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yder希望理论护理干预联合移情护理对胶质瘤患者希望水平及心理韧性的影响

2021-12-31 02:36郭成丽梅洁丁艮晓
医药与保健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移情胶质瘤评分

郭成丽,梅洁,丁艮晓

(河南省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胶质瘤是临床常见的脑部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多认为与病毒感染、遗传、环境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1]。胶质瘤来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可导致患者颅内压升高、神经功能缺损,常表现为疲乏、记忆丢失、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方式治疗胶质瘤,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发展,延长患者生存周期,但因疾病本身等原因造成的影响,患者容易产生负性情绪,降低治疗依从性,不利于其预后[2]。Snyder 希望理论属于心理干预模式的一种,通过目标、路径思维及动力思维等方面给予患者干预,通过正性影响重塑疾病治疗信念[3];移情护理通过患者角度看待问题,充分感受患者内心,从而给予其相应干预,可使护理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心理状态的改善[4]。本文对河南省人民医院64 例胶质瘤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Snyder 希望理论护理干预联合移情护理对希望水平及心理韧性的影响,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胶质瘤患者64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 例。对照组男17 例,女15 例,年龄26 ~72 岁,平均年龄(53.75±5.58) 岁,肿瘤位置:额叶11 例、枕叶8 例、颞叶6 例、顶叶5 例、岛叶2 例,病理分级:Ⅰ级6 例、Ⅱ级13 例、Ⅲ级8 例、Ⅳ级5例。观察组男18 例,女14 例,年龄25 ~74 岁,平均年龄(53.82±5.46)岁,肿瘤位置:额叶12 例、枕叶7 例、颞叶6 例、顶叶6 例、岛叶1 例,病理分级:Ⅰ级7 例、Ⅱ级14 例、Ⅲ级7 例、Ⅳ级4 例。两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病理分级等上述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MRI 检查确诊为胶质瘤;预计生存期不低于3 个月;认知功能较好,能够正常沟通交流;无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者。

排除标准: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临床资料缺失者。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干预,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中,给予存在负性情绪的胶质瘤患者相应心理疏导等。观察组实施Snyder 希望理论护理干预联合移情护理,具体如下:

1.3.1 Snyder 希望理论护理干预

(1) 教育。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Snyder 希望理论相关知识,告知患者希望与疾病治疗、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帮助患者充分了解希望带来的积极作用,提高其重视度,促使患者对自身内在动力进行调动。(2) 目标。对患者自身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目标,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准确掌握其对胶质瘤的认知,为其提供相应信息支持,了解患者对疾病、治疗的偏差与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胶质瘤治疗及预后的影响,对其错误认知进行纠正,通过向患者列举有关病例,帮助患者树立疾病治疗信心,协助患者对目标进行制定,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将护理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制定健康计划表,帮助患者更准确地了解目标完成进度,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本人意愿等信息对各个目标进行排序,患者每完成一个目标,便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时鼓励患者向下一个目标努力,若未能够按照计划实现目标,则寻找、分析问题原因,制定相应解决方案,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地对健康计划表做出优化调整,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倾听其烦恼及诉求,鼓励患者正视疾病、容纳症状,缓解心理压力。(3) 路径思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护理路径进行确定,与家属一起协助患者寻找未来与现在的连接,帮助患者对个人价值进行明确,使其重燃对生活的希望,引导患者正确且理性地看待疾病,强化自身适应性、应对能力和承担意识,学会控制自我、调节情绪,更好地对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挥,增加治疗配合度。(4) 动力思维。定期举办座谈会,邀请恢复较好的患者对自身经历进行讲解,发挥榜样力量,增加患者对自身康复的希望,减轻不良情绪的影响,帮助患者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寻找积极的生存目的,建立自身心理防线,提高康复信念。

1.3.2 移情护理

(1) 换位思考。加强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将胶质瘤患者以情感框架做换位思考,从心理、生理方面体会患者经历,贴近患者内心,感受患者的情绪状态,做到情感共鸣。(2) 情感交流。保持尊重、关爱患者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主动与患者交流,引导患者对自身负面情绪进行宣泄,尊重并理解患者的内心挣扎,给予患者支持与安慰,耐心倾听患者倾诉,并及时回应与解答,改善患者对疾病认知。(3) 负面情绪转移。通过家属对患者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进行收集,例如工作或学习奖章、全家福、儿女的出生照片等,患者通过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回忆当时心情,家属可在旁进行适当补充,并积极回应,将负面情绪转化成幸福、愉悦的情绪,充分满足患者情感诉求,使患者感到被理解、悲观型。(4)及时回应。对患者存在的问题从专业角度给予解答,解答过程中保持耐心、温和的态度,消除患者疑虑,保持患者心态的平和。

两组均连续干预1 个月。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希望水平,在干预前、干预1 个月后使用Herth 希望量表(HHI) 评分,量表包括积极态度、积极行动、亲密关系3 方面,共12 个条目,满分为48 分,得分越高提示希望水平越好。

