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1-12-31 13:16
科技视界 2021年35期
关键词:人才库笔译用途

陶 琳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0 引言

广西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语言相通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重要条件,语言障碍导致的沟通不畅或理解偏差会转换成经济损失。随着行业发展变得精细化,语言市场对翻译人才的复合型知识和行业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亟须吸引和培养一批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层次外向型人才。“一带一路”倡议驱动下的产业建设需要专门化的翻译服务,并拓展其深度和广度,而当前区内高校培养的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数量少,人才流失严重,制约着广西语言服务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

1 广西翻译市场现状和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需求

1.1 广西翻译市场现状

根据《2019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18年全球语言服务总产值达465.2亿美元,同比增长8%,我国语言服务企业多达9 734家。2019年,我国语言服务总产值为372.2亿元,中国语言服务产业规模到2025年大约可达15.98万亿元[1],翻译行业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0%[2]。中国的语言翻译服务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广西翻译行业目前尚未形成产业链,行业聚集效益不明显,私营小型企业多;翻译队伍结构单一,缺少一级翻译、译审、项目经理、审校和翻译团队管理人才[3]。一些公司因规模小、效益低,对译员准入门槛的设定较低,小型公司一般通过聘用网络兼职译员的形式来压缩成本。这样非规范化的管理导致翻译产品和服务质量不合行规,出现译文粗制滥造、口译员不能胜任行业口译等问题。由此可知,广西翻译行业服务质量亟待提高,急需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本土翻译人才。

1.2 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的界定

专门用途英语(ESP)始于国外对移民进行的语言培训和职业用语教育。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以提高英语使用者的职业交际能力为原则,以学习者的需求为核心,教学设计贴合所服务的专业和学科特点,推行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实用型英语教学模式。专门用途英语主要包括新闻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金融英语、学术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医学英语等。因文本属性、功能和目标人群的特殊性,其翻译更强调语言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关于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的定义,学界尚无统一界定,笔者暂将其宽泛地定义为从事专门用途行业英语翻译的职业译员。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应精通双语,掌握翻译技巧并具备宽厚的行业知识。近年来,随着行业的精细化和交叉行业的剧增,语言市场对商务、法律、金融、医学、工程、旅游、会展等行业的专门翻译人员的需求逐年上升,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成了语言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广西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需求现状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数据显示,在“十三五”期间,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将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在境外投资或开展合作,在18个国家和地区有合作项目,在140多个国家设立经销机构。广西企业在境外投资的法律文件,如合同、招投标文件、技术标准等都需要专业翻译服务。广西金融企业在境外100多个国家有业务点,急需高素质的金融翻译人才[4]。跨境电商和传统外贸行业也缺乏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区域行业对专门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比如,柳州对汽车机械类的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通过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广西扶持培育了以“两会一节”(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主的会展经济,行业带动效益明显。博览会的口译需求包括开幕式口译、推介会口译、新闻发布会口译、宴会口译、客商陪同口译、项目对接会和会展现场口译等[5]。了解东盟国家经贸、文化习俗、外交礼仪的专业口译人才是成功举办“两会一节”的重要保证。除“两会一节”,各市筹办的特色展销会、投资洽谈会和民俗文艺博览会,吸引了大批外国投资商和友好人士来桂。近些年,这些口译人员主要是政府部门抽调的各级外事人员、临时外聘的高级口译和外语高校志愿者。广西外事办同各高校建立了合作机制,以出国进修、办高级翻译培训班等形式培养本地口译人才,但是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6],也未形成延续性,不能实现语言产业助力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不利于翻译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

东盟高校间的学术论坛和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这些活动赛事都大大增加了专门用途英语的使用频率。每年在广西举办的高级别中国—东盟医药卫生领域的会议数十场,因缺乏胜任医学会议口译的本土翻译人才,筹备方得花重金从一线城市聘请医学同传译员。另外,缺乏高质量的医学翻译对来往交流的医药文献进行翻译和整理[7]。会议的材料多由各高校英语教师进行翻译,老师们在术语理解和表达上很难做到精准和统一,而且翻译团队很难固定,人员的变动会导致译文质量难以保证,译文风格难以实现统一,不利于语料的翻译和收集。综上所述,“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素质的广西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需求巨大,长期的人才缺口将制约本土翻译服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广西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和管理现状

