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倩
(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澳门 999078)
媒介作为一种人体官能的延伸,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生活状态。近代以来,随着电力的普及和印刷术的全面推进,人的中枢神经进行了广泛的全社会性质的外延,特别是当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产生,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心理状态。
新媒介信息平台具有碎片化内容、高度的参与性,以及沉浸式体验,当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双重体验,网络和现实中的他们仿佛是两个人。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浅谈这种割裂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当代社会,一般而言,媒介指机械印刷书籍、报刊、杂志、电视和互联网等,它们都是传播信息的媒介。对于当代社会来讲,新媒介主要体现网络数字传播的特质,主要有全方位数字化、互动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中一些媒介又具备信息碎片化的特点。比如,当代青年常用的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都具备高参与性和割裂碎片化的特点。
《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指出,短视频异军突起,成为青少年娱乐休闲生活的新方式,有20%的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其次依次为电影/电视、游戏类。可以看出,碎片化时间是青少年所面临的时间管理重头戏,而微博、抖音等平台很好的占用了这样的碎片时间,满足人们短暂脱离生活压力的需求,碎片的时间和信息刚好契合在一起,成为短视频、碎片信息媒介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网络会借助文字、影音等工具从多种感官渠道给人们带来丰富的感受。因此,经常有报道指出人们沉溺于网络世界,青少年网瘾问题也一直是社会热点,甚至很多成年人也不例外,很多人说自己“一不留神就在刷手机了”,也有希望自己不要沉浸在网络世界中的需求,这些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性,那究竟是为什么会产生此现象呢,笔者认为原因如下文所述。
1.一切媒介均是感官的延伸,人的感觉也形成了知觉和经验。媒介其实是在代替人体进行信息的接触与延伸,我们处在任何媒介中用到的感官都可以理解为自身伸出的触角,而新媒体作为当代流行的、占据青少年空余时间的媒介,很自然成为了使用者的身体延伸。
媒介是我们身体的延伸,我们又处在媒介的包围之中,很自然就会受到媒介特点的影响,进而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当代信息的快速、碎片让我们不习惯去花长时间专注一件事情。《报告》也能够看出,青少年虽然在网络新媒介上花的总时间较长,但是他们并非专注一件事情。
2.在肢解分割的机械时代,闲暇是无所事事,电力时代的情况与此相反。在信息时代里我们要同时使用一切官能。我们发现:非常强烈地调动官能的时候,正是感到最悠闲的时候。而微博、抖音等新媒介,作为调动视觉、听觉以及中枢神经等全身官能体验的媒体,恰好符合这样的需求,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非常舒服,能够遨游在精神的海洋之中,过于沉浸于此而忽略现实,甚至会造成第二种人格状态,这些都潜移默化地造成了当代人心理的割裂感。
3.失去根基,无穷尽的信息泛滥,是精神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现代社会的未来及精神生活是否安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传播技术的强度和个人的回应能力之间是否能维持平衡。对媒介影响潜意识的温顺接受,使媒介成为囚禁其使用者的无墙的监狱。当代人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疾病发病率普遍增高,一方面由于快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工作、学习以及家庭方面的压力等诸多派生因素,另一方面与媒介接触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浏览媒介信息的时候,可以暂时放下周身的一切现实压力而沉浸在其他人的其他事中,俗语有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很好地呼应了这种状态。而过分沉浸于此,会导致精神生活的不平衡与不安定,因为你终将面对现实。
一切媒介作为人的延伸,都能提供转换事物的新视野和新知觉。在信息技术时代,这些延伸造成的人的卷入问题和人的组织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意识复杂而细腻,它可能因任何一种感知强度的加重或减弱而受到损害,可以算作一种变相的催眠术方法。用一种新兴媒介加强一种感知,可以使一个社区全部陷入催眠状态。新媒介的过分参与和卷入感,可以看作是将所有用户催眠,卷入程度越高的用户催眠效果越强,越无法从虚拟世界中醒来。
信息时代的新媒介为心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会构筑一些心理现象的新的表现形式。很多青少年选择在网络释放压力,并认为网络中的“我”才是“真实的”。与现实相比,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表现,是一种人格面具的体现。
1.何谓“人格面具”
荣格将此定义为某种特殊目的而采用的心理建构与社会建构,它与社会中角色的扮演有关。他指出,像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特定环境,会要求个人抱持某种特定的态度。某态度持续的时间越长,被用来满足环境要求的概率越高,它就越可能变成习惯性的倾向。
人在社会中可能会活动于不同的环境之中,不同的环境要求的态度就不同。人会因为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社会原因以及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戴上相应的人格面具。而到了可以“逃避”的网络世界,他们会释放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原本压抑的人可能选择发泄,成为“网络喷子”;在现实中无法表达自己的人会愿意在网上倾诉和表达,因为向完全无关的人诉说更有安全感。
2.人格面具的来源
人格面具的来源主要有两个:社会的要求与期待的引导,个人的社会目标与抱负。如果人不去适应社会,那么他就会被社会所规避,因此,人会扮演各种不同的符合社会期望的角色,如好学生、好老师等,一旦你的行为出现偏差,其他人会按照角色期待去对你予以纠正,因此,在现实社会中,人经常处于各种面具之下,很多真实的“我”被压抑。
3.人格角色特质
“一般而言,角色越尊荣,则认同他的倾向越强。”很多人在网上能够一呼百应,这样的“网络角色”给了他们极大的荣耀感和成功体验,因此,他们非常容易沉浸在网络人格面具之下。
但是人格面具的发展具有两项潜在的陷阱:对人格面具的过度认同,或者太过于沉浸在内在的世界中。这会导致网络侵占了人们太多实际生活的空间,现实生活中也过分思虑网上的事情,以至于精神不集中、忽略现实,尤其在面临现实中受挫等负面情况时,将使其更加离不开网络。
除了尊荣感之外,网络的高度参与性和互动性也促进了这一现象。在公共社交平台,用户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和其他用户讨论,甚至有可能引起极端网络暴力事件等,这种参与度带来的身心的卷入感是很难由自我进行拔除的。
4.人格面具的矛盾
自我与人格面具是一种矛盾的体现。自我要求分离与个体化,它朝向自主、自我独立;人格面具则向相反的方向运作,要求与客观世界联系和适应。
这种矛盾性产生了许多自我的基本焦虑,我们会去烦恼如何才能被他人接受和喜欢,从而带上更多所谓适当的面具,但是网络世界作为一个“虚拟世界”,为人提供了精神寄托的“突破口”,仿佛一个避风港为自我提供一种虚拟保护,很多青少年选择在网上倾诉现实中遇到的事情,分享个人想法,尤其是现实中无法开口的问题都会在这里得到更率真的表达。
人格面具的发展在青少年时期以及成年初期是典型的重大问题,一方面他们有许多的冲动、欲望,另一方面又有同辈压力。很多青少年会说“现实中的朋友可以随便加我微信,但是休想加我微博”,这说明部分人将微博和微信作为不同的表现地带,他们更希望在微博表述自己现实朋友不熟悉的、不愿意接纳的、他们认为的更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