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雷, 齐 昆, 乔子洵
(大连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8)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学校安全稳定、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前提[2]。大学生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由于其隐藏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点给高校准确、及时、快速地研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将街道、社区网格化的管理模式运用到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干预工作中,提出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4+X”网格化干预对策,为高校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突发事件的预警、发现及化解工作提供有效帮助。
心理健康危机是指个体在遇到突发事件或面临重大的挫折和困难、当事人自己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对象特指大学生,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浅,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对能力有限,在遇到诸如考试落榜、恋爱分手、身患重疾、重大灾难等危机事件时会对其内心造成巨大的冲击,进而产生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不断积压很容易造成其心理失衡,严重的心理失衡会导致其酗酒、沉迷网络、抑郁消沉、打架斗殴,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或者伤人杀人等行为[3]。这种心理失衡或者心理健康危机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干预,很可能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特殊形式,是指大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或面临重大的挫折和困难时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而这种心理失衡状态所表现出来的生理、情绪、行为、认知等被隐藏起来,不易被别人察觉。概括而言,那些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叠加在一起而又不易被别人察觉的心理健康危机就是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4]。
危机干预也称危机管理或者危机介入,它是在简单的心理危机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殊心理技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涉及来访者的人格矫治。危机干预是一个短期的帮助过程,对于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关怀和支持,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状态的个体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避免造成伤害或者将伤害降到最低,确保其本人和他人的人身安全并帮助其恢复正常心理状态,提高其应对心理健康危机的能力[5]。
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最突出的特点是隐匿性。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的发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的个体其内心会长期存在负面情绪,想抗争但又处在矛盾中,想摆脱困境但又无能为力;同时负面情绪又未表现出来,或者表现出来却不易被察觉,直到某个刺激点出现,使隐匿性的心理危机显性化,进而造成极大的破坏性和不可估量的后果。大学生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是目前高校面临的最大隐患,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例如:某高校一名大三女生小A于2019年9月21日晚6点从18楼跳楼自杀身亡。事件发生前,该生一切正常,上课认真听讲,成绩中等偏上,与同学之间关系良好,在新生心理筛查时未见异常,无心理咨询史。该生父母早年离异,并都已再婚,她与父亲一起生活,家庭条件一般,有一同年级的男朋友。事发当天上午该生与社团的成员一起参加社团活动,无异常。事后了解到其自杀原因:一是父母离异缺少家庭温暖;二是与男朋友存在感情纠葛;三是经济条件所迫。事实上,该生一直处在负面情绪中,早期有自虐倾向,但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存在很强的隐匿性,不经过细致观察很难发现。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其心理和生理发育都不十分成熟,对待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和挑战,如不能正确对待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危机。若发现及时,则可有效干预甚至成功化解危机;若不能及时发现并化解危机,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6]。例如:几年前有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小B跳楼身亡。事发前一段时间该生情绪外在表现稳定,学习成绩中等偏上,且已签工作。该生入学心理筛查无异常,没有心理咨询经历,无女朋友,家庭完整,家庭关系简单,无经济压力。事后了解到,由于大学英语四级未过,该生需要参加校内英语四级考试,如果不能通过将无法申请学位。因此一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处于抑郁状态,连续很长时间失眠,当得知校内四级成绩未通过后,他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突如其来,防不胜防。
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的成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可能是心理上的,也可能是生理上的;可能是生活上的,还可能是情感上的。一般来讲大学生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受到外界重大事件刺激产生的隐匿性心理危机如学业、人际交往、情感等,也有由于自身的原因所产生的隐匿性心理危机,如抗压能力弱、自尊心强、固执等。如上文提到的学生小A,事后学校通过该生的手机记事本了解到:她父母早年离异,缺少父母的爱和关怀;家庭条件一般,事件发生前她父亲已经近两个月没给她生活费,她身上只有30多元钱;事发当日相处近两年的男朋友突然提出与其分手。各种复杂的原因夹杂在一起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自我调整、化解危机的能力比较差,一旦隐匿性心理危机爆发就会出现伤害自己和攻击他人等行为,给国家、社会、学校造成严重的危害。例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因为在打牌的过程中被好朋友说了几句,结果马加爵一连杀害了四人,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不但当事人自己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也给五个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7]。