对比两组心理韧性,在干预前、干预1 个月后使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 评分,量表包括从力量性(8个条目)、乐观性(4 个条目)、坚韧性(13 个条目)评分,满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提示心理韧性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描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HHl 评分对比

两组干预前积极态度、积极行动、亲密关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HHI 评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评分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HHI 评分对比(± s ,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HH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s , points)

表1 两组HHI 评分对比(± s ,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HH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s , point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①P <0.05。

组别 例数 积极态度评分 积极行动评分 亲密关系评分干预前 干预1 个月后 干预前 干预1 个月后 干预前 干预1 个月后观察组 34 10.48±1.32 13.04±0.85① 10.73±1.22 12.97±0.48① 9.86±1.63 12.13±0.72①对照组 34 10.51±1.26 11.39±0.91① 10.68±1.31 11.72±0.54① 9.92±1.57 10.86±0.83①t 0.096 7.726 0.163 10.088 0.155 6.740 P 0.924 <0.001 0.871 <0.001 0.878 <0.001

2.2 两组CD-RlSC 评分对比

两组干预前CD-RIS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评分提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D-RISC 评分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CD-RISC 评分对比(± s ,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D-RISC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s , points)

表2 两组CD-RISC 评分对比(± s ,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D-RISC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s , point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①P <0.05。

组别 例数 力量性评分 乐观性评分 坚韧性评分干预前 干预1 个月后 干预前 干预1 个月后 干预前 干预1 个月后观察组 34 15.32±2.34 25.62±2.49① 7.18±0.95 12.26±2.26① 26.71±2.85 42.83±3.29①对照组 34 15.29±2.52 23.07±2.28① 7.22±0.87 10.34±2.03① 26.82±2.71 38.26±3.15①t 0.051 4.404 0.181 3.685 0.163 5.850 P 0.960 <0.001 0.857 0.001 0.871 <0.001

3 讨 论

胶质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根据其恶性程度可将其分为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一般恶性程度较高,肿瘤生长速度较快,若不及时控制病情发展,可引起脑疝、脑水肿、癫痫等并发症,进一步危害患者健康,因而需给予患者及时有效对的治疗[5-6]。但因患者对胶质瘤认知与预后等原因的影响,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影响内分泌与自身免疫功能,使治疗依从性下降,严重者可导致患者对生活希望的丧失,不利于患者预后,需给予相应干预[7-8]。

常规心理干预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沟通与疏导,但对疾病的发生与转归缺少一定的重视,且对患者心理问题、应对方式等干预不足,在胶质瘤患者中的应用有着一定局限性[9]。Snyder 希望理论护理是一种新型心理护理模式,通过目标、路径思维与动力思维等对患者进行干预[10]。目标作为个人希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干预的基础,路径思维、动力思维分别是实现目标的本能反应与主要动机,希望作为人类特殊的情感,可通过后天学习所形成,能够反映个体思维与其行为倾向,也可以作为动力状态存在,其包含着个体对目标完成的信念,发挥着次级强化物的作用[11]。移情护理属于心理干预的一种,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充分理解患者内心感受,之后给予其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护理人员责任感的增强,提高护理质量[12]。该干预方式注重换位思考,可帮助护理人员更准确地了解患者需求,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及时处理现存问题、解决潜在风险。

本文中,两组干预后HHI 评分高于干预前,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上述护理干预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提高希望水平。究其原因,Snyder 希望理论为患者制定相应的目标,通过路径思维达到预期目标,有利于促进希望水平的提高,而且通过在干预过程中以动力思维进行指导,能够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更好地提高积极性[13-14];移情护理通过换位思考了解患者心态,对负面情绪转移,能够使其积极面对治疗,达到提高希望水平的目的;上述方式联合通过将总护理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能够有效调动患者积极性,引导其循序渐进地完成计划,使患者从中获取成就感、自豪感,在消除负性情绪的同时增强对疾病的承受能力和适应性,促使患者勇敢对抗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希望水平。

此外,两组干预后CD-RISC 评分较干预前提高,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更高,提示上述护理干预可改善心理韧性。究其原因,移情护理能够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可帮助改善患者对胶质瘤的认知,通过对患者进行及时回应,能够促进患者心态的转变,而且还可拉近护患关系,使患者得到关怀、尊重,以此提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工作,营造温馨和谐的干预氛围,改善护理质量和效率,从而达成护患共赢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提高患者心理韧性[15];Snyder 希望理论能够帮助患者对目标进行重建,更好地对其主观能动性进行调动,促进其应对方式的改变,给予患者支持与鼓励,可缓解负性情绪,最终改善心理韧性。

综上所述,胶质瘤患者给予Snyder 希望理论护理干预联合移情护理干预能够促进希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心理韧性的改善。

猜你喜欢
移情胶质瘤评分
长链非编码RNA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未来事务的色彩
成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POU3F2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BFAR 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预后的关系
我给爸爸评分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