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充分就业及其教育改革的生态学思考

2021-12-30 14:43佟玉权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态位教育改革大学生

佟玉权

[摘要]大学生就业市场如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各相关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有机联系。在生态学视域下,大学生的充分就业系统具有整体性、竞争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及可持续性等特点。基于此,本文从明确学校学科及专业发展定位、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根本性变革、突出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重视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优化政府层面的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提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旨在为科学评估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提供新视角及理论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充分就业;教育改革;生态位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6-0146-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6.025

一、问题提出

就业乃当下人类谋生之主要手段,也是人们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必要前提。就业安全如同食品、经济和社会安全一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1]。相对于国内市场人才总需求来说,我国近年来每年实际增加的约1 000多万个就业岗位显然不够。每年新增就业人员不仅包括800多万大学毕业生,还包括数百万中职(中专)毕业生,以及规模庞大的复员转业军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企事业单位下岗待业人员等,全国就业市场总体上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大学毕业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就业市场中重要而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各级政府、社会,特别是毕业生本人及家长所关心的重要话题。

如何认识大学生群体就业难这一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学术界,有部分学者把原因归结为1999年以来国家实行的高校扩招,认为高校扩招“超出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承受范围”,进而出现“求职困难,一岗难求”[2][3]。其实,换个视角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供大于求”,同整体的和多元化的社会需求相比,一些关键岗位所需的高技能、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仍然十分缺乏。而且,自大学扩招20年以来,即使新增学生不接受高等教育,也已经到了就业阶段,他们的就业问题同样需要缓解。显而易见,高等教育大众化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适龄青年进入社会市场,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因此可以认为,现在就业市场最突出的问题不是大学生“无业可就”,而是许多学生“有业难就”,甚至“有业不就”。“有业难就”主要来自于大学生能力素质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偏差或错位,而“有业不就”则突出反映在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或就业心态方面。可见,同规模化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比较,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的,需要通过创新研究视角深入探究影响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相关因素,以及形成复杂就业问题的背后机制。

基于此,参考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思想,特别是生态位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复杂因素作用,改善大学生充分就业的评价系统,旨在为改进大学生就业理念和提升就业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二、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充分就业分析及其评价在自然界,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不同物种之间、不同生物群落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调整适应,并在自然选择和进化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数十亿年历史进程,使生物在适应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在生活空间、活动时间及营养结构或功能上的良好匹配和相对稳定的生态定位。无疑,生态位及其生态系统的形成最大限度地消减了生物之间的恶性竞争,使之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在复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演化。

人是大自然中的物种之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与人类社会的运行模式有许多共同点。大学生就业市场如同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涵盖众多影响要素之间复杂的有机联系。包括大学生在内,社会上所出现的不充分就业问题究其本质是人(劳动力)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或者不适应,包括人与资源(就业岗位)在配置上的失调或错位[4]。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竞争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与可持续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构成整个大自然生命系统发展进化的有效机制,也是每一个生物个体得以生存的根本依据。大学生就业市场是由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高校、家庭、个体等多层复杂要素构成的巨系统,如同复杂的生态系統一样,各要素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复杂联系的社会有机体,通过优化与调适使各要素的发展演化处在动态平衡中,维持社会和谐与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根据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上述特点,结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和高校教育教学实际,试对大学生充分就业评价系统构成做如下5个方面的初步构思。

(一)整体性就业评价

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突出特征,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发展演化成熟度及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与以生物量作为生态系统整体发展水平的生态学指标相比,就业率(含初次就业率与年终就业率)、失业率(毕业生就业后两年内失去工作而一直待业人员的比例)等指标能够大体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整体水平和大学生就业生态的整体状况。同时,从高校人才培养角度,整体性指标还应涵盖高校在提升大学生整体就业率方面的保障措施及其管理手段,如选取就业教育与创业孵化投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相关社团活动及就业服务等相关项目。

