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伦理话语的语用等效翻译

2021-12-31 05:09王泽熙
关键词:译语源语归化

刘 宁,王泽熙

(广东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100 )

2016年,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尤其是以“仁”、“和”为思想核心的儒学,因其本身便是以伦理道德为视角的学术体系,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导者,便是在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仍具有指导意义。在众多外交场合中,国家领导人不断引用这些中国优秀传统伦理话语,无不彰显其重要影响力。因此,要尽力做好中国优秀传统伦理话语的译介与传播,让世界理解中国言说叙事的方式及思想内涵。

语用翻译是一种等效翻译,即力图使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近似同等的阅读效果。[1]因此,译者要充分理解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用自然贴切的译语传达源语作者的交际意图,并使之符合译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和认知。为实现中国优秀传统伦理话语翻译的最大语用等效,译者可考虑恰当使用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译介与传播。

一、中国优秀传统伦理话语的内涵

“话语”(discourse)概念源于语言学,后发展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涵及外延得到了极大的扩展。Laclau和Mouffe从政治学角度对“话语”进行定义:话语是由言谈与行动、语言与使用语言的语境构成的总体。任何话语实践都是在试图统治话语场域或是建构一个中心。[2]138因此,“话语”不仅仅是语言,它更多体现的是语言使用国家或民族的身份,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一个国家拥有话语权,即代表在某个场域中该国的身份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同,其政治、经济、文化等主张能够被他国理解。由于经济发展、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相对较弱,外国对中国仍存在很多误解,中国的一些构建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并不能完全被他国理解。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了解中国思想,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内涵尚未有明确学术定义。王海霞认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方式、话语系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3]63刘立华认为,是“作为话语主体的中国在讲述自己故事时采取的话语模式、话语风格和话语结构”。[2]139另有学者从中国特色话语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阐释,如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4]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5]中国新闻学话语体系,[6]中国特色扶贫话语,[7]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8]中国特色伦理学话语体系[9]等。总体而言,中国特色话语体现在政治外交、大众生活、学术研究、价值文化的方方面面,其目标就是向国内外展示当代中国思想、中国特色、中国声音,具有政治性和时代性。思想决定行为,要让外国理解中国思想,就有必要构建融通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华优秀传统伦理学和国外伦理学积极成果三方资源的中国特色伦理学话语体系。[9]其中,中华优秀传统伦理学是民族文化之基,是中国思想区别于外国思想的根源。

中国优秀传统伦理话语的积累与沉淀历经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几个大的发展阶段,尽皆体现在以儒学为主的学说之中。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儒学是中国伦理学之大宗,一切精神科学皆以儒学伦理为源。[10]从孔子“爱”“敬”的仁礼学说,到孟子的人性“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再到宋明的“性理合一”,让中国形成独特的以“人”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关注人的情感,具有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这与西方提倡“理性”的伦理思想有较大差异。传承以儒学为主导的优秀传统伦理思想,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话语,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正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的思想渊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为“民主”;“仁者爱人”、“仁、义、礼、智、信之五常”,为“诚信”、“友善”;“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为“平等”。儒学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思路,深刻体现了现代个人、社会、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当代国人应有的价值目标和崇高信念。因此,中国优秀传统伦理话语在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具有新时代的阐释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伦理话语翻译的语用等效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两种语言的交际过程,不仅涉及语码的转换,而且要以实现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顺利交际为翻译目的。语言上的等效近似于奈达的动态对等,[11]语用等效就是从语用角度探讨译语与源语的动态对等效果,使译语读者获得近似源语读者的感受。因此,语用等效要求译者正确处理作者、译者、读者的三元关系,利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实现源语与译语的最大语用等效效果。何自然将语用等效分为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1]语用语言等效就是正确理解源语语用用意,将源语的内涵意义用最贴切自然的译语表现出来,以求内容上与源语自然对等,而不一定要追求词汇、语法、语义等形式上的等效。可见语用语言等效更多的是向源语内容靠拢。社交语用等效要求译者考虑源语与译语的社会文化差异,将源语中可能会造成译语读者跨文化理解障碍的信息,按照译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和认知语境表达出来,实现交际目的,求得翻译等效。因此,社交语用等效是从译语文化的角度考虑译文。但翻译实践中有时不必拘泥于二者区别,只要能达到综合语用等效的效果,使译语读者和源语作者顺利交际即可。[12]

