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王茗倩
“课程思政”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课程协同育人功效。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影响育人成效,是“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核心要素。而育人理念缺失、责任意识淡薄、思政素养不高、育人能力不足等问题成为了专业教师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挑战。为此,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立德树人理念,增强使命担当,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强化研究学习,提升课程育人能力等方面入手,培育提升“课程思政”素养,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通过充分挖掘所有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互融互促,充分发挥课程协同育人功效。“课程思政”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是体现高职育人为本理念的现实需求、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高职院校担负为国家输送具有工匠精神、德才兼备人才的重任,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主阵地,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课程思政”的直接承担者,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育人意识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优劣。然而,当前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育人理念缺失、责任意识淡薄、思政素养不高、育人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探索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培育路径,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水平、道德情操、思政素养,增强育人意识、学科使命感和育人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长久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困于思政理论课的“孤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与隔阂[2]。近年来,“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思政理论课的“显性”教育基础上,要求发挥其他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效,形成所有课程的“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因此,“课程思政”对实现显性与隐性交融互补的思政教育生态圈具有重要作用。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结合体,专业课程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科学及思政教育资源,是“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由于专业课授课规模较小、师生交流互动频繁、学生认可度较高等因素,使专业课具备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3]。其“隐性”教育体现于: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深受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而然地实现思想引领、价值塑造。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直接承担者、实施者,主要工作涉及“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教学实施和效果评价等。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理念、思政素质、育人能力构成了“课程思政”综合素养。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融合点挖掘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教学模式方法运用的恰当性和创新性、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的高效性均会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因此,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素,其素养和能力是“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决定性因素。
专业课教师的职业发展主要体现于专业教学、教研与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致力于职业发展与提升不仅要求教师统筹规划,在各个业务领域刻苦钻研、认真勤勉,更需要意志品质、思想信念、综合素养的支撑。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政治水平、文化素养、为人处世之道都是获得成功职业发展的先决隐性条件。因此,专业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能够促进个人职业发展与进步。
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和误区,认为思政教育仅仅是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或思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和职责,思政教育应该在思政课堂中完成,而专业课只负责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将思政素质培育、价值塑造引导与专业教育分离割裂,忽视了作为教师应该承担的育人职责和使命。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认识不到位,未树立课程育人的理念,表现为缺乏“课程思政”育人意识,责任意识淡薄,导致在“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实际开展中存在形式主义和应付行为,影响“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和育人效果。
专业课教师需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主要侧重在学科专业领域内的知识积累、技能提升、学术研究,其关注点和兴趣点主要集中于专业研究范畴。同时,高校现行的考核评优、岗位晋升、职称评审制度主要偏向教科研成果,而教师育人工作成效的“软指标”难以纳入评价体系。加之教育理念的偏差,专业教师容易忽略思想政治、人文修养方面的深造,导致思想政治理论的储备不足,与专业教育融合点的全面梳理和有效把握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未能深度发掘专业知识内含的价值规律、育人元素。
“课程思政”的顶层规划、整体设计起着高屋建瓴、统筹全局的重要作用。在“课程思政”实际建设工作中,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先部分试点、后全面推行”的策略,在试点课程取得较好效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推向所有课程实施。但是缺乏从专业或者专业群层面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导致各门课程缺乏统一的目标引领、思政教育缺乏指向性和针对性,未能有效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的育人目标实现。此外,尚未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具体表现为组织机构不健全、体制制度不完善、各部门协调联动不到位、各类师资交流不充分等问题。“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评价模式及其在各类考核评价中的融入仍需优化。
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基准和指引,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专业教师要消除思想误区,明确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课程的职责,应由每位教师、各门课程承担,实现全教师、全课程、全课堂育人。第一,专业教师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第二,要厚植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理念,实现思想价值引领;第三,要深刻理解、领会“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内涵要义,源自内心、积极主动承担课程育人职责。
专业教师要有育人担当,不仅要做学生专业技能的传授者,更要做学生思想价值的引路人,时刻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勇担“教书育人”使命。其中,教师良好的思想素养是“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保证。第一,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水平;第二,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各类党员会议和活动,例如近期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体教育活动;第三,高度关注时政,并注重思政教育案例等资源素材的积累;第四,通过广泛阅读哲学、管理、人文社科类等书籍提高人文素养。此外,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更需践行良好的师德师风,身教胜于言传,力行为人师表。
专业教师要整体性、宏观性的把握课程内容,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对本课程蕴含的爱国情怀、职业素养、社会价值和工匠精神等育人元素进行深入挖掘,深度拓展教学内容,并注重方法路径的设计,将思政元素自然有效的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信仰的坚定、价值的引领、精神的塑造。为此,需要强化研究学习,提升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
专业教师的育人职责不仅体现于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更需要在专业教育中实现隐性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即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充分梳理蕴含于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作为“课程思政”的直接承担者,教师的思政素养和育人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优劣。因此,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立德树人理念,增强使命担当、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强化研究学习,提升课程育人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道德情操、思政素养,增强育人意识、学科使命感和育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