2.1 广西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翻译硕士(MTI)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型口笔译人才[8],向社会输入专门翻译人才。截至2019年4月,全国共设立249个MTI学位点,华东地区院校数量最多,有75所,华南地区数量最少,仅16所。华南地区MTI人才培养的数量少于实际需求,可能不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呈现出区域性缺失[9]。广西高层次翻译人才的培养明显滞后,具有硕博招生资格的高校数量和招生人数都较少,截至2020年12月,只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科技大学7所大学招收MTI硕士,年均招生人数约200人;2021年广西中医药大学获得翻译硕士(中医翻译)招生资质,广西医科大学和右江民族医学院获得2022年招生资质。博士层面就只有广西民族大学具有学位点,招生人数一般为5~6人。从报考生源来看,区内高校的翻译硕士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接收调剂情况,第一志愿报考率较低,生源质量有提高的空间。经查阅网络招生简章,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的MTI招生并未区分研究方向,但桂林理工大学MTI招生简章注明了工程翻译、科技翻译、旅游翻译三个方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MTI专业简介上注明“侧重培养能胜任文书、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高级笔译和会议、会展、商务、联络陪同等口译人才”;广西科技大学MTI专业简介强调“培养学生从事汽车、机械等工程技术类的英汉翻译实践能力”。由此可知,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区内高校可继续优化和聚焦目标,从立足区域经济的前提出发,培养出能更好地服务行业经济的翻译人才。

近年来,广西培养的翻译毕业生的英语素养、双语切换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提升,但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对经贸、法律、会展、商务营销和谈判等行业知识的掌握相当有限,存在术语理解和表达困难、译文质量较低、译文不符合行规、口译效度低等问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CATTI)是国内权威的翻译资格类考试,越来越多的单位要求应聘者持有证书。中国翻译协会正致力于推广证书,逐步形成良性竞争和规范化管理。广西的CATTI通过率较低,从广西人事考试网公布的合格人数来看,2020年一级口笔译通过8人,二级口笔译通过49人;从近三年的数据来看,一级口笔译通过15人左右,二级口笔译150人左右。这从侧面印证了广西目前尚未培养出大批知识面广、有扎实行业知识和过硬翻译能力的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

2.2 广西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管理现状

从人才管理的角度来看,广西尚未对翻译人才库进行规范化和系统性管理。经查证,广西筹建过三个专门翻译人才库,分别是来自87个单位的246名专家组成的“广西外事翻译人才库”,由23位专家组成的广西科技厅“东盟国家语言翻译人才库”,广西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合力打造的“东盟高级翻译小语种人才和东南亚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基地”[10]。但是,翻译人才库未能及时向社会更新和扩充名录,不能很好地服务和推动语言经济的发展。

除此以外,高质量的翻译人才流失严重,广西培养的外语类人才多数毕业后选择到广州、深圳等城市工作。政府部门、高校、人社部门、翻译市场等应最大限度地开发本地翻译服务市场,整合资源,提高岗位待遇,培养并留住比较有优势的本土人才。

3 “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发展路径

结合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应优化配置,通力合作,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路径。

3.1 明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出版特色教材,优化师资结构

各高校的翻译硕士(MTI)培养目标虽突出了院校特色,但在培养定位上,应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制订出更贴合区域行业需求的方案,如南宁高校以东盟会展翻译、外贸电商和金融翻译为导向,桂林高校以旅游外宣、民族文化翻译为特色,柳州高校以工程机械翻译为主体等。在主干课程设置上,第一学期注重夯实学生的双语能力,开设常规性课程,如英汉笔译、高级口笔译等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如工程英语、汽车英语、法律英语、金融英语课程等;第三学期开设翻译实训课程,通过“翻译工作坊”“翻译项目实训”的形式,让学生尽早接触行业翻译,积累经验,提高业务水平。本土教材开发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广西口译实务》《会展英语现场口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英语口译实务》《中国·东盟商务英汉口译阅读教程》等,但这些教材的应用范围却非常有限。广西高校应鼓励教师积累一手的翻译语料,出版具有广西区域翻译特征和行业特色的实用型教材,扩大教材使用范围,提高专门用途英语翻译教学的针对性。