(二)竞争性就业评价

对于生物个体来说,生态系统的资源是有限的,竞争性能力是生物个体获得稳定生态位的必要条件。针对越发严峻的大学生就业生态,不但要持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还要设法增进就业供需双方及全社会的满意度,提升就业的综合效应。作为反映大学生就业效度及就业能力方面的综合性指标,就业竞争性主要指从个体到其就业单位的供需双方,及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媒体、公众、家庭等对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能力的实际感知效果。具体评价指标包括就业满意度(含学生个人、家庭、雇主)、薪金比较水平、岗位忠诚度、就业焦虑度、社会媒体关注热度等。

(三)开放性就业评价

生态系统是以生物为主体,并与环境有着物质、能量、信息等多重交流的开放性系统。开放性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机会,增进了个体活力,是保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和可持续进化的必要条件。高等教育是以高校为中心的开放系统,大学生就业评价要反映高校开放性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效果。基于此,大学生就业的开放性指标主要指大学生除常规就业以外,获取其他发展机会(如升学、留学、创业等)的能力,以及高校在对应领域的教学成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灵活就业率、自主创业率、升学(考研)率、志愿者热度、社会兼职率等。

(四)平衡性就业评价

在自然界,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背后机制是大自然的物竞天择,维持生态位错位的最小化,使营养物质输出、输入之间相对均衡。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由供需不平衡带来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这方面在当前大学生择业中的表现最为突出[5]。设立就业的地区偏向度、岗位供需错位率、各专业就业平衡指数、就业与升学的专业匹配度等大学生就业的动态平衡性指标,旨在反映大学生整体就业状况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结构性供求关系,揭示各相关就业要素的匹配性,以及高校维持就业结构平衡方面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可持续性就业评价

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得益于各类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度竞争与不断适应。生态系统稳定性得益于生态要素的多样性和关联性,源自于生物之间通过自我调适所达成的整体共生架构。在生态学意义上,大学生稳定就业效果有赖于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资源,有赖于有关部门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和促进就业关联,以及强化在就业方面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调适。因此,设定大学生就业的可持续性指标,如就业投入产出比、新增就业岗位丰富度、劳资纠纷发生率、岗位专业相关度、毕业生职业发展机会等,能够反映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投入产出成效,以及大学生就业安全状况与持续性。

三、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策略建议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需要高校更新教育理念,在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职业规划引导和成长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综合施策,需要政府相关政策及保障措施的跟进,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面向复杂社会生态的应對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明确高校、学科及专业的发展定位

如前文所述,在人类过度干预之前,大自然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得益于个体、种群甚至群落之间,在不断演化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态定位。正是因为有了各自明确的生态位,尽可能减少了“生态位”重叠,才有效避免了生物之间的恶性竞争。当前,国内高校在学校定位、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上还存在着明显的盲目攀比、同质化现象,“生态位”错位配置,严重浪费了教育教学资源。

从学校层面来说,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克服由于高校规模扩招,生源供不应求所形成的思维惯性,解决学校之间在学科及专业设置上的“生态位”过度重叠乱象。无论是走国际化发展道路,还是立足国内,服务地方或特定行业等,都应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的原则,坚持特色化发展,打造独特优势。从纵向和横向发展两个维度看,现在多数高校热衷于走改校名升层次的所谓纵向发展路径,中等专业学校争办高职高专,高职高专则致力于升本科,学院的名称不如大学好,办大学最好能办研究式大学等等。一方面,从克服生态位重叠和提升全社会人才培养质量上看,各高校更应该突出横向定位,多从行业(产业)、市场、服务面向等方面下功夫,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上学科、办专业不要一哄而起,如不能因为人工智能、有前景,大家都创建人工智能专业,建人工智能学院。另一方面,当前教学型、研究型大学的提法本身也值得商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各类高校都大兴研究之风,但高职高专学校的专业技能技巧同样需要打磨和深研。同理,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任何高校都概莫能外。

