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娟
(渝中区鹅岭小学 重庆 40001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所以,每次上课,都努力为学生创设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让他们置身其中学习与同伴交流来往,体验创造、协作、彼此尊重的快乐。
执教综合实践活动课六年级下册主题活动六“创意制作——百变报纸”的第二课“百变报纸的创意制作”,出现两个问题:
1.创意制作的主题完全来自学生。学生因小组设计主题一时半会儿统一不起来,花时过多,影响制作,基本出不了作品。
2.创意制作的主题来自老师的提示。学生分组合作,作品呈现,但没有自己的创意,就是模仿制作。
1.“教学相长”“课堂共生”理念支撑。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应该相互依赖、彼此信任,实现共同的生长。课堂上只有“让学习深度进行”,思维共振、思想共鸣,师生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理论支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以自主探究和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少做集体培训式的指导活动;把握好指导的度,切忌包办。
第一次试讲后的问题:学生自主创意犹豫不决,造型拿不主意,设计方案用时长;方法运用不熟练,原生态的报纸变形制作费时又粗糙,作品无法于当堂课呈现。
课堂出现的问题,来源于老师解读教材时对内容的难易把握不够,造成教学起点不合适;学情分析不全面,缺乏换位思考,没有充分操作找寻实践过程容易发生的问题;教得多,讲得细,没有体现思维训练和能力提升;评价没有关注指导性、针对性,有些泛泛而谈。
于是,纠结焦虑。
族长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但终究是没有再说什么。在与神的沟通方面,天葬师有着绝对的权威,他做出的决定,没人能够阻止,族长也不例外。
反反复复修改设计,又一次次推翻。挣扎,徘徊。教学内容怎么取舍、整合?教学组织怎么引导、启发,才能实现任务的落实,而又不局限学生的创新?每一个班的学生学情不一样,怎么让教学活动理想开展?
恰逢此时,参加“渝中区义务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学科工作坊学习。
“清楚执教的课程!”
“厘清师生的关系!”
一语惊醒梦中人。
赶紧学习,补课。
实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非学科性的,它超越了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
总目标: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意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学科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把旧知识和已有技能应用于新情境,就是把旧情境中的旧知识和已有技能进行重组和改造,从而促进不同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技能的改进、提高。”
教学相长,课堂共生。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应该相互依赖、彼此信任,实现共同的生长。课堂上只有“让学习深度进行”,思维共振、思想共鸣,师生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及时、适度的指导任务两个方面:一是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指导;二是提供活动条件。
于是,豁然开朗。
教材只是个例子,根据教学需要灵活使用。
于是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对象”五个方面思考教学设计变革,努力提高教学设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于是重新完整地解读整个主题活动3个课题的教材,追问自己作为学生最需要老师什么样的引导和帮助。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成性”这一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把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形成“基于标准、学习中心、目标达成、技术辅助”的教学设计。
教学以服务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提升为目标。
“顺学而导”“顺势而教”,老师的教学组织以学情为基础。
于是,孩子们通过“情境导入,引出问题;学习方法,掌握技能;分工制作,解决问题;作品展示,分享评价;运用技能,拓展创新”五个环节,“重温方法”“观察分析”“讨论研究”“分工合作”“展示评价”五个活动的实践,运用报纸作品创作的基本方法“裁、折、搓、卷、编”等,小组分工合作尝试着完成了报纸创意制作。整个实践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根据学习要求合作、创造、表达、评价。老师关注课堂的生成,捕捉闪现的智慧,紧扣教学目标适时鼓励、恰当点评,使之成为师生成长的新起点。
课堂,是生命化的课堂;教学,是生命化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唤醒”过程。课堂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更要根据学情活用教材。课上捕捉师生、生生互动中生成的新信息、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把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引向纵深,让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实现师生新的成长。
教学相长,课堂共生,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