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经验与底层逻辑:来自广西基层治理成功案例的启示

2021-12-29 08:21卞成林刘金林周金衢胡佳谭洁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基层治理

卞成林 刘金林 周金衢 胡佳 谭洁

[摘要]以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东兴市竹山村、宜州市合寨村为案例,研究多民族嵌入式社区、不存在主体民族的农村社区、单一民族村落等基层治理的主要做法,发现“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是它们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成功经验。进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层逻辑总结为四个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立足点和根本目标、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保障、充分尊重各族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是基本前提、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是重要途径,为我国民族地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基层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经验;底层逻辑;基层治理

[作者]卞成林,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博士、教授;刘金林,广西民族大学社科处处长,博士、教授;周金衢,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博士、讲师;胡佳,广西民族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博士、教授;谭洁,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教师,博士、教授。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4-0036-0009

2020年12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少数民族界主题协商座谈会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持续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搞清楚,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搞清楚,把理论上存在的误区搞清楚,把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搞清楚,把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搞清楚,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坚实支撑。”社会治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基层治理事关国家兴衰、社会发展、人民福祉。基层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不仅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因此,基于国内社区治理、乡村治理等基层治理的成功案例,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经验,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层逻辑,对于廓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方面存在的误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的民族事务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1]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经验:

来自广西基层治理成功案例的启示

作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广西始终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来坚守,持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形成了各民族交错杂居、共存共荣的格局,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涌现出了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东兴市竹山村、宜州区合寨村等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广西经验”和生动经典的案例。

(一)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的概况与治理的经验

1.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的概况

中华中路社区成立于2001年12月,2002年1月成立党支部,2017年8月升级为党委,下设4个党支部,有党员389名。社区毗邻南宁火车站,管辖面积1.3平方千米。现居住有汉、壮、维吾尔、回、苗、瑶、满等19个民族,共4186户、1386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社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近年来,社区党委紧紧围绕以“民族团结促和谐、党建示范上台阶、各族群众得实惠”为目标,以服务少数民族群众为重点,着力打造“民族情深党旗红”党建品牌。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八红旗集体”,荣获“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比五争活动’模范社区”“南宁市文明社区”等称号。