在学科及专业建设方面,各高校不能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小,优势学科、专业较弱的地方性高校,更应该主动寻求“生态位特化”,办不出规模、缺乏优势与特色,没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专业要坚决撤下来。其实,即使是世界高水平大学,也往往是在少量学科上集聚优势,寻求突破,通过建设富有个性和特色的优势学科,来带动相关学科及专业的共同发展[6]。而且,在学校学科建设上不仅要追求高水平、有特色学科专业的数量,还要坚持学科建设整体性、系统性特色,设法构建学校大学科体系,促进校内各学科及专业之间的融合发展[7]。在具体路径上,一是同当代科技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设法对传统优势学科进行改造与提升;二是努力促进已有优势学科专业与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自身特色,进一步融入社会创新发展体系,包括与相关企业共同设立产学研基地,与地方政府合作组建发展研究院等。

(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高校毕业生面对的是多层次的复杂就业生态,按照尽可能减少生态位重叠以及促进生态位泛化与特化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培养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不光要强化“宽口径、厚基础”,还要在“能力”“素养”教育等方面形成自身优势,增强人才培养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基于此,为与学校及学科专业定位相适应,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势在必行。第一,在校内应逐步打通学科与专业壁垒,摒弃相对固化的“专业培养方案”,加快推行“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设立面向学校多专业选修的“课程模块”或“培养模块”,助力学生自主选择。第二,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生态。面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挑战,突出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育学生批判性思考、沟通合作与创新等方面的素养与能力。第三,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推广奖励学分和学生评价新机制,有特定专长或在学术研究、发明专利、职业资格证书、创业创新大赛及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取得的优秀成绩,可替代对固定学分的选修;第四,强化校内外各层次合作机制的建设,通过多主体协同创新与联合培养人才,拓展大学生的生存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更大的“生态系统”中成长。在引导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和新就业生态、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方面,各高校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三)突出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

提升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要突出解决大学生“有业不就”和盲目从众问题。为此,高校不仅要强化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还要帮助学生做好具体的未来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开放的就业理念,通过心理调适使之能够更客观理智地面对复杂的就业环境。

在2020年的国家公务员招考中,通过资格审查的有效报名人数超143万人次,已连续12年过百万大关,可谓是热度不减。然而,2.4万人的招录计划,实际考录比仅为60:1,其中竞争最激烈的岗位竞争比高达2315:1。相反,到报名截止尚有上百个职位无人问津。2019年有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到东部地区,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统计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超过80%[8]。与之相类似的调查结果是,“不愿意参与”和“无奈参与”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比例竟达84%[9]。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东北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基层岗位几乎无人问津,但是,每年却有数百万毕业大学生在热门岗位上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严重的就业生态错位与重叠,导致就业率增长乏力、社会整体满意度不高。当下大学毕业生多为“90后”,其价值体系和就业观念同“80后”相较有很大变化,如来自家庭方面的就业压力小,“有业不就”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啃老族”。

大学生就业本质上属于人类的求生行为,是人在特定阶段,基于环境生态约束所选择的求生方式。从学校职责看,面对“有业不就”和就业市场严重的结构性偏离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并将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毕业生。特别是要在学生中大力弘扬劳动光荣和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精神,将其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丰富的校园活动之中。2020年3月,中央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次唤起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职业规划引导从劳动教育入手,各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对在校大学生的义务劳动要求,增加志愿服务项目,改变当下学生依赖社会化服务的现象。除此之外,在相关教育中还要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性,使之减少盲目随从[10]。尤其是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和从众心态,施行精准就業指导,致力于激发大学生就业的内生活力。