中国优秀传统伦理话语因其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和中国叙事哲理,是外交场合中最大的交际障碍。译者不仅要还原原文语用用意,还要输出内容背后所蕴含的哲理,让中国思想真正被外国理解。然而,即使是同一个伦理话语,在历时共时两个维度均呈现多义性和多相性。[13]历时维度下,今人会将历史视域与当下语境相联系,对话语原义进行创造性的阐释,使话语意义富有新时代特征;共时维度下,话语在不同义理或流派中也呈现不同的意义诠释。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同一个伦理话语会因不同语境需要,服务于不同的交际目的,其翻译也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跨文化交际需要实现语用等效。此外,如前文所述,中国特色话语具有政治性,因此,外交场合中的中国优秀伦理话语翻译也应根据当时的政治目的,实现政治等效。[14]下面就以在外交场合中被引用次数较多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例,简析中国优秀传统伦理话语翻译的语用等效效果。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孔子《礼记·礼运篇》)

施行政治上的最高准则,天下是所有人共有的天下,任人以贤德才干,人人诚信和睦。这是孔子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战乱时期对治国理政、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的憧憬。孔子的“大道”,是其最高政治理想;“天下”,即普天之下,天子统辖之域;“公”,即“共”,上至王臣,下至庶民。因此,若实现与当时语境对等的翻译效果,林语堂的译本则较为出色:When the great Tao prevailed (i.e., in the Golden Age), the world was a common state (not belonging to any particular ruling family)。[15]“大道”译为“Great Tao”,乍看会让外国读者摸不着头脑,后补充解释“Golden Age”就贴近了外国文化中的“黄金时代”,实现了综合语用等效。“天下为公”译为“a common state”并辅以补充说明,则考虑了源语的时代背景,将孔子的大同世界设想还原了出来。

2.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2006年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

结合胡锦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演讲主题,此处的“天下”不再是孔子认为的地域国家概念,而是整个世界;“公”即世界上的所有人。整个世界应该是人人享有,天下如一家。话语的内涵发生了历时性的转变。现场译员将“天下为公”译为“The whole world is one community”,体现了和谐社会的理念,传达了说话人的意图。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2014年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

因外交语境是“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希望各国能够追求公平正义,维护共同利益,实现共赢。此处的“大道”可理解为公平正义,“公”即公众,公共利益。现场译员将之译为:A just cause should be pursued for the common good.达到了与源语的语用等效。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2014年习近平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

习近平向拉美四国介绍了中国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外交政策核心理念,为符合强调“民主”的语用意义,中方外事译员译为:All under heaven will be equal.“公”即“公有,平等”(equal)。天下所有国家一律平等,提倡民主,反对霸权。这种译法不仅反映出源语作者的说话意图,同时“heaven”、“equal”也符合外国追求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贴近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实现了源语与译语的语用等效,也体现了政治外交目标。

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伦理话语的翻译需要译者准确理解和传递源语的文化内涵和语境意义,贴近译语读者的认知,实现语用等效;同时也要传达源语的政治意图,实现政治等效。这就需要译者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来处理其中的文化难题。

三、语用等效翻译与归化、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处理文化翻译难题必不可少的策略,与语用等效存在共通之处。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根据译语读者的习惯来传达源语内容,让作者向读者靠拢,达到社交语用等效;异化是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译者要传递源语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从内容上实现语用语言等效。归化与异化策略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以实现源语与译语的语用等效。以下将以国家领导人在外交场合中引用的以儒家为主的伦理话语,及《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中的英译本为语料,分析如何结合归化与异化策略实现语用等效。

(1)语用等效与归化策略

在中国优秀传统伦理话语翻译中,为使外国读者产生与中国读者相同的感知,译者需要在外国文化的语境下重构源语文本语言,将外国读者代入本国文化,这样更易于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实现社交语用等效。

例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014年习近平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

译文:As heaven maintains vigor through movements; a gentleman should constantly strive for self-perfection.

此句出自《易传·象传》,意为:天道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处事也应仿效天道运行,发奋图强,奋力前进。“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为“君王”之意,后被儒家赋予道德含义,成为儒家伦理中个人修养的理想人格典范。能被称为“君子”之人,必人格高尚,具有良好修养。《论语》中最多的便是对“君子”的论述。影响至今、耳熟能详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皆体现了儒家思想伦理的最高境界:“仁”。译文中将“君子”译为“gentleman”,其实并没有传达出中国文化中的“君子”之意。虽然外在形式上,“gentleman”和“君子”都表示道德高尚之人,代表了中西方文化中个人修养的最高品格,但其精神内涵并不一致。“gentleman”代表的是西方“贵族”、“骑士”精神,强调西方的理性,以及人的独立、个体性,这与“君子”代表的“仁”、“礼”、群体意识大不相同。因此“man of virtue”更能代表中国“君子”含义。此处译员译为“gentleman”,可能是出于贴近外国文化、让外国读者更易于理解“君子”的目的,采用了归化策略,实现社交语用等效。

例2: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了这个道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2014年习近平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横线之处译文:The orange growing in the south is sweet; but that in the north is sour.

