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巍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1)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尤其是贫困地区儿童体质健康水平较差,虽然政府也进行了诸多改进,但由于缺少完善的协同机制,健康促进对策成效欠佳。接下来,谈谈对教育精准扶贫与贫困地区儿童体质健康促进的协同机制创新的几点思考[1]。
首先,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我国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条件差等问题,使得信息严重闭塞,很多家长仍然存在读书无用的观念,尤其觉得女孩迟早要嫁人,读书更无用。还有不少家长虽然存在教育意识,但只认可义务教育,且认为上大学才能光耀门楣,职业教育无用,导致很多学生初高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其次,缺乏完善的教学设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偏低、教学条件落后,缺乏足够的资金去配置信息化的教学设备,影响教学成效。另外,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很多贫困地区教师都未接受系统的师范教育,且因为财力缺乏,教师没有外出进修、培训的机会,教师观念和教学方法难以与时俱进,降低教学成效。
首先,贫困地区大部分儿童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教师与家长接触时间少,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缺乏家长的关心,他们内心十分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怀和照顾。长此以往,不少儿童会变得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长期在封闭的空间中会影响学生的体制健康。其次,缺乏规范的行为习惯。留守儿童年龄小,自律性差,需要他人管教,很多学生都会依赖家长或者家长的长辈,自身行为习惯较差,少数儿童还缺乏自理能力,行为习惯较差,因此影响了体质健康。另外,贫困地区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多用金钱去弥补没有尽到的父爱母爱,给儿童买很多薯片、饼干等垃圾食品,影响儿童体质健康[2]。
首先,精准教育扶贫下,教育部门应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支持力度,设置专项资金来完善学校的软硬件设备设施。如,注重扩建教学楼、学生宿舍,为学生配置完善的学习和生活设备,为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夯实基础。其次,创新采用“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在贫困地区定点培养专业知识储备扎实、职业素养高的青年教师,为贫困地区教育增添新的活力,并保证能留住人才,为在贫困地区实习或者教学的非师范学生提供更多入教师编的特权。另外,深化政企校合作机制,政府加大对企业、对学校的支持力度,通过“产学研合一”的模式开辟特色化的职业教育模式,为职业院校学生在贫困地区学校开设实习或者就业岗位,为贫困地区学校争取更多大学人才[3]。
首先,汇聚社会大众的力量,以现有的贫困地区村庄为载体,深入挖掘各种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教育氛围,引导贫困地区人民正确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充分发挥志愿者协会、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巩固精准教育扶贫成效。如,利用针对留守老人定期宣传教育重要性;再如,针对离家务工的儿童家长建立微信群、QQ群,及时传达各项教育政策,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发挥各大媒介的宣传作用。通过各种媒介宣传我国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儿童健康和教育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大众积极关注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和成长问题,并给予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共同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
首先,注重增强师资力量。精准教育扶贫环境下,贫困地区应注重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通过多渠道进行培训,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激发教师学习内驱动力,进而增强师资力量。还要注重优化现有教师编制结构,注重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教师薪资待遇。其次,注重开发校本课程[4]。如,民族舞蹈课、少数民族语言课等,邀请当地受过系统训练的教师、优秀的民族文化工作者来教学,在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同时,也能弘扬和传承当地民族文化。另外,关注儿童的日常饮食和运动。由于大部分贫困地区儿童都是留守儿童,学校要更加重视对学生日常饮食、作息的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意识、注重体育锻炼。再者,针对那些住校的学生,要聘请专业的生活老师,手把手照顾学生的饮食作息,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最后,村委会或者社区之间应注重建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机制,让年纪大的儿童带动年龄小的儿童一起学习、一起玩游戏、一起锻炼,增强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也能在相互交流中获得珍贵的友谊。
综上所述,教育是民族振兴、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石。教育精准扶贫环境下,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和身心健康问题。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应形成合力,注重引导贫困地区正确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投入充足的财力支持,并且全方位、多角度来完善教师队伍、完善教育设备设施等,在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