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旭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湖南 衡阳 421002)
国防教育,即国家出于抵抗和防备外部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以及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需要,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的一项内容特定的教育活动[1]。实践证明,国防教育不仅具有增强公民国防意识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具备极强的德育价值。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高校承担着重要的国防教育职能,需要把握国防教育所具备的长期性与综合性特征,深入认识国防教育所具备的德育功能,重视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实现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的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新时代背景下,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为将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应充分认识国防教育所具备的德育功能,力求培养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良好的纪律意识,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指导理论,爱国主义则是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所在[3]。在高校国防教育中,通过组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毛泽东军事思想等内容,能够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形成对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切实增强学生的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坚定政治立场。
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集中反映其思想素质水平。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重视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我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军事思想,因此学生在参与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掌握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与此同时,在基本军事技能训练中,学生还能形成对于革命英雄主义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集体精神[4]。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也是高校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一方面,高校在面向学生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党史、国史以及军史,能够使学生了解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身上的优秀道德品质,推动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优良革命传统,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严于律己等优良道德品质。另一方面,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基本军事技能训练,能够切实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和集体意识,与此同时,能够使学生受到当代军人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进一步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水平。
心理素质对于高校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成才具有关键性作用,拥有强大心理素质的学生,能够勇敢地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5]。高校的国防教育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国防教育的强制性特征出发,除部分学生因身体原因而无法参与基本军事技能训练外,其他学生都需要参与其中,而高校严格按照部队的标准对学生的动作等进行规范,能够切实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压力化解能力。
向学生讲授国防教育知识的本意是唤醒学生的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现代国防形势并学会相应技能。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时,国防功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世界逐步一体化的前提下,学生通过学习国防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发展形势,深刻认识世界格局的变化及我国国防实力的实际情况。而后,学生会积极主动地了解相关知识和国家政策,不断增强爱国意识,努力学习,争做对社会有用之人,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不断奋斗和贡献力量。
学生作为青年,是推动我国不断向前发展的主力军。从古至今,有国就有防。高校进行国防教育,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国防的重要性。比如通过学习可知,我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和泪的历史,虽然现在生活安逸,没有战乱,但是纵观国际形势,暴乱仍旧存在。所以,对高校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十分重要,可以让学生知道国防是否巩固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亡。国家建立强有力的国防,能够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和国家领土完整,有效抵御外界的侵略,是国家发展的根基。通过开展国防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增强国防意识,而后通过行动影响周围的人,增加对国家政策的认同感。最为重要的是,青年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对其进行国防教育,可以为国家建立起强大的国防预备役力量,也为日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援支持和保障。
第一,高校进行国防德育教育,可增强学生对国防的了解,增加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不仅能够使得社会各方面力量融汇在一起,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可以为我国的国防建设提供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第二,高校进行国防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明白国防的意义,了解我国现代国防的真正实力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强自身使命感,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国防知识的兴趣,从根本上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怀。第三,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进一步提升国防建设的重要保证。高校进行国防教育,加强对学生德育知识的教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第四,对学生进行国防德育教育是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国家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本质要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国防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可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成为保证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促进国家不断向好发展,在国际上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良好的声誉,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发展安全,在此过程,也向学生展现了我国的大国形象。
经过长期探索,我国高校已经形成由军事理论必修课程教学、基本军事技能训练和贯穿于学生整个在校学习期间的一般性国防宣传教育活动三项主体性工作共同构成的国防教育模式[6]。为实现国防教育的内在德育功能,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开展军事理论课程、基本军事技能训练以及一般性国防宣传教育活动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国防教育形式,将国防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之中,营造良好的国防教育环境氛围。与此同时,着力与本地政府展开合作,充分挖掘地方国防教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以此拓展和延伸国防教育的形式与范围,有效实现国防教育的内在德育功能。
军事理论必修课程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新时代下,高校应重视对军事理论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此改善军事教育理论课程教学质量[7]。首先,高校应重视对军事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完善,除讲授基本国防理论、历史、政策及法律法规之外,还应着力增强国防教育的时代气息,在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前沿军事理论、新兴军事科技以及最新国防政策等。此外,高校还可以在必修课程之外开设国防主题的系列选修课程,讲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外战争史等内容,以此深化学生的国防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军事视野。其次,高校应创新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方法,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诸如应用多媒体播放与国防教育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来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等,以此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与直观性,增进学生对于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的理解。最后,高校可以与本地的军事院校或者驻地部队合作,邀请部队军官和专业教师为学生举办军事理论主题讲座,进一步增强军事理论课程的专业性。
尽管高校的基本军事技能训练具有强制性特征,可以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但由于目前高校基本军事技能训练内容局限于简单的队形队列训练、内务整理训练等方面,因此与现代军事技能之间仍然存在着较远的距离。针对这一状况,高校应重视在保留传统军事技能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引入具有实用性的训练内容,诸如野外生存技能训练、个人自我防卫技能等,以此增强军事技能训练实效。
新时代背景下,为充分实现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高校应拓展国防宣传教育活动的形式,有效推动国防宣传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实现融合,促进国防宣传教育渗透至学生的校园生活。首先,高校应重视在国庆节、建军节、建党节等重要节日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其次,高校应鼓励学生自主成立国防军事相关社团,倡导其自主设计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并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场地和宣传支持,如鼓励学生自主创办国防主题社团刊物等,以此增强学生在国防教育中的积极性与主体性;再次,高校应重视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如邀请英雄模范到校为学生进行主题讲座等;最后,高校应重视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同开展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并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进一步实现丰富国防教育内容、增强国防教育实效的目的,促使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实现。
进入信息时代,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重视引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此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了解国防教育知识的平台,促进国防教育向学生的生活延伸和拓展,推动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国防教育内容[8]。比如,高校可以在国防教育开展过程中引入微信公众号这一新媒体平台,应用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前沿军事理论、国防政策等,还可以在军训期间向学生推送“军训日记”等内容,以此有效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高校应重视应用新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比如围绕国防教育内容面向学生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并将优秀作品发布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以丰富学生的国防教育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国防教育中的参与程度。
新时代下,高校应充分认识国防教育所具备的增强学生政治素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增强学生爱国意识等德育功能,重视通过创新军事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增强基本军事技能训练实效、开展多样国防宣传教育活动、引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及加强国防教育基地建设等途径切实推动国防教育内在的德育功能得以充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