此处的引用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原文描述了中国的自然地理现象:橘树生长在淮水以南叫橘树,生长在淮水以北就变成了枳树,这两种树叶形相似,但果实味道大不相同。这是因南北水土不同而造成。翻译时如果要还原中国文化意象,那么“橘”、“枳”、“淮水”皆会造成外国人的理解障碍。此处就可如译文所述进行归化翻译,减省这些文化意象,用“sweet”、“sour”进行信息填补,便于外国人了解原文用意:环境改变,事物性质也会随之改变。同时,这一形象化的比喻也正说明中国不能盲目照搬外国制度与模式,要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例3: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自古就崇尚“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等思想。(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译文:The Chinese nation loves peace and has, since ancient times, held high such philosophies that “harmony is the most valuable”, “peace and harmony should prevail” and “all men under heaven are brothers”.

此处一连引用儒学三个话语,皆体现了儒家“和”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和而不同”、“和谐与共”、“以和为贵”等都是“和”思想的具体解读,对于自然界万物乃至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自《论语·颜渊》,表明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平等、和平、友爱,不崇尚武力,不搞霸权强权。此句译文前有辜鸿铭所译:All within four seas are his brothers.“四海”直译为“four seas”,虽传达了中国古代对领土疆域的认识,但不太符合外国人的认知。后来赛珍珠译为:All men are brothers.同时作为《水浒传》的英文名称,这便是一个很好的归化处理办法。此处官方译文在赛珍珠译文基础上补充“under heaven”来指代“四海”,一方面有赛珍珠译文在前进行中国文化输出的铺垫,另一方面用“heaven”拉近与外国读者的文化距离,实现了语用等效。

(2)语用等效与异化策略

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自觉意识日益强烈。为树立本国文化自信,保持民族身份,弘扬民族文化,译者可以采用异化的策略使中国伦理的深刻含义走入外国人们心中。

例1: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14年《开创中澳关系更加精彩新篇章——习近平在澳大利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译文:Even mountains and seas cannot distance people with common aspirations.

此句出自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意为:若两人志趣相同,即使有山海阻隔,也不会感到彼此距离很远。此处代表中国对中澳关系的美好期望,要加强两国伙伴关系,谋求和平发展,促进合作共赢。原句中“山海”在两国文化中皆可指地理距离,不会造成文化障碍,因此可直接还原原文内容,实现语用语言等效。

例2:周虽旧邦,其命维新。(2014年习近平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

译文:Even an established nation like Zhou still regards self-renewal as its mission.

此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意为:周国虽是一个古老的诸候国,但由于文王秉承革新的使命,故能保持自我更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变革、创新精神,《礼记·大学》中就有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民族正是坚持创新,才能让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从未中断。“Self-renewal”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中国“自我维新”的内涵。而译文中将“周”直译为“Zhou”,保留了中国历史意味,在汉文化影响日益扩大的趋势下,彰显了中国历史自信。

例3: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译文:Mencius, the great philosopher in ancient China, said, “Things are born to be different.”

引文出自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意为:天下万物没有同样的,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客观存在。孟子这段话强调了事物的差异性,正所谓“和而不同”。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肯定存在着民族、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要正确理解这些差异,在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的同时,尊重他国的思想文化。译文没有按照原文格式一一对照,而是将原文的内容完整地传递出来,实现了内容上的语用语言等效。

(3)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策略

为实现最佳语用等效,译者有时可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

例1:“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2014年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

译文:“Peace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Seek 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Replace weapons of war with gifts of jade and silk.” “Bring prosperity to the nation and security to the people.” “Foster friendship with neighbors.” “Achieve universal peace.” These axioms have been passed down in China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这些引文都是儒家“和”的伦理观念的具体体现。其中“化干戈为玉帛”出自《淮南子·原道训》,“干”为古代防御武器,“戈”为古代进攻武器,皆指代战争;“玉帛”为进贡上品玉器和丝织品,指代休战、和平。此句意为两国重修于好,相互礼尚往来。如果直译,“干戈”和“玉帛”的指代意义就不能为外国所了解;若译出指代义,“玉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喻意象征就丢失。此译文“weapons of war”和“gifts of jade and silk”既直译出战争和礼物,符合外国读者的认知,又将“美玉”和“丝帛”的和平、珍贵的文化意象介绍给外国人,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内涵。此种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实现了综合语用等效。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优秀传统伦理话语是中国思想之根,是外国了解中国人是怎样的人、如何做事、做何事的窗口。它具有政治和时代特点,在外交场合翻译时要注意采用相应的归化或异化策略,传达中国优秀哲学思想内涵,也让外国易于接受,实现源语与译语的最大等效。

猜你喜欢
译语源语归化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