(四)重视大学生成长的开放性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是与生物个体、种群及其群落生存与演化密切关联的周围有机与无机条件的总称。比照生物的生态环境,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是以学校为核心,由学校、家庭、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等多种复杂要素构成的统一体。一个宏大的、多元的、关联的开放性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并能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生态学中,一个缺乏联通的生态系统,其物质、能力、信息(遗传基因)之间的交流受阻,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逐步弱化。为此,在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上,首先要促进形成开放的校园生态环境,促进校园小环境与家庭、企事业单位、政府及社会的多层面联通与融合,并设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样化的实践锻炼机会,以使学生能够在四年的学习进程中不断调适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力素养和认知行为方式,增强学生面向社会市场的竞争力。同时,还要促进大学生形成合作与包容的良好心态,提升相关能力。使他们逐步养成基于多层次系统内利益共同体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语言表达及分享能力。最后还要通过如上文所述的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等多种“开放性平台”建设,为学生拓展生态边界,增加选择的自由度,为挖掘学生生存潜能和培养学生一技之长创造良好条件。

(五)政府完善相关保障措施

政府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主要角色是设法在政策上增加社会需求,引导供求平衡,强化服务责任,并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11]。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生态的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着力于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为减少就业空间错位,政府要在政策上引导学生到一、二线城市及沿海发达城市以外的地区工作,进一步增加“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项目的优惠条件,特别是建立大学生能够长期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农村就业服务的有效机制。同时鼓励高职院校或各大学分校向三、四线城市布局,增加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机会。其次,灵活机制建设,创造以市场为主导,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环境。在措施上逐步提高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能力与水平,减少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计划和不切合实际的工作考核、评估督导,减小对高校就业率的刚性约束,或将就业率片面与招生规模、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等简单关联,以提高高校对社会需要的敏感性、灵活性与应对能力。最后,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突出解决市场失灵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改进大学生的就业生态,需要全社会就业环境的改善,需要注意发挥信息服务、舆论引导等方面的柔性措施作用。近些年,政府出台了“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政策,但整体吸引力差强人意,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福利措施和后期配套政策。

四、结语

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在其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中写道:“凝视着世间万物——树木交错的河岸,斑斓多彩的花草植物覆盖其上,群鸟鸣于灌木,昆虫飞舞,蚯蚓钻爬,在空气中湿土里留下各自的微小错综痕迹。试想,这些构造精巧、繁衍不息的世间万物,彼此为何如此相异,并以这样复杂多样的方式相互依存?我们所见大自然的运作与活力,皆由我们周围发生作用的进化法则所致,这岂非有趣之事。”[12]可见,长期适应环境所形成的生态定位是生物生存演化之秘籍,这对科学评估大学生就业市场和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突出的借鉴意义。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本质上需要整体就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一目标的实现,仅通过学校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或者政府推出的几项政策尚无法完成,还需要对影响就业的全社会相关要素进行整合与优化,需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献:

[1]赵海晓.大学生就业形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5):12-14.

[2]杜瑜.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12):107-108.

[3]贾阳,周小乐.基于政府职能定位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72-74.

[4]郭芙蕊.充分就业:生态学意义下人力资源开发的语境[J].城市问题,2006(6):54-56.

[5]徐丽红.以精准供给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J].教育科学,2018(4):55-60.

[6]曹福亮.生态位理念下行业高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17-19.

[7]郭纬.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生态学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5):76-77.

[8]岳昌君,夏洁,邱文琪.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1-17.

[9]代懋.中国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0(7):105-111.

[10]黄梁.大学生就业从众心理与主体性就业指导[J].人民论坛,2019(14):118-119.

[11]刘远柱.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定位、缺失及对策[J].理论月刊,2011(4):97-100.

[12]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物种起源[M].苗德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许高蕊)

Ecological Thinking on Full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ducational Reform

TONG Yuquan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26, China)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marke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just like the "ecosystem" in nature. There are complex and organic relations among the relevant e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the full employment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ity, competitiveness, openness, dynamic balance and sustainability.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ath choic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clarifying the orientation of school discipline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fundamental change of college Students talent training mode, highlighting the career planning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ntroducing government level safeguard measures. The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aims to provide  new perspective and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market and the further promo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ull employme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full employment; educational reform; ecological niche

猜你喜欢
生态位教育改革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生态位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支持研究
生态位视角下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
基于生态位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