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雨潇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重庆 401331)
语文领域博大精深,但正是由于这一点,很多中职学生压力过大导致厌倦学习语文,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点过于枯燥乏味,如,一些文章的写作时代都已经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对21世纪的他们而言没有任何借鉴价值;有些课文意境十分高远,晦涩难懂,这些因素都将慢慢消磨学生的热情。这就需要中职语文老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以及对课堂氛围的把控能力,引入一些生活化、时代化的片段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适当地创造出一些引人入深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产生共情心理[1]。
比如,在进行《好雪片片》的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仅带领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的来龙去脉以及这是一篇记叙文的普遍特点,这样和其他文章相比毫无突出的特色可言,学生很容易会觉得教师的讲解是一种多余,还不如自己自主学习。但其实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要比学生想象得深奥很多,因为他们需要挖掘内涵,立足于生活的眼光引导学生真正读懂“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是什么意思,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注意从生活实际的角度入手,既然《好雪片片》讲述的是“人心”,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回忆自己有没有遇到过一个素未谋面,但却“给自己上了一课”的陌生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表达自我的欲望,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回忆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也能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阐述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教师从头讲到尾,平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广泛地渗透生活化教学,教师应当挖掘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反差的点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这样才能够源源不断地更新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从而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也能够逐步引导学生从这些反差点反思自我,更好地思考、适应生活[2]。
举一个典型的教学例子,在讲解郁达夫先生的佳作——《故都的秋》时,学生难免会因为文中所提及的背景时代与当下过于不符,所以难以产生共情之感,更为棘手的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去品味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与赞赏,因此作者难免会花费较多的笔墨在创造意境美上,这样就更让读者与作者无法达成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因此,为了化解这一问题,教师的主要关注点应该集中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寻求与生活的反差点,还原到生活并且提出矛盾”这一问题上。其实,要想让学生能够切身地体悟到文中对秋味的描绘的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将文中提及的景物先一一罗列出来:陶然亭芦花、秋草、破屋等,然后再加以多媒体幻灯片的展示,使得学生的想象幻化成为亲眼所见的景,这样上述问题就悄然化解了。于是教师可以继续引出教学问题:为何郁达夫先生要选择这些如此平凡的景物来表达他心中对故都秋的热爱呢?这样就能够大大激发中职学生动脑思考的欲望。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出“景物虽平常,但相对那些特别的景物,郁达夫先生以小见大”的总结,这样更能从侧面烘托出以景显情和以情驭景的特殊艺术手法。
作文也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很多学生对于这一环节充满了抵制心理,一来是因为他们行之无文,撰写出来的文章经不得一点推敲,二是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不足,无法从中提取出值得记录的细节之事。为了丰富和扩展学生的写作素材和经验,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生活,产生对自然、对社会、对环境、对人生的独特见解思考。只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能脱离模板的限制,冲出范文的依赖,用笔触记录下属于自己内心独一无二“想道出的话”[3]。
因此,中职学生所反映的在写作上无话可说的问题,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思考不够到位,他们把生活理解得过于简单,忽视了观察生活的习惯的养成。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以“触动我心灵的那个人”为命题的作文时,很多学生第一个联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但描写父母已是老生常谈,无法引起阅读者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先组织一场座谈会,让学生先去回忆一件令他们触动的事情,然后再联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撰写一篇文章,要求是尽量不要写自己的父母。这样一来,学生们脑海深处藏匿的往事都会被勾起,这样再去进行创作会融入更多的真情实感,提高协作内涵[4]。
总而言之,在中职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切记一定要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勿脱离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对语文产生厌倦之感。再者,由于目前中职的语文科目面临着边缘化的问题,所以教师更有义务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责任,逐步培养起学生对语文的重视,慢慢纠正他们认为专业课“一家独大”的观点,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让学生爱上学习语文,积淀文化内涵,并源源不断地想要学习语文的念头,这样就能够为中职学生的基本与综合素质奠定强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