2.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治理的经验

第一,用心用情,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族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心向背决定着民族工作的成败。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2]“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3]“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2]中华中路社区认真贯彻习近平的讲话精神,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先后打造了“十分钟生活服务圈”“一站式”服务大厅和便民服务热线等,为居民提供及时、便捷、优质的社区服务;注重与各民族群众交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社区对他们的关爱,真实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社区内的回族男孩马宝没有户口,家长也无法提供入学所需的各种证件,所以刚到南宁时无法顺利入学,整天在社区闲晃。社区党委书记谢华娟得知情况后四处奔波,向相关部门反映,跟周边学校联系,最终让马宝免费入读南宁市华衡小学。懂事的马宝满含深情地对谢华娟许下诺言:“等您退休了,我给您养老。”维吾尔族同胞图尔贡江·麦提赛伊迪2007年遭遇车祸,右脚骨折,无力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谢华娟得知后,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最后在西乡塘区政府和广西红十字会的协调下,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免费帮他做了手术。手术期间,社区干部群众经常去看望慰問他,给他家捐赠面粉和花生油等生活必需品。图尔贡江·麦提赛伊迪对此非常感恩,所以康复后积极投身社区事务,主动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处理民族事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党和政府对他的关心与帮助。满族同胞景爱民身患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家庭负担非常重。社区干部想他之所想、急他之所急,努力向内挖掘就业潜力,招聘他为社区残疾人协管员,使他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帮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回族同胞马哈买子刚到南宁时,全家7口人租住在南铁客运段的一间只有20平方米的小房间,不仅拥挤不堪,而且还没有保障。得知情况后,中华中路社区主动与南铁客运段沟通,全面介绍马哈买子一家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并以社区的名义进行担保,最终南铁客运段的领导被中华中路社区的真情实意所打动,同意马哈买子一家长期租住,并答应另外腾出一间房屋给他们。据不完全统计,中华中路社区2020年累计为17名少数民族困难群众解决了子女入学问题,助力200多名少数民族同胞实现安居,共帮扶困难群众302户,入户服务1360人次,为1300多名少数民族同胞提供了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中华中路社区用心用情,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扎扎实实地帮助社区群众解决民生难题,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民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心,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然而社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相关各方密切合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中华中路社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仅在住房、教育、医疗、求职等方面给少数民族提供无微不至的关爱,让他们进得来、稳得住、能发展,而且还充分尊重辖区内各族群众的主体地位,全力打造上下联动、多元参与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一是积极寻求上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中华中路社区主动与城区统战部、民宗局、城管、司法、街道以及新疆驻广西工作组等部门沟通协调,建立了良好的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整合分散在各个机构的资源,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服务,确保辖区安全稳定。二是主动与广西区内高校和辖区内单位密切合作。中华中路社区与广西民族大学合作,联合打造“双语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南宁市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华中路社区提供场地,广西民族大学委派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到社区教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讲解宣传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克服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更好地融入社区。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在社区定期举办烹饪、电焊、修理、装潢、家政和理发等技能培训班,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职业技能。三是充分尊重各族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愿。为织密社区服务网络,中华中路社区建立了“社区-生活小区-居民楼栋”治理体系,在楼栋长和生活小区联络人的挑选方面,中华中路社区特别注意尊重各族群众的参与意愿,努力发掘少数民族积极分子,将他们纳入到社区治理体系之中。维吾尔族同胞买吐送·玉送在社区居住了20多年,对社区事务非常热心,经常主动帮助他人,在社区内部逐渐积累较高的声望。所以在推选楼栋长时,中华中路社区以开放的胸襟和包容的态度将他囊括进来。买吐送的当选,不仅在社区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活力,而且让其他各族群众充分体会到社区对他们的接纳、尊重和信任,从而在无形之中提升了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各族群众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家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基本前提,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因此习近平反复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为了促进社区内各族群众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中华中路社区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浓浓社区情、欢乐闹元宵”为主题,开展系列文体活动:大人们围坐一起,边欣赏歌舞表演,边做元宵、包饺子;小朋友们则玩吹乒乓球、套圈、猜灯谜、做花灯等游戏,活动现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壮族三月三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壮族群众现场表演唱山歌,手把手教其他民族群众做五色糯米饭、糍粑、粽子,维吾尔族同胞则亲手制作手抓饭、切糕和馕饼等特色美食;社区干部们忙着“摆摊设点”,通过现场讲解和发放宣传册的方式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引导大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由辖区企业和社区居民共同上演《我和我的祖国》合唱快闪活动,那一刻,不再有地域的差别和民族的界线,有的只是团结友谊、手足相亲和守望相助。在每年的端午节,中华中路社区都会组织开展“端午浓情粽飘香,民族团圆送香囊”活动:首先是诗词朗诵和故事讲演,通过讲故事让现场观众明白当下的繁荣稳定来之不易、民族和谐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自觉维护党的领导和国家的统一;其次是包粽子比赛,参与群众不分民族自由组队,社区负责提供粽叶、糯米和馅料,清点各队所包粽子的数量,据此确定冠亚季军;最后一个环节是免费义诊和健康宣传,每次端午节,中华中路社区都会联系周边医院,邀请知名专家给社区居民免费量血压、测血糖、熏艾灸,发放中医健康知识宣传单,宣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社区也会早早准备好一批中草药香囊,在活动现场分发给社区群众,帮助大家驱虫防病、调气和血。除此之外,每逢中秋和国庆,中华中路社区也会设计不同的主题,举办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这些活动既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距离,又为社区各族群众提供了交往的机会,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创造了深度交融的前景。

第四,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强化“五个认同”教育。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国家的生命线。团结的前提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没有认同就不会有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因此习近平高度重视认同问题,在2014年5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在2015年8月24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四个认同”到“五个认同”,在论述上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因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4]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中路社区党委目前有书记1名、副书记2名、党委委员2名,有正式党员389人。为强化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基层堡垒作用,中华中路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以“民族团结促和谐、各族群众得实惠”为目标,以服务辖区群众为重点,全力打造“民族情深党旗红”的党建品牌,创建了“党群服务站”和“党代表工作室”,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针对社区人口流动性大的现实,中华中路社区党委及时更新党员名册,将所有党员全部纳入到党组织的管理范围,并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向广大党员推送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新闻,发布社区党委的重要消息和决定,方便他们准确了解社区动态,按时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教育管理不断线。定期邀请上级党委领导和专家学者到社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课,生动形象地向党员阐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根本保证。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大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在强化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方面,中华中路社区充分结合社区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通过集中学习宣传“五个认同”,通过民生服务促进“五个认同”,通过举办活动强化“五个认同”。中华中路社区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活动,参与主体包括辖区内的党员和各族群众,学习内容涵盖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党的民族政策、宪法和法律等。通过集中学习和理论宣讲,让党员群众明白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奋斗历程、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国共产党、伟大祖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中华中路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帮助辖区内的各族群众解决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等现实的民生难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每逢建党日和国庆节,中华中路社区还会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花式制作国旗,壮族同胞用五色糯米饭制作国旗,维吾