按照《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方案》,翻译专业硕士的笔译教师至少要有二三十万字的译著,口译老师应有数十场各行业的口译实战经历;还要聘请翻译机构或外事部门翻译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译员作为学生的兼职口/笔译导师。目前广西高校普遍缺少高水准、专门化、职业化的专门用途英语翻译师资,翻译教师主要是语言学和文学出身,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欠缺,对翻译行业信息的了解较滞后。区内高校应着力优化师资配置,鼓励教师从事多领域翻译实践,把握特色产业的发展动态;定期安排教师去外事机构和企业挂职或调研,通过线上线下集训的方式进行专门用途英语培训,改变单一的语言或文学知识架构。

3.2 产学结合,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用人单位充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设置,毕业时通过笔试、面试等形式选拔优质人才。这种企业/产业和科研院所合作的模式以市场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为基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进行强化训练,使其更能适应岗位所需,提高办学的针对性、就业率和口碑。区内主要的翻译用人单位有翻译公司、外事办、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市级单位侨办和市县的招商局以及区内大型外向或合资企业等[11]。高校应充分考虑这些单位的人才需求,了解行业发展对学生技能和知识架构的核心要求,在教学和翻译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匹配真实的岗位任务,拓宽实习途径,搭建翻译工作坊,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3 统筹优化市场需求,搭建广西翻译人才库

语言服务业属于现代服务业,该产业是否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两点:一是该区域是否具备持久的语言服务需求[12],二是该区域是否具备充足的语言服务供给[13]。作为“一带一路”的窗口省之一,广西的对外合作交流已从传统的政经、文化和艺术领域拓展到工程基建、教育科技、能源开发等领域,广西的语言服务产业必将迎来发展良机。广西政府部门为实现本土翻译人才的供给做出了一定努力,如跟各高校建立合作机制,以短期出国进修、办高级翻译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人才,但这样的尝试并未形成体系。广西外事办、广西人社厅、广西发改委、广西翻译协会等部门应在全区范围内,按照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统筹建设面向社会的动态人才库,分类分级建设,逐步优化和更新翻译人才库名录,可借鉴成功搭建翻译人才库省市的经验。2021年7月,为服务重庆市成为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的战略部署,重庆市外办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吸纳人才,通过简历筛查和实践考核的形式选拔优秀译员,分别建立笔译和口译翻译人才库。福建省定期向社会发布吸纳人才的公告,通过强化培训,让翻译人才了解省情,能胜任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业翻译任务,搭建成一个“语种较齐全、专业背景多样、口笔译兼优、形成梯次结构”的翻译人才库[14]。广西可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常态化”的原则建设人才库,在翻译协会的官网设立专栏,提供“广西翻译人才库”申请表格,定期招纳各类专门翻译人才,由区外事办牵头,开展译员选拔和培训工作,以更好地集结、调动本土的翻译人力资源。

4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发展需要高质量、专门化的翻译服务,专业型、创新型的语言服务将刺激广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广西高校和用人单位应结合行业所需,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输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建议广西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语言服务发展规划,整合优质资源,构建语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翻译人才库;提高人才待遇,着力解决高层次人才流失的问题,保障广西专门英语翻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猜你喜欢
人才库笔译用途
企业差异化人才库机制建设案例解析
——以南方电网公司S供电局为例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DNA的奇妙用途
跨区域共建泰安市文化创意人才库研究
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改进方法
用途
苏州高新区成立双调对接百名人才库
书的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