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位小学生花3000多元连买82个文具盲盒”“女生嫌1000元生活费少,和父亲争吵”等新闻频繁吸睛。又一年双十一袭来,“尾款人”成为网络“鲜词”。有网友甚至感慨:“以前,父亲颤巍巍掏出口袋里皱巴巴的钞票,我们一眼能看出他的窘迫!如今,我们拿出手机扫码付款的时候,孩子却以为里面有用不完的钱……”随着技术发展,付款方式发生变化,青少年对于“花钱”这一件事的感受也跟上一代人有很大不同。而伴随着盲盒经济、网红打卡经济盛行,不少青少年也在消费欲望迷宫中失去方向,甚至落入培训贷、美丽贷等套路贷“杀猪盘”。青少年财商教育变得迫在眉睫。
有一天过街时,听见一对母子因“该不该买鞋”而起了争执。高大魁梧的儿子说:“该买鞋了。”瘦小的母亲说:“又买鞋。”儿子说:“都穿了一年了。”母亲说:“我脚上的鞋穿了三年了……”这类争执,并不只是今天才有。一直以来,父辈和子女在金钱观和消费观上总是存在差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花钱空前便利,网络购物、游戏充值,几次点击,钱就花出去了,一点回声都没有,这对年轻人的金钱观产生了很大影响。近日有新闻报道,安徽长丰一男孩因游戏充值、打赏主播,花光了母亲的低保钱,导致了严重的家庭财政危机。
一些未曾步入社会真正体验过挣钱的年轻人,对价格缺乏应有的敏感。他们往往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物品的颜值、品质下单,而不去想昂贵的价格对收入不高的父母意味着什么。他们并非故意制造这种关于价格、消费的矛盾或代沟,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扫码付款营造了一种“芝麻开门”般的支付场景,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有钱任性”的快感和幻觉。
手机支付的便捷性讓花钱变得格外轻松,却让人容易忘记挣钱的艰难,忘记每一天的柴米油盐都需要用汗水来换取。因此,学会合理消费,是生活教给我们的原则,也是一种责任。不管父母的钱是以手汗濡湿的纸币方式出现,还是以手机里跳出来的数字方式出现,显示的都是世间一份辛劳、一份凝重。这些纸币和数字的分量,都需要年轻人用心体会。(文/伍里川,摘自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
“买卖”一词,买在前卖在后,有人买,是买卖得以发生的前提。可这样的逻辑正在被打破,消费者开始被动跟随商家的供应产生消费行为。盲盒经济、网红打卡经济等,无时无刻不在制造当代年轻人的消费欲望,这也成为商家从中获得暴利的“狩猎场”。
泡泡玛特成为“盲盒第一股”,其他消费领域也大有万物皆可“盲盒”之势,如“文具盲盒”等。开盲盒的新鲜感强力吸引着年轻人,使他们永远期待着下一个盲盒的惊喜。而以奶茶店等为代表的网红店打卡模式,也在诱导年轻人做出超出实际需求的消费行为。为了一杯奶茶愿排队几小时,甚至还催生了收费远超奶茶本身价格的跨省代购,这样的消费行为很难说是理性的。此外,“双十一”衍生出年轻的“尾款人”,空空如也的钱包、一冰箱的馒头、入口微凉的西北风、满满一筐土,这样的“入冬四件套”成为“尾款人”冲动消费后的自我排遣。
而为了填补这些消费欲望,不少年轻人除了“月月光”外,还不惜借网贷消费,甚至滑向深渊。在网络平台豆瓣上,有一些名为“负债者联盟”“努力还债联盟”“9 0后负债交流”的讨论组。“超前消费”“以贷养贷”“焦头烂额”是讨论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小松曾经也是负债者之一。他在大学时开通了“花呗”,“可以做分期,一个月才还几百块钱,感觉很轻松。”从那以后,小松开始习惯于使用消费信贷产品,超前消费。最严重的时候,他同时使用了十多款借贷产品,欠款达到十多万元。他最终寻求了父母的帮助,在毕业后又努力工作还钱,一年多后才还清欠款。
对于一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来说,套路贷“乱花渐欲迷人眼”,根本令人难以招架。“培训贷”套路三部曲常常是这样的:第一步,被学长学姐拉去听“励志讲座”,讲座嘉宾讲述自己在大学月入过万的传奇人生;第二步,向你推销价值数千元的培训课程,不仅能接受求职培训,还能获得名企实习内推机会,像讲座嘉宾一样拥有“别样”人生;第三步,没钱交课程费没关系,可以贷款,说每个月只需要还几百块钱,甚至现在不用还贷,等赚了钱再还也可以。一些同学云里雾里与培训机构签了合同,不明不白地把身份证给别人使用,贷到的款直接进入培训机构账户,学生自己却背负贷款,苦苦还债。(辑/凌然,资料来源:《时代邮刊》《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
与过往消费主要满足物质需求不同,被制造出的消费欲望更集中于社交、文化等精神层面,一定程度契合了年轻人的多样需求。从前车马很慢,书信维持社交的局面,在如今早已遥不可及。此外,年轻人的社交圈子很多是亚文化圈层,具有天然的壁垒,模仿效应集聚,冲动消费便成为常态。
因此,年轻人应该提高与钱打交道的能力,培养财商,树立合理的消费观。
财商是当代每个人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财商既包括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等理财观念,也包括正确使用、获取金钱的理财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逐渐提高。财商教育应该根据年龄分阶段进行,在学前阶段以家庭游戏体验式培养金钱观念;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培养通过劳动换取报酬的意识,也可以自己管理零花钱;在大学阶段则可以通过更系统的学习和实践理财,正确认识财富和使用财富。
在提高财商的过程中,年轻人也应该正确网购,正确使用金融工具,防范个人金融风险。“花呗”“白条”等消费信贷产品,采用的都是“先消费,后还款”的支付模式。在各类产品的服务协议中,都会写到还款逾期的惩罚措施。有些虽然没有在服务条款里明确写出违约金或滞纳金的标准,但声明称要“以系统生成的电子信息记录为准”。对于消费自控能力差的年轻人,“管住手”的最好办法就是关闭这些消费信贷产品。
此外,年轻人还要对各种套路贷保持警惕,要自主学习关于投资理财、金融实务的知识。以后,遇到金融骗局,无论是打着培训幌子的培训贷,还是以“高价招聘”为噱头的美丽贷,都不会再被它们迷住双眼。(辑/凌然,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
@雪花膏:女儿小的时候,闹着要买某样东西,我告诉她家里没钱了,她说:“那就去银行领啊。”那时候离手机支付还挺遥远。
@也许简单点不难:扫码也可以颤抖着扫,还能输错密码锁死让孩子死心,纸币提供不了这个表演空间。
@阿混:把“余额不足”的声音打开并调大就好了。
@科技橙米:本来盲盒指的是随机样式的手办,玩的是一种乐趣,然而被无良商家利用,制造消费欲望。
@大碗鲜芋仙:我的爸爸生怕我去搞校园贷,多虑了,我穷只会去捡垃圾。
@共谁飞花携满袖:收到过“注销校园贷”的诈骗电话。我特意找几个平台客服核实过有没有注销网贷账号之类的,得知并没有这种事情后,马上打了110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