,贫富快速分化,使新兴地主阶级拥有大量土地财富,同时在政治上获得统治权,大商人也是统治阶级中重要的成员,如秦相吕不韦等。
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农业种植及灌溉发展较快,手工业分工更细,发展也超过前代。此时在国与都中出现了市场,在市场中进行交换的物种增多了,货币的作用比以前显得更加重要。从有关的实物史料看,西周时期用金、铜的多于用贝的,金属货币广泛流通使用,货币种类也增多了,货币作用也得到进一步发挥。春秋时期,农业开始使用铁器,手工业新增加了煮盐、冶铁等,私营手工业和独立的个体手工业出现了,商业的作用明显增加,贝币、金属货币流通并用促进了经济发展。
随着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及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出现了,在中原出现了市场,在《荀子》中记载,当时北方的马、南方的齿革、东方的织物和鱼盐、西方的皮革等在市场进行交换,促进了交换发展。《孟子》中记载,当时农民不从事手工业,但可获得布帛、陶器等,而手工业者可以获得粮食。与商业密切相关的便是货币。贝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货币,它既表现为价值尺度,又为流通手段,充当了一种交换的等价物。秦始皇统一货币后,贝退出了货币。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较快。在农业方面,铁器用于农业生产,用于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设,铁制的手工工具代替了青铜工具。冶铁、煮盐、纺织、酿酒等有了较快发展,商业更为发达,城市也开始兴起。这一时期,铜铸币流通范围更为广泛,到战国中期以后,随着各地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商品交换更加频繁,各种不同体系的货币流通区域更加广泛,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
第一,对促进春秋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春秋末期,封建领主的宗法制度走向崩溃,出身社会底层的士,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于是产生了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学说,其中孔子最具代表性。孔子的经济思想源于春秋时期,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正是由封建领主制经济逐步向封建地主制经济转化的历史过程。首先继承了西周以来传统经济思想,其次有某些反映春秋时代社会经济关系变革的新思想,具有显著的时代特点。《论语》中对孔子的义利观阐述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意即追求财富要用正当手段获取,不能违背义的道德规范,才是合理的经济行为。孔子的弟子端木赐,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经商的第一人,被后世尊奉为“儒商鼻祖”。以后的商人遵从儒家伦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儒商文化。孔子的经济思想是其理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原则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具体构成内容为先富后教、崇俭黜奢、轻徭薄赋等,这些经济思想,历经后世者不断丰富发展和改造,成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经济理论的重要源头。另外,《尚书》《春秋》《诗经》大致成书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对当时的政治、历史事件以及祭祀、征伐、民间恋爱、劳动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记载。
第二,对促进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割据各霸一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变革的推进,文化知识被少数贵族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文化教育开始普及民间。各国为了富国强兵争相礼贤下士,一些官僚贵族也招贤养士,让他们著书立说,并允许各家之间相互讨论。战国时除孔、墨显学外,还有法、道、阴阳、兵等家,各家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用,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这种局面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货币经济发展产物,极大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兴盛。
总之,我国古代货币经济发展较快,对秦以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变革、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