尔族同胞用红枣、核桃和芒果制作国旗;同吃“盛世国庆面”,共祝祖国生日快乐;开展快闪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观看《厉害了,我的国》和《榜样》等;组织社区少数民族同胞参观广西民族博

物馆,举办南宁市一日游,让少数民族群众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东兴市竹山村的概况与治理的经验

1.东兴市竹山村的概况

东兴市竹山村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是中国海陆交汇处,与越南芒街隔江相望,距东兴市12千米,因盛产竹子得名。全村面积1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110亩(水田1788亩,旱地1322亩),海岸线长21千米,陆地边境线长4千米,拥有一个千吨级良港,下辖4个自然村18个生产小组,共967户3845人,其中汉、壮、京各约占全村人口的1/3。近年来,竹山村多次获得广西区内及全国性荣誉称号。2009年,竹山“古榕部落”渔家乐、“宏泉”农家乐被评定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2010年,竹山村被评定为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4年,竹山村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9年,竹山村顺利通过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考核,荣获“全国农村治理示范村”;2020年,竹山村在促进兴边富民行动中取得新成效新发展,被自治区命名为第一批广西兴边富民行动示范村。

2.东兴市竹山村治理的经验

第一,以产业振兴为核心,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一直以来,竹山村以浅海捕捞、海水养殖、农作物种植等为主要产业。2008年后,竹山村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在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旅游业发展投入,完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景区建设,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2009年开始,竹山村村民以“古榕部落”、“宏泉”农家乐园两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为标杆,通过“渔家乐”“农家乐”旅游服务产业建立乡村旅游品牌产品,解决了富余村民的就业问题,使村民从旅游资源开发中受益。2020年,竹山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整合投入资金超2000万推进“山海相连”地标广场、竹山古街风貌提升、竹林步道、古榕部落、竹山古教堂、三婆庙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宜居美丽的幸福村居建设工程,打造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使得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民幸福感得到提升。随着竹山村知名度不断提高,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旅游。通过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竹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0万元。

同时,基于边山海的优势,竹山村大力发展集莲藕种植、鸡鸭养殖、海(淡)水养殖、加工及农业生态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农业与养殖业,并将其与电子商务平台相对接,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品牌创建”“农(渔)家乐+农产品+OTA+O2O”等“电子商务+产业”的销售模式,实现传统农产品销售方式的转型升级。

因此,竹山村立足已有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坚持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和工商资本,实现产业振兴的目标,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旅游利民”的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让竹山村村民踏踏实实走向美好幸福生活,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持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保证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竹山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成效显著。首先,通过专题党课,提升村民对民族理论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的认识。其次,与教育厅等单位共建党支部,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以支部共建活动为契机建立起互帮、互学、互助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双方党组织在党的建设方面有新的提升,以党建引领业务,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与加强竹山村班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打造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政策的中坚力量,实现党建引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進步。再次,以推进教育现代化等工作为抓手,通过发展教育事业带动竹山村文明和谐、民族团结、繁荣进步,巩固和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水平,力争把竹山村打造成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因此,东兴市竹山村乡村治理的成功模式可以总结和概括为:以产业振兴促经济社会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以巩固发展民族团结事业为抓手,保证社会和谐稳定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三)河池市宜州区合寨村的概况与治理的经验

1.宜州区合寨村的概况

作为一个壮族聚居村,合寨村位于宜州、柳江、忻城3县(区)的交界处,是宜州区一个比较偏远的山村,全村有12个自然屯1052户,人口4398人,其中壮族占95.3%,70%为山地。合寨村是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的发源地、“中国村民自治的开创者”。1980年,在当地党组织的指导下,以韦焕能同志为代表的合寨村村民敢为人先,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选举产生了我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成为“村民自治第一村”。同时,合寨村也是“中国村民自治的深化者”。40多年来,合寨村始终坚持以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为引领,以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为目标,不断探索回归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中央政府推进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提供了经验,成为国内当代基层治理的现实模板。

