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021-12-31 14:01夏淑琴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职业大学生

夏淑琴

(宁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的重大意义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2021年高校毕业生接近九百万,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问题,一时间,“稳就业”“保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国家“六保”“六稳”的重中之重。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是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和终身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落细做实“六稳”“六保”工作,对保障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促进用人单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08年,按照教育部关于在普通高校课程安排中开设关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成为很多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立足于启蒙和激发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通过帮助大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分析,使其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发展进行理性、长远的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进而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需求,在动态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与生涯管理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前体验就业压力,调整就业心态,做好生涯规划,通过职业角色体验和适应实践,增强对职场的适应力和耐受力,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涵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解读,在就业问题上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实现两种角色的“无缝对接”,这是在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因此,在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课程设计方案、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都不可替代。

但是,综观当前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虽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就业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短板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无法全面且精准地实现该课程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因此,当前新形势下,面对后疫情时期带来的各种就业压力,如何实现对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高效改革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我们聚焦如何优化课程内容、改进课程的规划模式与教学方式、改革授课形式、提升授课效率,正确引导大学生克服摒弃“躺平”就业“慢就业”等消极就业心态,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为就业工作的高质量提升提出可行性路径和策略。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缺乏系统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无法达到其设置目的,与院校重视不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与专业课程相比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师资队伍不健全、不稳定现象突出。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教师比例较小,甚至一些院校没有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所聘用的教师大多都是由专业课教师或辅导员兼职授课,这些人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很难实现专业性和职业性的高效统一,课堂质量的提升和课后专业的辅导更难保障。其二,资金投入较少,课程建设不完善。由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殊性,导致该课程的建设和研究时常处于“真空”状态,与该课程相关的研究是否应划归科研范畴,与其相关的实践教学是否应归属教务范畴,一直是很多高校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就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专项科研成果较少,实践教学同样缺乏;学生难以获取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知识内容,课堂效果难以保障,以至于成为一些师生眼中的“副科”。

(二)课程不成体系,缺乏连贯性

一些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体系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该课程的论述表述不一,界定模糊,有些院系甚至没有设置单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其划拨于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中。另外,开设课时不统一,开设的阶段也不统一。一些在设置课程内容的时候没有认真考虑大学生不同学习时期的特点,“一刀切”的现状堪忧,有的将其安排在大一,有的将其安排在大二;有的安排周二课时,有的安排周四课时从而导致课程内容设置缺乏连贯性。长期的职业生涯教育培养训练、系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养成和对课程内容的充分理解和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一以贯之。

(三)课程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应该要立足于如何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应对复杂多变的求职环境。但是很多高校所开课程内容仍相对单一,往往比较注重就业形势的分析、求职面试技巧的培训、就业前景的研判等一些比较宏观的内容,缺乏涉及学生职业能力测评、职业发展规划、职业心理辅导等相对比较有针对性的、微观的内容,难以帮助大学生养成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而且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进行统一的教研,部分课程资料、案例没有与时俱进,现有课程资料比较陈旧,难以符合当下社会要求,课程内容不够科学,也不够系统。

(四)课程教学方式落后,缺乏科学性

其一,一些高校的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理论化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无法拥有近距离接触社会上的企业、岗位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也会在被动的情况下吸收一些知识,但是却难以将其应用在实际求职中。其二,教育形式往往是以“灌输式”为主,教师由于缺乏重视,往往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传授及讲解知识,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实际意义的个体的辅导,无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课堂互动环节也相对落实不足,这些都很有可能会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三,课堂吸引力不足,考核方式随意,导致学生兴趣不足,无法从更深层次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含义,体会到该课程与自身所学专业的重要关联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五)课程评价标准不一,缺乏指导性

当前,在很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主要的评价方式是笔试,忽视课程的个性化需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课程被弱化的现状。事实上,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说,衡量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自我认知的提高以及学生的成长变化将是一个综合考量的结果。对课程质量的科学评估和监督,课程效果的保障体系的建设和课程价值的有效反映,远不是一次笔试能够解决的。这反映出一些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学考核方面不够严谨,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标准,没有形成完善健全的课程监督评估机制。

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唤起全员重视,提高课程的重要性

首先,要提高对这门课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具有延迟性,并非学生上了这门课程就立刻能够收获成效,在这一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者,都要对其有正确认识。其次,要加强对这门课的重视度。要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为必修课程,从制度上进行约束。一般大学生都容易注重专业课程而忽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要改变学生的认知,需要教师、管理者的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让学生了解课程的性质,进而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最后,要鼓励社会、家庭共同参与。部分学生在高考报考专业时,对于专业内容并不了解,不少学生听从家长的建议,但所选专业并不一定符合其发展需求,对此,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通过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家校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理性择业。

