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瑶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疫情期间,教育部发出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号召。为了响应这一号召,许多高职院校在寒假期间迅速开展了相关工作部署,积极利用专业课程平台、直播、慕课等网络教学形式,按原计划完成春季学期的教学任务。可以说,这场疫情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也推动了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必须尽快适应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疫情期间采用的纯线上教学充分利用了目前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依托成熟的教学平台、直播手段及丰富的资源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1],但也存在师生互动效果不佳、学生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线上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线下教学。因此,在“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教育领域的普遍发展趋势。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把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根据疫情期间网络教学的经验,对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探究。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早已不是陌生的概念,信息化教学改革近几年也在逐步推进。但在疫情之前,可以说,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仍然是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的主导模式。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了唯一可行的教学模式。得益于教学平台的辅助及信息沟通软件的发达,线上教学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了推广,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迅速升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体验也随之更新[2]。笔者参与了这场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基于网络直播和平台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总结了线上教学的优势与弊端。
采用线上教学最直观的一个优势就是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都不需要再固定在某一个局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教师和学生都有一种“时空开放”的体验感。传统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够在线上实施。比如,智慧职教、超星学习通等学习平台的教师端都能具体设置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通过签到、任务发布、在线提问、实时讨论等多项功能,较好地模拟课堂教学互动的效果。
线上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传统课堂教学容易出现“满堂灌”的问题,枯燥的讲授方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线上学习利用了手机、电脑等新媒体手段,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有新鲜感。同时,线上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性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课程资源。除了传统的课件PPT,他们还可以观看微课视频、模拟动画、仿真实验等。多样化的形式及生动的视听感受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线上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具备科学性和客观性。传统教学评价存在较大的主观性。线上教学借助专业课程平台的技术支持,能够将评价内容细化和量化,以实时、智能的数据对学习对象进行更为客观、多维度的评价。在疫情期间,很多高职院校都将自己的校内网络与课程平台进行了数据对接,导入了课程与学生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任教课程和班级进行个性化操作,实现线上课程建设和学生的在线管理。依托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教师能够实时跟进、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任务完成情况、作业正确率等,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
纯线上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缺乏有效监管[3]。线上教学的一个潜在前提条件就是学生具有较高的自律性和学习积极性。而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自律性存在不足。在课堂纪律的管控上,显然,传统的线下教学更有优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一目了然,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与学生沟通。虽然线上教学也能通过直播的形式增加学生与教师的面对面互动,也能通过平台签到打卡、随机提问的方式督促学生,但毕竟有“一屏之隔”,教师无法直观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认真参与,极有可能出现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同时在打游戏,甚至签到完就继续睡觉等现象。学生缺乏有效的监管,特别是对于自律性极差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纯线上教学不适用于实践课程或者实践教学的内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是“技术型”人才,重在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多为理实一体化课程或实践(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实训室的专业设备、平台等完成实操内容,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一点是线上教学无法实现的。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模式。它通过整合丰富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灵活互补的互动渠道,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混合式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调了教师的主导性。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适当分配线上和线下教学的课时比例,合理设置学习任务,线上引导、启发、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线下及时答疑、总结或完成实操指导,能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
结合现实来看,一方面,在疫情常态化管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保持警惕,课堂教学要做好两手准备,以便在线下教学受限的时候及时用线上教学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大势所趋。因此,在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得到广泛应用。
优质、稳定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技术保障。基于强大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很多成熟的专业课程平台,如超星学习通、智慧职教、云课堂等,集课程建设、师生互动、资源管理、教学评价等功能于一体,为教师开展线上教学提供了便利。高职院校要选择相对稳定、统一的课程平台,与自身的校园系统、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同步。在了解各平台的特点及综合考虑资源、课程适用性的情况下,笔者建议每个专业统一使用1~2个课程平台。因为学生对课程平台的使用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如果课程平台五花八门,学生需要下载各种APP,就可能导致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过多的课程平台也不利于统一管理。
如上所述,高职院校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用于线上模式。因此,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也不能“一刀切”。各院系或专业应该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所有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分门别类,结合各个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模式。比如,纯实践类的课程只有借助实训室(实验室)的器材、设备,才能完成教学。这样的课程就依然需要采取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而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公共课或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能够通过线上教学达到理论部分的教学目标。这类课程就可以进行混合式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绝不是在原有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简单地一分为二。要提高线上和线下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设计。整体方面包括整体教学方案的实施,线上和线下课时比例的分配、线上和线下教学各自应达到的教学目标等;细节方面包括线上教学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知识点的设计,课程资源的选择,教学任务的发布,线下如何辅导与答疑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明确在线上和线下教学中自身和学生的职责。教师是引导者、启发者、监督者,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在这个前提下思考和分析,合理安排线上和线下教学的内容,精细化设置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课后巩固等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做出一份优质的教学设计,真正提升教学质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此次疫情期间的实践说明,年轻老师对线上教学的接受度普遍较高,也能很快适应;但部分年长老师应用信息化手段不熟练,教学方式较难改变。因此,高职院校可积极组织和开展特别针对线上教学设计、课程平台运用的相关培训,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既然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双线并行,学生在线上线下都有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都会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表现,那么,高职院校就应该建立更为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如上所述,线上教学依托课程平台的强大技术,能够为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提供客观、动态的数据。但是,数据记录的学生学习状态依然存在一定的表征性。比如,“学习时长”能够说明学生在线学习了,但认真学习的程度是不能完全反映出来的。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可以在线下课堂上直观呈现出来。因此,教师要整合线上线下的考核方式,根据线上线下的学时分配比例,构建一套完整的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