2.宜州区合寨村治理的经验

第一,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构建安全、稳定的乡村环境,是村民自治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分田到户,群众忙于生产,集体事务无人管,原生产大队的凝聚力和约束力逐渐减弱,合寨大队管理委员会对日益严重的赌博、偷盗等现象束手无策。通过发展村民自治和村规民约的实施,村里偷牛盗马等现象没有了,乡村风气开始改善。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对村民自治的要求也在提升。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道路,既不同于长期的封建专制下所谓“皇权不下乡”的乡村治理,也不同于人民公社体制下行政命令式的村落管理,而是适应农村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情况下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需要,妥善地处理了农村诸多公共问题,填补了农村基层治理的空白,重新让农村社会恢复秩序和安定,显示了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

合寨村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村务监督等方面,持续深化村民自治,有效完善乡村治理,推动农村加快发展。村民自治在屯级事务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改善村屯人居环境方面发挥了独到作用,有效适应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经济形势,不仅解决了农村社区公共事务无人打理、公共秩序无人维护等严重问题,还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有了更广泛的协作和扶助,而且通过广泛参与下的深入互动,社区共同体的联系更加紧密,集体意识更强。合寨村相继解决了用电用水、新建校舍、硬化道路、水渠维修、建设篮球场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十户联洁”,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十户联防联控”,在村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村民自治的范围、内涵进一步拓展,村里无论大事小事都先讨论、再决定,村民自治推动了乡村振兴。

第二,构建依法自治的制度(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保障。创新制度和体制,是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不竭动力。只有从创新制度和体制入手,才能适应基层治理的复杂性、综合性、长期性和多变性特点,才能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推动村民自治创新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稳步推进,从而实现基层治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1990年,合寨村委会依照法律、法规,在“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围绕社会治安、村风民俗、财务管理等六个方面制定了具有约束力、较规范的《合寨村村民自治章程》。通过完善制度、创新模式,合寨村有效保障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村务公开与监督的长效运行。

一方面,完善村民自治的组织保障。村里设置村民会议(村民自治权力机构)、村民代表會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机构,对村委会进行监督。其中,村民代表会议中村民代表由有威望的老人、参政议政能力强的党员以及部分现任村干部担任。村里的重大事情必须通过“议事会”讨论研究,拿出决策方案,经过村民会议通过后才提交村委会办理。“议事会”每个季度开一次,遇特殊情况随时召开,有效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熟悉当地事务、了解群众需求和利益的先天优势。另一方面,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机制,推行村屯公开栏定期公开、网络长期全面公开、监督委员会适时公开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模式。通过村务公开制度、财务支出制度和专门的监督机构,进一步提升村级民主决策和管理水平。同时,通过“清风宜州”公众号公开

村屯事务,群众可以足不出户查看信息、进行监督。第三,尊重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群众的充分参与是村民自治的关键。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是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基本前提。坚持走群众路线,只有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让村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的主人,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村民自治组织才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合寨村经验的核心是让村民的自觉性、自主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成了村民内化于心的群体自觉,让村民自治更富有生命力。正如合寨村村委会的发起人之一——原村委会主任韦焕能所说的,在深化“村民自治”进程中,合寨村始终坚持“三个群众说了算”原则(即机构组成由群众说了算、重大事项由群众说了算、工作成效由群众说了算)。基层群众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村级事务让农民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增强了农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广大基层群众从“被动旁观”向“主动参与”转变,由“局外人”变成“当事人”,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和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同时,党的领导以组织方式或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方式全程贯穿到村民自治过程中,为农村社区共同体超越自身历史局限、更自觉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2014年,合寨村以“党领民办·村民自治”模式开展屯级公共事务管理,各自然屯先后成立了党群理事会,进一步拓展了村民自治的内涵。通过党组织号召、党群理事会牵头搭台、广大群众普遍参与的方式,将常态化、规范化自治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村屯。为进一步深化村屯管理,合寨村在试点自然屯设立微信网络管理员、广播资料管理员、信息排查发布员等岗位,引导党员和群众投身集体公益事业。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层逻辑

通过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东兴市竹山村、宜州区合寨村等基层治理的成功案例,可以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城乡基层治理的立足点和最终目标,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确保城乡基层治理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实现的政治保障。同时,“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各族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发挥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体作用,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条件,是形成“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途径。因此,由利益共同体转变为生活共同体,由生活共同体升华为意识共同体,既是基层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路径。[5]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足点和根本目标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从民族矛盾时有发生到如今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东兴市竹山村从战争的前沿阵地发展为集“边、海、古、奇、生态”于一体的边境旅游胜地;合寨村的“六多一少”转化为新时代的“六强一少”。实践证明,实现丰裕富足、团结和谐、健康文明、美丽宜居的美好生活,一直是各族群众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迈入新时代的中国面临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不仅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且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实践基础。[6]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确保根本目标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保障