情感型危机是指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如父母、子女、恋人、夫妻等)之间感情不和谐而引发的危机。当事人一般会把情感型危机当作一种隐私而不与外人倾诉。由于大学生的心智尚不完全成熟,对待事物的认知比较片面,所以情感型危机出现相对频繁。情感型危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型危机;二是与恋人之间的情感型危机。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型危机多发生在父母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或者当事人是留守儿童的家庭[8]。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大学生由于缺少家庭温暖,并且多与父母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又因为个人隐私不便倾诉,致使负面情绪不断积压,最终出现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如前文提到的小A就属于典型的情感型心理危机,其父母早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异,并都已再婚,她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几乎不与她联系,父亲除了定期给她生活费外基本上与其无任何交流,她在自己的手机记事本中写道:“我从小就缺少像其他小孩一样温暖的家庭和父母的疼爱,但是现在我找到了我的依靠、我的白马王子,他宽厚的肩膀让我有了安全感,让我找回了缺失的爱。”而造成该生自杀的导火索或者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一向认为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男朋友却突然提出分手,让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最后生无可恋,选择离开。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甚至是“05后”,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一直都被娇生惯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进入大学后由于不适应集体生活,与寝室同学、班级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被同学孤立,而这种事情又很难找到情绪的释放口,极易产生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例如:某高校小C同学,在大一入学时一共8名亲属一起来送她报到,入学的一切事情都由家人帮忙处理,她本人则像公主一样高高在上。在入学后没多久该生就因日常琐事与寝室同学闹矛盾而遭到排挤,但她并未将此事向辅导员和家长倾诉,由于积怨越来越深,该生心理发生了扭曲,开始用一些恶作剧的方式恐吓寝室的同学,而自己却乐在其中。后来经过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和医院认定该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因发现及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目前该生已休学在家接受治疗。
相对于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来说,贫困家庭的学生更容易产生隐匿性心理健康问题。贫困家庭的学生为了离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环境必须刻苦努力学习,但是有时却事与愿违。来到大学后,由于周围的诱惑增多,自我约束能力差,一部分贫困生会出现考试不及格的情况。由于重修费用较高,家里经济条件差,使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而家庭经济状况又属于个人隐私,不便与他人倾诉,一旦不能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就会产生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甚至有个别学生利用“ 校园贷”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购物的欲望,最后由于无法偿还所欠的本息,遭到高利贷公司的威胁,而又无法向家人倾诉,最后只有选择自杀来解脱。例如:2017年新闻报道厦门一名大二女生为了做微商向“校园贷”平台借款2万元,后来发现连本带利要还款57万元。该生无法承担高额债务,而又羞于告诉父母,多次遭到辱骂和毒打,由于无法承受侮辱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9]。
互联网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但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充斥着色情和暴力的内容,个别自律能力较差、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往往会沉浸在虚幻的世界之中不能自拔,他们喜欢当英雄,乐于在暴力的世界中充当主宰者[10]。大学生一旦痴迷于网络便很难自拔,以至失去对社会的真实认知,这种情况又不易被发现,长此以往就会形成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
境遇型危机是指当生活中遇到突如其来、难以控制的人为事件或者自然灾害时给大学生造成严重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创伤,经过一阶段的调整仍没有任何好转,由于这种心理上的创伤不便与他人倾诉或者没有倾诉的途径,负面的情绪不断积压,最后形成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例如:冰雪、地震、传染病、内涝等自然灾害往往会对亲身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创伤,形成继发性的伤害事件[11]。生活中的人为事件,如亲友意外去世、父母感情破裂、家庭破产等,这种事件的随机性很强,往往是在当事人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一旦发生则会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打击,心理上的挫折感和无助感不断积压很容易使当事人产生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创伤后遗症就是典型的境遇型心理健康危机。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坚持无论何时、何地、何事都要把大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高校在处理学生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事件时一定要把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当大学生遇到突发事件、危机事件或者应急事件时其心理容易陷入失衡的状态,如果失衡的状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节,很容易形成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造成严重的后果,一旦自伤或者伤人事件发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12],对高校和社会也会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所以,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的首要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大学生的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
大学生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干预应该以预防为主,把预防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放在工作的核心位置,坚持预防优先的原则。良好的预防机制可以有效调整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高校的心理健康老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等在预防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要了解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动向、情绪变化、行为改变,尽早发现隐患,把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扼杀在萌芽中。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向大学生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再次,要把握住关键时间段和特殊学生群体,这样更有利于及时发现大学生隐匿性心理健康问题。关键时间段指毕业前夕、考研前夕等,特殊学生群体指经济贫困生、就业困难生、失恋学生、学习问题生等。重视特殊群体学生、把握好关键时间节点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的发生。
当大学生经历或者目睹突发事件或者重大事件时,由于自身能力和心理素质不足以应对困境,就会出现紧张、惊慌失措等状况,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心态失衡,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心理健康危机。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基本上都是突发的,这就需要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时机是做好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的关键因素,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干预者要具备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把握最佳时机,及时有效地进行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干预,尽量缩小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造成的伤害和不良影响。
