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县奶(肉)牛养殖改良现状调查分析及建议

2021-12-31 08:08张福年沈延鹏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鲜奶饲草母牛

张福年,沈延鹏

(1.青海省民和县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民和 810800;2.青海省民和县畜牧兽医站,民和 810800)

民和县奶(肉)牛生产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奶(肉)牛生产基地,是西宁、兰州两大城市的鲜奶和牛肉供应基地。奶(肉)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养牛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发展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1 奶(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奶(肉)牛养殖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民和县奶(肉)牛产业从社会经济相对发达,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川口镇、马场垣乡为主产区开始逐步向核桃庄乡、松树乡、巴州镇、西沟乡等沟岔、浅山地区辐射。起初大部分为低代杂交的奶(肉)牛,其生产性能相对较低。2011年以来,为贯彻县委、县政府“农畜联动、草畜结合,打造农区畜牧强县”重大决定,按照“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坚持“扩羊、增牛、稳猪、发展蛋禽和獭兔”的工作思路。民和县牛改良技术日趋成熟,奶(肉)牛良种改良呈现出数量到质量的跨跃式增长态势。

1.2 奶(肉)牛品种及存栏

因民和县奶牛饲养起步早,经过较长时间的选育,现在饲养存栏的奶牛基本上为荷斯坦(黑白花)纯种奶牛,也有相当一部分为黑白花与本地黄牛的杂二代、杂三代等杂种奶牛。截止目前存栏牛8.1万头(其中,奶牛3.25万头、肉牛4.2万头、牦牛0.65万头),肉、奶产量分别达到1.98万t和1.9万t。2020年共完成牛冷配8787头(荷斯坦冻精冷配3657头,西门塔尔冻精冷配5130头)。

1.3 鲜奶生产及加工

目前,民和县鲜奶生产的统计数为1.9万t,4家乳品企业日处理鲜奶量为85t,除本县鲜奶55t外,还要从县外购进30t。县城地区居民人口约10万人,人均消费鲜奶约0.15kg/d,5400t/年。现有乳品加工企业集中分布在县城地区,生产产品比较单一,主要为甜、淡两种奶粉和酸奶制品,主要销往广东、浙江和周边各大超市等销售网点。内部消化缺口大,县外购进占一定比例。

1.4 社会化服务体系

奶(肉)牛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功能也比较完善。现有奶牛协会4家,拥有会员2400多名,收奶站(点)6家,鲜奶存储罐8个,挤奶机20台,县城鲜奶零售点37处。县城现有牛改冷配点19处,其中已建成标准化牛改点13处,正在实施建设标准化牛改点2处,牛改技术骨干3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16人、初级13人、技术员2人;从事牛改工作20年以上的13人、10年以上的13人;私营牛改点6处,从业人员6人),保证了每个牛改(站)点配备1名以上人工授精技术人员。22个乡镇兽医站和县兽医站配备专业人才层次高,对奶牛配种、疫病防治、饲养管理,饲草料生产、贮存、加工以及畜牧科技技术服务方面进行及时、准确和全方位服务。

2 奶(肉)牛繁育改良体系建设

2.1 奶(肉)牛品种改良

民和县严格按照青海省奶(肉)牛改良工作计划及区域布局规划开展工作,年引进良种直补冻精1.5万枚(西门塔尔良补冻精0.5万枚,荷斯坦良补冻精1.0万枚),100%完成计划任务。结合民和县实际,将西门塔尔冻精主要调拨到硖门、李二堡、巴州、西沟、古鄯、总堡、满坪、马营等浅脑山地区,荷斯坦冻精重点在川口、马场垣、核桃庄、巴州等乡镇调拨开展人工授精。已建成(维修或改造)牛改工作用房520m2,液氮罐45个(其中,10dm315个、15dm315个、30dm3以上15个)、电脑13台、显微镜13台、流动输精车辆13辆,结合近几年奶(肉)牛养殖改良大县建设项目的实施,新配备人工授精器械19套,使全县牛改点牛改仪器设备配置齐全,保证了牛改工作正常开展。

2.2 人工授精授配母牛占能繁母牛比例

现存栏能繁母牛2.04万头,完成人工授精授配母牛0.88万头,人工授精占能繁母牛的43%。人工授精平均受胎率达到87.9%,人工授精犊牛繁活率达86.8%。

2.3 奶(肉)牛自繁自育

2.3.1能繁母牛存栏 2020年全县存栏牛8.1万头,奶(肉)牛能繁母牛存栏从2018年的1.68万头增至2.04万头,增长率为2.14%。

2.3.2自繁自育比例 年繁活犊牛1.95万头,其中自繁自育1.4万头,自繁自育比例达到71.7%。

2.3.3自繁自育提供出栏数量 全年出栏奶(肉)牛1.96万头,其中自繁自育0.96万头,占奶(肉)牛出栏的48.9%。

3 奶(肉)牛生产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3.1 没有完整而科学的发展规划

民和县奶牛产业30多年来基本上走的是自发、无序的发展道路,缺乏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规划去引导、规范和支持。虽然近几年加大了奶(肉)牛养殖改良大县建设项目和标准化牛改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但就当前而言,受财力、物力及政策扶持的综合制约,业务部门制定的规划实施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3.2 缺乏“龙头”企业是制约奶牛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个强大而功能完善的“龙头”,是带动和支撑一个产业的必要条件。民和县虽然有4家乳品加工企业,但都是靠原始而缓慢的自我积累发展起来的小企业,存在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单一、质量不高,达不到标准要求的问题。