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居委会的党支部书记谢华娟创立的“华娟党代表工作室”、打造的“民族情深党旗红”党建品牌、探索形成的“党建事宜同商、党建载体同创、党建活动同联、党建资源同

享”的党建工作格局;东兴市竹山村以党建为着力点,通过加强屯级产业党组织建设,实施“党旗

领航·电商扶贫”行动;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在成立第一个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上,先后建

立了“村级党委-片区党支部-自然屯党小组-网格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创新实施了党组织

组建在产业和项目链上、党员聚集在产业和项目链上的新模式等,有力地确保了社区、边境地区的

和谐稳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幸福安康。这也有力地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初心不改、方向不偏、路径不变,保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7][8]

(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各族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实现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前提

在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人心看似微妙,难以计量,却又无处不在,影响深远。民族团结,只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才能拆除言行中、心理上有形无形的墙,消解猜疑中、戒备下的或高或低的界。[9]“到南宁就去中华中路社区,有困难就找谢大姐。”这句话在来南宁市打工的少数民族同胞们之间口口相传。10多年来,谢华娟一直奔走在为社区群众办事的路上,带头在社区创建“民族之家”平台,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就业服务,解决住房、技能培训和随迁子女入学等难题。从外省无户籍的孩子来南宁上学,到农产品滞销等难题,只要居民们找到谢华娟,她都一一用心解决。正是她的长期用心用情的付出,才营造了社区居民和谐相处、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局面。回忆起刚上任村委会主任的事情,合寨村的韦焕能仍旧历历在目:“村里大到土地、田产纠纷,小到邻里吵架,都要找我去调解,农忙时节,全村都已经收完稻子了,只有我家一点没动。”但他从不后悔,看到村风民俗逐步改善,纠纷的双方经过自己的调解握手言和,他备感欣慰。

同时,合寨村村委会还设立了《合寨村村民自治章程》、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机制,以保障群众的选举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为了克服少数民族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语言障碍,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成立了党员服务队,为2000余名少数民族同胞提供语言补习;东兴市竹山村村委会始终坚持“尊重民意、居民参与”的原则,以居民的意愿和意见建议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等。这些做法充分保障了群众在村务治理、社区治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10][11]

(四)创造共居、共學、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是消弭民族隔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通过成立“民族之家”,开设普通话、烹饪、营销技能培训班,组建微信群“民族桥”,举行古尔邦节、壮族三月三、开斋节等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在有着不同民族习惯、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化的社区居民之间架起民族“连心桥”。合寨村的村民自治文化公园、文化活动中心、村级养老中心等文化娱乐场所;竹山村的地标广场、国门文化大院等体育活动、科技培训场所,为村民的娱乐、养老、体育锻炼、技术培训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平台,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吃穿娱乐等日常事务入手,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12][13]

参考文献:

[1]本书编辑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OL](.2014-09-30)[2019-10-12].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2014-09/30/content_33657111_2.htm.

[3]习近平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作重要讲话[N/OL](.2015-09-30)[2019-10-12].http://cpc.people.com.cn/n/2015/0930/c64094-27653717.html

[4]郎维伟,陈瑛,张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关系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5]青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轨迹与深化逻辑——兼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本路向[J].民族教育研究,2019(5).

[6]马旭.新中国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的初心探析——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建为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7]严庆.认知与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有机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思考视角[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

[8]张以明.走向实践的共同体——论现代性的反思性重建[J].现代哲学,2007(4).

[9]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2).

[10]张全省,刘晓勇.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伟大实践及其推进方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

[11]沈桂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

[12]王易,陈玲.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及路径选择[J].民族教育研究,2019(4).

[13]雷振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需拓展的三个维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

〔责任编辑:俸代瑜〕

猜你喜欢
基层治理
有利于基层治理的社会组织发展路径思考及模式创新
民间组织发展对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影响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的问题与对策
党组织怎样下好“基层治理”这盘棋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基层治理法治化长效机制构建探析
青海省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现实困境
农村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发展思路析论
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基层治理优化模式研究
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研究文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