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 571158)
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文件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太过分注重讲授教学的方法,应该减少课堂上主要由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地吸收教学知识的情况,减少讲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性的学习空间和时间;积极地探索具有启发性、讨论式和研究式等新的教学方法[1]。在本科教学中,应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自教高1号文件公布以来,国内各大高校都开始了对各类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这些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和大部分专业课程[2]。基于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实践在各个专业课程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教学模式加强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讨论,激发了学生自主的学习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3]。
概率论课程是理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概率论是该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主要是研究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数字特征、极限定理等内容,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经典概率思想,用概率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的课程奠定基础。该门课程的主要目标不仅要求学生会计算还要会在实际的生活中去运用所学的概率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门课程例子丰富,所研究的问题大多都来源于实际生活,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灵活,大多数学生对理论部分内容掌握很好,但是从纯粹的数学思维转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是有一些困难[4]。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模式之间的融合也变得更加重要。大多数老师认识到,要将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具融合起来进行授课[5]。传统教学方法大多依靠PPT演示和板书对学生进行讲课,虽然可以直接向学生展示知识,但却对他们的学习、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在21世纪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学生们对新事物也越发好奇,他们爱好去尝试新鲜事物和方式,传统的被动教学、填鸭教学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没有让学生体验到概率论课程的特点,也无法培养出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更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本文以海南师范大学2017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在概率论课程的实际应用。教学的实际效果证明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课程组织现状、课程改革内容、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分析等进行阐述。
本次概率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实施对象是海南师范大学2017级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生,主要涉及三个教学班共188人。“大班授课”采取三个班集中上理论课,“小班讨论”将每个班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平均6人。课程总课时为55课时,其中大班授课共45课时,小班讨论每个小组10课时。学习完每章的内容后会安排一次小组讨论课,每次讨论课的内容由教师根据本章节所学的内容从实际的问题中去寻找主题,再结合所学的内容进行筛选并确定主题。小班讨论的过程组织和引导、学生演讲的评价由任课老师负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进行团队合作完成资料查阅、原理和方法的探究、PPT展示和汇报等内容。
课程的考核方法:传统课程教学的考核主要有三个部分:平时考勤,期末测试和平时作业。本次教学模式的考核主要包含四个部分,除了传统的三个部分,还增加了小班讨论课的成绩。以这四个部分的成绩作为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其中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50%,小组讨论占35%,出勤和平时作业占15%。
基于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概率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包括:大班授课和小班分组讨论两个部分。
教学改革实行后,教师按照概率论课程的特征,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大班的理论教学。教师仅负责对学生的主要基础理论及知识点进行讲授,针对学生的质疑问题及教学目标,要重点分析,扣住困难点点拨,帮助他们的思想向教学目标发展。在大班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概率论的基本理论知识,不应面面俱到地讲授,除了讲授理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外,应着重讲授学习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把基础学习和深入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课后完成,从而鼓励他们自主学习。教师应善于在大课理论教学中提出问题,指出矛盾,激发学生好奇心;强化对基本概念的直观判断,突出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能力,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虽然有时候学生会得到一些错误的结论,老师应对学生做出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够找出错误的根源并最终获得正确的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不能替代,更不能完全抹除学生的思维;对课程设计中的每个例题、习题都要进行精选,例题、习题不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精练,选题应当具有启发性和灵活性,可以触类旁通。不能为了让学生应付最终的考试而出例题和习题,而是要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入了理解和掌握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
小班讨论首先要确定每次讨论课的题目。根据大班授课的情况,结合课本中的实际例子,教师要以实际应用为背景,选择问题的过程中要确定将概率论的基础知识融合在应用中。每次的讨论课以5~6个题目为益,在讨论课之前将问题发给各个小组。
作为每次讨论汇报的基本单位,各个小组要形成一个系统,包含组织、代表发言人等角色。各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资料查阅、原理方法探究、课题扩展应用等任务,学期结束要确保各个小组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
小班讨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第二阶段是汇报展示,第三阶段是提问与打分。首先在第一阶段,教师提前2~3周将讨论题目公布给学生,并推荐学生资料的收集方式与需要阅读的文章,要求学生在课下根据自己的组内分工收集、阅读、整理材料,完成讨论前的准备。第二阶段汇报展示,利用小班讨论的课时组织学生汇报展示,每个小组派一位学生进行汇报,汇报过程中老师适当的介入,帮助学生进行完整的展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与思考,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个阶段提问与打分,在讨论课上老师与学生进行提问,汇报小组回答。小组讨论的成绩由老师根据小组提供的讨论报告和各组的汇报情况综合打分。
概率论课程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形式。本次教学改革实施后,三个班的期末考试卷面及格率分别为:73.02%,72.13%,70.97%;总评及格率分别为:96.83%,100%,96.77%。从考核情况来看,课程考核效果比较理想,卷面及格率和总评及格率较往年有了很大提高。说明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自己认真思考,很好的消化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为了了解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的认可情况,课程改革结束后对本次教学对象即2017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三个教学班18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15份,其中男生25名,女生90名。66名学生喜欢数学,45名学生对数学的喜欢程度一般,4名学生不喜欢数学。
关于概率论课程大班授课的效果的问题,115名同学中有15.65%的学生认为大班授课的效果好,40.87%的学生认为大班授课效果一般,有43.48%的学生认为大班授课效果不好。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学生不喜欢大班授课的模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本次大班授课人数较多,由于教室的限制导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后排的学生反映听不清看不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传统课程的固定思维根深蒂固,使得我们教改实施后的大班授课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改进教室的设施,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大班授课的人数。另外也更要注重激发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兴趣。
关于概率论课程小班讨论的效果,57.39%的学生认为小班讨论的效果好,38.26%的学生认为小班讨论的效果一般,只有4.35%的学生认为小班讨论的效果不好。这项调查结果证明了新的教学模式确实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
传统教学模式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之间学生们的偏好情况,58.26%的学生更接受传统教学模式,41.74%的学生更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从小学到高中以来,学生都是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去改变这样的现状。并且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在小班讨论阶段付出更多时间来理解所学知识,应对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这些都会让一些学生有抵触心理。但也有近一半学生更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更应该坚持新的教学模式,让更多学生接受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增加他们自主的学习兴趣。
关于小班讨论课是否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理解的调查结果中,79.13%的学生认为小班讨论有助于加深知识点的理解,20.87%的学生认为小班讨论不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从结果显示可以看出,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解知识点,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综合调查结果分析,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单向式灌输的教学模式。与之相比,新的教学更注重提高学生的表达、自学和与同学的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向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不是简简单单的依靠缩减班级规模就可以的,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对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有要求,还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知识层面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同时也反映了学生们思想里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也揭示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一点一点的将学生的传统思维转化过来。但总之而言,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在概率论课程的改革实践上取得了不错的结果,有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绝对不是一件可以一举成功的事情,需要长久持续不断的坚持下去。概率论的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也是一样。时代在不断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在不断改变,教学模式也当随之不断改变。要想改变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需要长期坚持的动态施行课程教学改革,这样才能行之有效,才能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