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 冯骥才 黄小平 刘擎
我们学会了把世上一切事物分成好的和坏的以后,对世界的了解还是非常非常可怜的。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切是如何发生、如何变化的。这些知识会冲击我们过去形成的是非标准,这时我们就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是接受事实,还是坚持旧有的价值观念?
事实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却成了接触世界与了解世界的障碍,结果是终生停留在只会“明辨是非”的水平上。
可以这样说,接受了一个伦理的体系不过达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水平,而接受一个真理的体系就难得多,人们毕生都在学习科学,接触社会。人们知道得越多,明辨是非就越困难。
//摘自《我的精神家园》,原题:萧伯纳的《芭芭拉少校》,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冬日里最令人莫解的还是天空。
盛夏里,有时乌云四合,那即将被峥嵘的云吞没的最后一块蓝天,好似天空的一个洞,无穷地深远。而现在整个天空全成了这样,在你头顶上无边无际地展开!空阔、高远、清澈、庄严!除去少有的飘雪的日子,大多数时间连一点点云丝也没有,鸟儿也不敢飞上去,这不仅由于它凛冽寥廓,而是因为它大得……大得叫你一仰起头就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在夜间,寒空中才有星星闪烁。这星星是宇宙间点灯的驿站。万古以来,是谁不停歇地从一个驿站奔向下一个驿站?为谁送信?为了宇宙间那一桩永恒的爱吗?
我从大地注视着这冬天的脚步,看看它究竟怎样一步步、沿着哪个方向一直走到春天。
//摘自《世間生活》,原题:冬日絮语,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家木心说,傲慢是天然的,谦逊只在人工。说明傲慢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最容易自然流露出来,而谦逊是人力所为,是通过后天的修养所得。也就是说,你不用花一点力气就能得到傲慢,而要拥有谦逊,你得付出时间、努力和心血。
傲慢的人,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常常因看不起别人而让别人看不起;谦逊的人,为人低调,彬彬有礼,常常因尊重别人而受到别人的尊重。
你若想让别人看得起,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那就得加强后天的修养,去克制天然的傲慢,去培植人工的谦逊。
//摘自新浪博客/
哲学并不只有所谓“无用之用”。哲学启发和激励人们的思考、理解和表达,这已经是显著而直接的实际作用了。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展开交流,增强自己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所谓好的理解力是对方可能表达得不够清楚的时候,你能澄清问题、辨析疑难或发现要点,这种理解需要更敏锐和完善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同样,好的表达力是当你谈论困难的议题,或者面对理解力相对不足的对话者,能够让对方明白你的话。
讨论一个问题,可能更好的思路或者不同的角度,就可以厘清前提、证据和推论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都跟哲学素养有关。
//摘自《时尚COSMO》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