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二小 江西南昌 330200)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老师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于教学的首要位置,只有这样才可以将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发挥出来。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并把握不同的教学时机,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那么具体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笔者将根据此主题具体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虽然也比较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但由于方法和技巧的缺乏,使兴趣激发的效果并不理想[1]。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会对教材中能够震撼学生心灵以及契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内容进行挖掘与利用,如此就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既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又可以保障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老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才可以更加契合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取得更加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而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为了将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会学习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操作方法,此过程中,老师的语文教学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深层次内涵,要想让学生对其深层次内涵进行把握,就需要老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如此才可以让学生明确课文的学习,不仅包含知识,还包含人物的优秀品质。不同课文由于授课方式的差异较大,这就要求老师对文章内容以及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考虑,在此基础上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
比如在教学《群鸟学艺》课文时,这篇课文对不同动物学艺时的态度进行了介绍,为了让学生对不同动物做事的态度以及做事的结果进行了解,老师可以选择话剧表演的教学方式,由学生在对不同动物扮演的过程中,明确要想成功学艺,必须要做到认真、虚心、耐心。再如在教学《掌声》课文时,这篇课文描述了关于残疾人小英在大家的掌声鼓励下,越来越开朗与自信的故事。在对该节课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对比教学法,由学生将小英在获得掌声前后的状态进行对比与分析,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尊重、鼓励、关爱处于困境中人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对这些品质的认识,进而在未来生活中更好去践行和坚持。
小学生处于心理构建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之中蕴含着大量积极向上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在学生心理健康构建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所以,老师要对教材中积极向上的教学素材进行充分利用,以此来逐渐帮助学生对健康心理思想进行构建。
比如在教学《开国大典》课文时,老师可以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在该课文的教学之中,需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今天的生活如此幸福,都是由无数前辈失去珍贵生命换来的,因此,学生要懂得感恩无数英雄前辈与祖国,更要珍惜现在如此幸福的生活,并要努力回报祖国。在学生有了这些感受之后,不仅能够对课文进行真正的理解,还能够促使学生个人修养的提高,这样也就达成了帮助学生构建健康心理思想的目标。
第一,品味领悟,榜样激励。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英雄的课文较多,针对这类文章,老师就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读中体会”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对语言、神态等语句细细品味的机会,让学生在品味中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沉着、勇敢果断、机智灵敏等心理品质进行学习,并主动在生活中践行。
第二,综合实例,积极评价。比如在教学《晏子使楚》课文之后,老师可以设计“大家评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们在相互分享自己评价观点的过程中,对晏子的敢于接受挑战、不卑不亢等心理品质进行学习。
第三,亲身体验,探索实践。在对《守株待兔》这类寓言类故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必不可少。因此,为了让学生从小就懂得不能心存侥幸心理,在该节课教学之后,老师可以设计“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景,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其中去想象和表演,会真正感受到脚踏实地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材中部分课文有显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此老师就可以采取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教学《中彩那天》课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到父亲遇到了什么难事?在学生找到后,再让学生思考父亲是怎样处理中奖后的车,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价值,以此来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对于教材中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老师要在拓展的基础上探寻其与教学的结合点,以强化其育人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老师要从教学方法、结合授课、结合课本内容的特征及发掘课本内容的心理因素等方面,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促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