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艳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0)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已经与社会多种行业实现融合,在互联网和教育行业的融合中,涌现出多种信息化教学方式,微课、慕课、在线教育、掌上学等,都是教育行业不断创新融合发展的结果,从这一层面来讲,二者融合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将“互联网+教育”引入到高校语文课堂,可以创新语文信息化教学思路,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加速高校教学改革进程。
大学语文从教学本质上讲,以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和学科素质为根本目的,以专业知识和能力为主要培养基础,通过“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可以优化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搜索和播放引入经典文学名著,最重要的是提升了师资力量的辐射能力[1]。通过信息化教学,满足大学生学习需求,扩充学习资源,通过妙文佳句的赏析,领略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数字化”手段,构建出多样化、趣味性、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空间,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可以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也可以作为知识的摄入者,通过师生交流和名师交流,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流通。
当前,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相结合,是多数高校语文教师经常采用的授课模式。但是多媒体教学模式也仅仅停留在教学课件播放阶段,教师难以深入挖掘“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内涵。如果将线上平台教学、微课形式、慕课形式引入到课堂中,不仅创新教学方式,还能优化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观看文化讲堂、高校名师公开课、百家讲坛等视频,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知识获取,实现新媒体与大学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的学习环境。
当前高校语文课堂出现一系列教学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语文教学边缘化。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必修课程,但是在高校只有相关文学专业才会开设大学语文教育,部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认知不够明确和清晰,认为语文科目较为简单,并且多数知识已经在初中、高中学习过了,因此认为高校语文课程就是在“重复学习”,从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将语文学习当成作业负担,甚至产生厌倦感。第二,在老师层面,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够新颖,要么就是与初高中授课无异,要么就是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2]。受到学生们不良学习风气的影响,再加之语文科目不像英语科目有等级类考试,因此高校的师生对语文“教”与“学”的认知亟需提升。第三,缺少必要的语文教材。除了文学专业有必要的指定教科书,其余的语文选修课程是没有教材进行辅助教学的,教学资源不充分,如果能够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将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为了探究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再讲现代诗歌时,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以大学语文教材阅读欣赏模块第11篇——现代乐章《雨巷》为例,融合微课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整体设计,分析各个部分的具体意象和象征,通过情境浸入和意象解读,加深学生理解和感悟。具体教学措施展示如下:
微课是指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在授课之前教师将以某一教学重点知识和授课主题为中心,通过PPT、图片动画、视频录制、文字、语言、名师教学案例截取等方式,生成5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这种教学视频就是微课。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手机移动端和PC端观看视频,也可在课上由教师统一播放。但是多数老师为了提升课堂效率,一般将微课作为学生预习的工具,让学生在课前观看,这样一来可以尽快进入教学主题,提升课堂效率[3]。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是现代文学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27年,以音乐美和抒情性为象征色彩,隐晦地暗示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心境。这首名篇在学生高中时期就已经接触过,但是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心路历程和接受能力未必会完全明白诗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再加上可能存在功利化读书的因素,学生们对于全诗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象仍然需要深入分析。其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3个方面。分别是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让学生在理解各种意象、意境之后,充分体会诗人情感,在朗读、品读、鉴读全诗的同时,领略现代诗体的体悟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难点:通过一首《雨巷》,分析和品评现代诗和中国古典诗词的异同之处,体会现代诗的音韵和谐,通过抑扬顿挫来找寻情感结构,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掌握现代诗歌美感和韵味,最好能对本诗进行诵读,或者将此类创作手法应用到学生原创作品中。
①微课制作,夯实基础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目的性、任务性、主题性、趣味性原则,确立具体教学内容,根据班级内部学生的基本情况,微课制作内容要符合学生学习习惯和认知能力,突出“人本位思想”。《雨巷》的写作背景较为复杂,因此教师可以将作者介绍和创作背景作为微课讲解的内容,时间维持在5分钟——8分钟左右。其中以创作背景为重点介绍内容,将“四一二”政变、“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有效引入进来,让学生们知道望舒早年留学法国,因此创作风格受到象征派影响,因此在诗歌创作中更加追求意境美和朦胧美,通过意象表达烘托出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与无奈,让学生通过微课,基本掌握《雨巷》的感情基调和创作由来。
②课上导入,创设情境
在正式授课过程中,教师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先播放流行歌手演绎的《雨巷》,在音乐播放过程中让学生们体会歌曲中的《雨巷》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以有效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悟,渲染情绪。之后再让学生们自行朗读、默读文本,体会全诗的情感表达,并给出问题:①诗中总共有几种意象;②能否说出每一种意象分别代表什么;③全诗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营造出了什么意境。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朗读全诗,并快速进入状态,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之后播放诗歌范读视频,将名师大家的朗读范本展示给学生们,深入体会诗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③分析意象,解读文本
在教师提问之后,应该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析。比如对诗中的“我”“雨巷”“姑娘”“丁香”等意象进行深入解读,具体阐释其表达的内涵。其中,“我”其实是指一个孤独者,而且在雨巷中彷徨着,雨巷是孤独寂寥,而“我”也是如此,憧憬理想世界,怀揣美好希望,但是不得不陷入彷徨,因为总是被现实打败,因此,“我”是寂寞的、孤独的。“雨巷”其实在暗示现实社会,通过雨巷的狭窄、寂寥,突出现实社会的沉闷、黑暗。“丁香姑娘”就是希望的象征,象征美好,但是这种美好却只是“飘过”“静默地走进”“静默地远了”“消散了”,因此现实社会的美好是飘然而逝的,是稍纵即逝的,最终只留下作者在现实中寂寞、彷徨。之后分析思想感情,比如通过油纸伞、篱墙等意象,让学生分析词语的本身含义与情感和在诗中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比如学生们通过油纸伞可以给人一种复古感觉,并通过油纸伞联想到五四运动的年代,在寂寥的初夏,独行的诗人和宛如丁香般的姑娘,并与雨巷融合在一起,营造寂寞、孤独的氛围感。
④课堂反思与总结
在全面解读诗歌文本之后,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基调,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跟着音乐伴奏,进行《雨巷》诵读,在诵读环节,与之前的朗读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从外在音乐环境营造出情感氛围,让学生加强意境体验。之后通过多媒体屏幕,将《雨巷》的学习“思维导图”展示出来,比如将“情感”作为导图的中心,并向外发散知识分支,比如“意象”“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等,并将“意象”继续分割,展示出“我”“雨巷”“姑娘”“丁香”具体内容,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看到全诗的结构特征和思维构建,提升授课效率。
综上所述,“互联网+教育”优化、整合了高校语文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作用与效果。因此笔者认为面临当前大学语文教学边缘化、授课方式不够新颖、教学资源不够充分的现实困境,应该融合微课信息化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思维导图相结合,遵循目的性、任务性、主题性、趣味性原则制作微课视频,夯实学生基础,课上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分析意象,解读文本,促进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