在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的干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已经出现问题和目前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还要注重整体性的教育,要把与危机事件有关联的大学生甚至是相关联的班级、专业作为教育和排查的对象。注重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订大学生整体的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预警方案,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做好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的自我干预,培养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态,预防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的发生[13]。
网格化管理模式是当前社会治理领域中十分重要的管理模式。网格化管理突破了一般性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其主体不断增多并呈现出明显的复合型特征。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包含四种不同层次的力量:一是指导力量,由街道委派一名社区科级干部联系指导社区工作,指导网格开展工作;二是专职力量,由社区干部任网格党支部(党小组)负责人,全面负责网格内各项工作;三是协管力量,整合社区网格内民政协理员、治安、城管等各方力量,建立包括信息采集员、信息受理员等在内的网格化管理服务队伍;四是志愿力量,建立包括楼院长、党员志愿者、青少年志愿者在内的网格队伍,形成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有效力量[14]。
传统的大学生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干预多采用点对点的方式进行,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的排查、干预未能覆盖所有大学生,而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又具有隐匿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点,不易被发现,致使大学生隐匿性心理健康问题屡有发生,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笔者借鉴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提出大学生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4+X”网格化干预对策。“4+X”网格化是针对大学生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将学校整体划分为多个网格,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教师作为学院指导老师与辅导员对接,辅导员负责所带年级,心理委员负责所在班级,寝室长和党员志愿者负责所在寝室。每个网格由“4+X”名人员构成,1名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教师,1名学院辅导员,1名班级心理委员,1名寝室长及班级X(若干)名党员志愿者。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反应迅速,能够实现寝室、班级、学院、学校由下到上的联动。网格中每名成员的职责不同,他们分工合作、专群结合、以点带面,做到无漏点、无盲区[15],确保大学生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干预。网络中各成员职责如下:
寝室作为高校大家庭中的一个“小家”,是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出现最频繁的地方,很多心理健康危机的征兆都会在寝室中有所表现,所以寝室长和党员志愿者在发现大学生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以及对其的干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格化干预策略中对寝室长和党员志愿者的要求如下:一是要经过学校专业心理健康培训,具有识别心理健康危机和简单干预心理健康危机的能力;二是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关注、关心寝室所有同学日常生活、学习和心理状态,一旦出现状况、发现危机,能够及时、详尽地向班级心理委员反馈信息;三是要处理好与寝室所有成员的关系,以便于开展工作。
心理委员作为班级的一分子,其大部分时间与班级同学在一起,比较容易发现同学的心理异常状况和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网格化干预策略中心理委员的职责如下:一是向班级同学宣讲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二是依据心理学相关指标及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的特征观察同学的心理健康情况,如发现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情况可进行朋辈咨询和心理上的支持和辅导,并将第一手信息和资料上报给辅导员。
辅导员是高校最基层的教师,与大学生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可以观察到大学生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及其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对大学生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的干预有着天然的优势。辅导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多与大学生谈心谈话,多鼓励大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相关活动和社团活动,使他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对于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的同学要多关心、多帮助,并利用相关心理学知识进行干预;对于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大学生要及时转介给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以便进行干预和治疗。同时,辅导员要做好与家长的家校互联工作,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保持互相信任的关系。如果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健康危机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商讨解决办法。此外,辅导员还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跟踪工作以及危机产生后的思想教育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指导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4+X”网格化干预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心理健康中心指导教师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心理干预经验,能够快速地识别大学生存在的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并进行有效的干预。网格化心理干预由下而上,心理健康中心指导教师可以利用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对大学生进行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干预,并根据大学生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状况做出准确判断,同时要将具体情况及时反馈给学院和辅导员,由辅导员反馈给学生家长[16]。如果大学生的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状况已不在控制范围之内,在经学生家长同意后要及时将学生转介给相关医院进行治疗。同时,心理健康中心指导教师要承担起对辅导员、心理委员、寝室长和学生党员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全员参与。“4+X”网格化干预对策把学校整体分解成不同的网格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由下到上、分工合作、专群结合、以点带面,确保大学生隐匿性心理健康危机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干预,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