3.3 肉奶质量不容乐观,标准化生产起步艰难

民和县生产的鲜奶和牛肉(2017年已注册“民和肉牛”地理标志)不含添加剂,无工业污染,一直受到消费市场的青睐。但受多方因素的影响,质量还是令人担忧。

3.4 实用科技的推广普及力度不够

饲养技术、胚胎移植、雌雄鉴别冻精母牛繁殖、整株玉米青贮包裹、机械挤奶、鲜肉加工处理等一批实用技术,因受资金、成本投入、专业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这些技术在生产中的利用率不高。

3.5 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服务功能设施配套跟不上发展

针对收奶站(点)少,鲜奶销售经纪人缺乏的现状,一般农户饲养1~3头奶牛,每户产20~50kg/d鲜奶,每天都要自行送往销售加工点,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劳动,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4 奶(肉)牛产业发展思路及建议

4.1注重制度建设、为奶(肉)牛改良工作保驾护航

为使县奶(肉)牛改良工作顺利开展,结合实际,进一步制定完善《民和县肉(奶)牛产业发展规划》、《民和县肉(奶)牛改良工作计划》和《民和县家畜繁殖员管理考核办法》并建立健全了人工授精制度,统一牛改技术操作规程流程图,各项制度上墙,责任分工明确。对成效显著的牛改站(点)和个人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了牛改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2加强扩大奶(肉)牛改良工作的宣传报道

根据青畜改字[2014]1号《青海省家畜改良中心关于印发〈全省牛改良信息报表制管理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成立牛改工作督查小组,对全县牛改工作进行全面督促检查,指定专人上报牛改工作计划、方案、简报、信息和总结,及时掌握各乡镇牛改站(点)授配母牛改良工作进度;充分利用媒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民田间学校”、“科技三下乡”、基层农技推广补助等项目积极开展奶(肉)牛改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达到奶(肉)牛人工授精改良工作家喻户晓。

4.3发展饲草产业,夯实畜牧业发展物质基础

坚持把发展饲草产业作为推动养殖业发展壮大的保障工程来抓,充分利用玉米秸秆等饲草资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饲草加工技术服务,转变饲草加工经营方式,不断扩大奶(肉)牛养殖规模,努力构建具有民和特色的现代饲草产业化生产、加工、经营体系,全力打造全省饲草(料)生产加工配送和草食畜养殖基地。

4.4加大资金扶持,推动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

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落实奶(肉)牛发展项目,不断加大财政贴息扶持力度和规模养殖贷款支持力度。积极整合现代农业发展、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并吸引社会以及民间资本投入奶(肉)牛生产。

4.5以规模养殖和设施畜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区高效奶(肉)牛养殖

4.5.1继续扶持做大做强奶牛养殖产业 重点扶持以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的奶牛养殖场(小区)和以川口、马场垣为中心的湟水河谷奶牛养殖基地建设。以马聚垣国家级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为龙头,在川口、马场垣、巴州、核桃庄等乡镇建设存栏奶牛200头以上的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小区)10个,到“十四五”末,使民和县成为全省最大的优质鲜奶生产基地。

4.5.2突出抓好肉牛育肥产业 坚持走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和自繁自育的产业发展道路,在以西门塔尔肉牛为主的杂交肉牛生产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皮尔蒙特、夏洛莱、安格斯、梨木赞等肉牛优良品种,充分利用丰富的饲草料资源优势,建立优质肉牛生产基地,使“民和肉牛”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逐步走向国内经济发达城市。

4.5.3继续扶持做强饲草产业 年保持饲草料加工配送120万t、精饲料加工20万t,优质饲草生产30万t,积极培育发展饲草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健全饲草(料)生产加工体系,全面推广普及农作物秸秆的青贮池青贮、袋装青贮技术,为奶(肉)牛产业生产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4.5.4重点抓好良种体系建设 将奶(肉)牛品种改良和提高奶(肉)牛良种化程度放在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益的重要位置,建立健全奶(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将剩余6个牛改点建设成标准化牛改点,在尚未设立牛改点的乡镇增设牛改人工授精点,使优良奶(肉)牛品种全面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4.6紧跟今后绿色消费市场主题,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之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猜你喜欢
鲜奶饲草母牛
母牛常见产科病及治疗措施
加快推进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鲜奶更健康吗?
援助鲜奶
饲草生产机械化与草原畜牧业发展研究
初产母牛的饲养管理
母牛产犊后瘫痪该咋治
不同饲草饲喂西门塔尔牛效果分析
生鲜奶更有营养?
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