(二)建立健全课程体系,保障课程的连续性

第一,要健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标准。设立专业职能部门。由专人组织进行课程教研,统筹安排,根据各专业特点与职业发展特点,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与课时。健全评价机制。教研部门制定专门的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对教师课程规划、备课内容和教学内容进行督查,考评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确保课程教学效果。关注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与个人品质,同时要重视教师的育人能力与成效。第二,应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连续性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连续的安排在大一、大二的教学中,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深对职业目标的思考,强化职业认知意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上不盲目、不模糊,能够准确研判就业形势和职业前途,从而准确地完成职业定位。

(三)完善职业规划课程内容体系,优化课程内容

第一,从完善课程体系的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应该既包括专业、职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又包含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生就业和创业方面的技能、技巧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此外,也应当适当增加其他内容,例如职业能力测评内容,锻炼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来确定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能力;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增加职业心理辅导相关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为学生提供实用有效的职业心理辅导,完成职业目标的确定。

第二,从优化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做到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结合,课程内容的设置宜采用分阶段进行的方式。在第一阶段,通过实践育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到职场一线,对自身的职业角色有一定的认知,初步建立职业意识,坚定自身的职业定向。从大一开始,每学期为学生安排企业实践,实践完毕后,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在第二阶段,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具体内容包括认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理解职业认知、职业定向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求职者前期工作等内容。要循序渐进,让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实现对感性认知的提升。具体而言,“认识自我”要求学生通过单元内容的学习,科学认识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理解职业认知”通过讲授相关职业的从业要求、职业类型、职业范围、职业特征等,进行岗位分析,了解不同职业岗位对于职业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让学生知晓怎样根据职业环境内在因素变化来调整所学内容,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文案的写作方式。在第三阶段,毕业前期,开展“职场情商培育”“法律风险防范”两项内容。情商的培养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职场适应能力,为职业生涯奠定扎实的基础。在法律风险防范上,为学生讲述关于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内容,使之能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分辨求职中的陷阱,具备劳动纠纷的防范和处理能力。

(四)改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秀成果,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便捷、有效、丰富的学习方式。“线上”教学更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理论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可以主动学习、充分理解,进而更为主动地掌握所学知识。“线下”教学主要有讲授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参观体验法等。针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知识,需要教师的系统梳理和讲解,应采用讲授法,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内容学习的有效性。针对实用性比较强的教学知识,可以采用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学习求职面试方面的重点知识和技巧,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针对职业发展中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性格等标准,采用分组教学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作用。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就业、创业等板块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参观体验法,不断开展“第二课堂”,加快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地考察学习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增加社会部分热点问题与案例展开深入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职业方面的能力。

(五)加大对专职教师培养,提高师资水平

第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骨干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与兼职辅导教师“三位一体”的方式,组建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团队。专职教师主要负责在就业方向提供指导,辅导员主要是做好课程辅助的工作,加强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意识,检查学生学习进度和效果。校外专家则通过讲座集中给学生进行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就业指导。这样的师资队伍对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就业环境,行业发展趋势非常了解,也能够明确学生在未来就业的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职业素质。第二,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对专职教师提供多样化的理论与实践培训途径,全方位、立体化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能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技能和知识,达到专业化水平,为教师获取生涯指导证书、创业咨询师证以及职业指导师证等专业证书提供便利条件。为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和锻炼搭建平台、提供机会,通过对企业和岗位的切实体验,帮助教师提升从业能力和指导水平。聘请具有扎实业务知识的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职场经验和创业技能。

(六)改革评价方式,提高学科的适应性

第一,拓展评价范围。开展教材、学生社会需求的分析与评价。学校要据此订立评价标准,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共性评价,也要将个性评价融入其中,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第二,创新评价方式。要应用综合性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也要重视发展性评价,对于平时成绩考核,做好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态度、课堂参与积极性、课堂纪律、课堂实践情况等;期末考试推行开放式考核方式,将理论、实践结合起来,挖掘出自身的潜力。第三,改革评价模式。发展性评价要充分关注到学生在每一个阶段取得的进步,通过评价模式的改革,改变传统职业生涯课程评价的各类问题,提升课程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职业大学生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