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鱼
(江苏省淮安市富士康实验小学 江苏淮安 223001)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往往是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数学题目的计算来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但是,教师采用的这种教学方式,只会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硬、枯燥,进而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善,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数学的学习成绩。
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学生的数学基础计算能力,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进行计算题目的训练来提高自身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每节课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之前,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做好相关数学知识的心理准备以及预习准备,使学生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另外,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之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口算训练。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对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这节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在预习之前就应当有效地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准备一些关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内容,并让学生在预习完课本内容之后进行口算问答。这样,学生在学习三位数加减法之前就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也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数学计算基础。
不仅如此,每当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之前,教师就应当明确地要求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提前预习,并且采用以往知识的学习方式对新知识进行归纳学习,让学生充分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充分激发他们对数学计算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更深层的数学题目奠定坚实的基础,并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以及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他们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存在着大量的计算规律。这些数学计算规律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就能学会的,而且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大量的总结和归纳,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以及发现的计算规律及时地进行总结和整理。在数学教师的辅助下,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来逐步发现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对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这节内容的学习时,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内部存在的联系,在进行新知识学习之前,给学生出几道之前学过的计算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明确两位数加法进位的方式。其次,教师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创设相应的数学计算情境,充分调动课堂上的数学计算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进而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本质特征。最后,在学习完新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之前学过的旧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以及计算题目进行分析和归纳,抓住每个计算题目的本质特征,并找到每个题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计算题目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普遍容易忘记该进位的时候加进位,不该进位的时候却又习惯性地进位。学生如果任何一个地方计算出错,那么整个题目都会出错。可见,学生在做数学题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每个写进位的原因,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正确率也会相应地提高[1]。
不仅如此,学生在进行计算题目的训练过程当中,也要学会总结相应的计算规律和计算法则。而总结计算规律这个过程是非常抽象、难懂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适当地在课堂上创建相应的数学计算情境,进而对学生有所启发,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说出每道题目的计算规律,即使说不完整,也可以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学生在发言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这种总结、归纳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题目的计算能力。学生在不断的数学题目计算过程当中,可以总结出相应的数学计算规则,充分了解和掌握加法进位的计算规律。教师通过这种实际的数学操作方式,也能够使学生对这些数学题目加深印象,在遇到类似题目的时候能够成功的解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有效地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完善,让学生不断地研究每个题目的运算法则。学生通过对各种题型的练习和计算,及时地发现出错的地方,可以让教师及时地了解并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通常来说,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当中,一般包括巩固性练习和综合性练习两部分。巩固性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基本的数学计算能力,让学生通过对例题的模仿练习来熟悉和了解题型。这样,学生通过不断的巩固性练习,对每个学过的题目进行深刻的掌握和理解,及时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不仅如此,根据每道题目难度的不同,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引导学生采取自我批改或者是同桌之间相互批改作业等各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对完成的题目进行反馈来了解每位学生在计算方面的问题,进而在课间及时地进行指导和帮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综合性练习主要指的是,训练学生灵活、创新的数学计算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对例题进行模仿和训练,而且,还需要对课本上的例题进行创新和转变,采取灵活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这样,教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转换,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兴趣,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其掌握的数学计算能力。在学生不断对数学题目进行设计、补充和完善,对出错的数学题目进行改正,对已经学会的数学题目进行创新之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数学计算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2]。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还需要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独立地完成不同的计算题目。同时,教师还需要准备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思考题给那些做题比较快的学生,让他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不仅如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还需要努力地熟悉课本上的每一道题目,只有在每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法则之后,教师还需要多出几道类似的数学计算题目,让学生对计算法则加以巩固和练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不断地对计算法则以及计算规律进行巩固练习之后,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每一项任务,及时地对计算法则进行彻底的了解和掌握。此外,在每节课上完之后,教师还应当收集学生完成的作业,在课间进行点评和总结,将错得比较多的问题安排在下节课讲解,并将学生做错的地方圈划出来,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避免以后犯同类的错误。教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以及计算能力,使他们在不断的数学计算练习中提高自身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3]。
总而言之,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计算练习当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有效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完善,并且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题目的计算。学生通过计算各类数学题目,掌握和了解相应的数学规律以及数学法则,避免在以后犯同类的错误。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