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2021-12-29 01:42张慧君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时代

[摘要]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有历史继承,又有时代创新。其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地位、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内涵、科学构建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方略。这一重要论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体系,为开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原创性贡献

[作者]张慧君,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4-0008-0008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共同发展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推动实践发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族团结之路。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民族团结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想,卓有成效地推动了一系列新部署、新举措和新办法,突出体现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推动了我国民族团结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新境界。

一、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问题,为进一步全面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习近平从治国理政的全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多次就民族团结的地位与作用创造性地提出了“基石”“生命线”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一)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

民族团结是构筑和谐有序的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和谐的环境和安定的局面。如果民族之间摩擦或矛盾不断,必将导致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根本无暇顾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经济社会事业必将被搁置,其结果是衰落甚至倒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得异常错综复杂,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指出:“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1]。将民族团结定位为发展进步的“基石”,凸显了民族团结在国家建设事业中所扮演的中坚力量的重要角色和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突破了以往将其视为“保障性”工作的认识,加深和拓展了党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将民族团结置于边疆、国家治理中予以思考,提出了“团结稳疆”的思想。如新疆特殊的区情和人文因素,决定了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障。团结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消极的民族關系会引发战乱、经济萧条、社会退步。为此,习近平强调,新疆各项工作的重心是民族团结,要坚持“团结稳疆”。

“团结稳疆”被确定为治理新疆的方略之一,随后又被推广至我国其他边疆地区及民族地区的工作中。同时,新疆作为我国面积最大、交界邻国最多、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区,地缘和区位优势明显,决定了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战略地位。“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新疆团结稳定,关系国家安全统一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维护新疆团结稳定,习近平强调这是“政治责任”。新疆之安,谋的是一国之安。

将民族团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予以思考,提出了民族团结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70多年来,新中国乘风破浪、胜利前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民族精诚团结、并肩作战、共同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这项伟大的工程中,民族团结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凸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就是冲锋号,就是全国各族人民总动员。各民族大团结的智慧和力量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持续奋斗确保了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我国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同样要靠全社会之力、聚全民之智形成发展进步的强大后劲和“助推器”。可见,维护并加强民族团结俨然已成为战略性、长远性的工作。正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2]22~23

(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生命线”是“保证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事物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不可低估和无法取代的重要意义。习近平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3]将民族团结上升到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表明民族团结是我国56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前提和重要保证,这是对民族团结的关键作用和极端重要性作出的划时代新研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4]544重大理论创新总是在破解重大时代课题中产生,“生命线”论是时代的产物,是对时代问题的深度解答。

科学分析新时代民族工作出现的新特征和新挑战,强调要像“爱护眼睛、珍视生命”一样对待民族团结。新时代民族工作不同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一带一路”倡议将民族地区从经济欠发达的“边缘”地带托举到开放发展的“前沿”,从“边疆”地区到内外联通的“中心”,集多“区”1于一身,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愈发重要。同时,民族工作面临着“五个并存”2的新阶段性特征,包含着经济发展、民族交往、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交织着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此外,我国的民族团结事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特点,既有三股势力、民族主义思潮带来的显性问题,又有网络民族主义等隐蔽且破坏性极强的隐性问题;既有两种民族主义等老问题,又有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带来的新问题。加上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民众维权意识高、行动力强,一些小事件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可能会波及影响到全国。面对日益复杂的民族工作形势,习近平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强调各民族要像“爱护眼睛、珍视生命”一样对待民族团结,达到“石榴籽”一样的状态。

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厘清了当前关于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一些混乱甚至错误认识。近年来我国的民族工作整体上是成功的,但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工作质疑的声音。有的认为我党的民族政策错了,有的认为不应该给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过多的优惠,还有的认为党的政策跟以前相比退步了。[5]10另外,在一些局部地区的不稳定事件发生后,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如,把多民族当作“包袱”、把少数民族当作“外人”、把“汉族”等同于“中华民族”、把自己民族自外于中国,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地区、较小范围,但具有复杂敏感、持续时间长、影响恶劣等特征,往往会出现“一点突发、区域联动”的现象。问題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理论创新的着力点,面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习近平正本清源,集中定调,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二、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内涵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共同致力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一致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揭示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根本所在、目标指向和时代风貌,将民族团结的内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一)加快发展是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民族关系的最终决定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6]147这一科学原理深刻地揭示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取决的条件,说明了民族关系与生产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对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7]47“加快发展是民族团结的要义”[8]。这些重要论断把发展引入民族团结的概念,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民族团结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现阶段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任务和根本途径。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杰出贡献,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团结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为我们正确地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制定正确的方略举措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扭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发展之间的巨大差距,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得不到根本扭转,将会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广大群众产生巨大的心理不平衡和强烈的被剥夺感,诱发民族矛盾和新的民族问题,进而直接影响到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有序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要立足于繁荣发展缩小差距。

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利益关系是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最本质的关系。“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9]409。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利益诉求,这个共同的利益只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才能实现。只有防止两极分化,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道路,才能画出民族团结的最大同心圆。离开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富裕,就不可能找到全国一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搞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正确答案。因此,习近平一再强调:“要处理好团结稳定与繁荣发展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二)各民族精神相依是民族团结的根本所在

民族关系既包括物质生产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还包括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同语言、共同经济文化生活及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等构成民族共同体。习近平丰富和发展了上述观点,认为在文明思潮多元的当今社会,民族团结根本上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及各族人民精神依归的持久性状态。他先后提出了“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0]195,归根结底,就是“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1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5]4等理论表述。此外,还强调“问题的成因主要不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这些崭新的提法鲜明地指出了新时代民

族团结不仅仅是各民族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更是文化上的认同、精神上的依归。对于民族团结,一味地只强调物质利益上的整合,而忽略更高层面的精神领域,会极易陷入

“物化”及“功利主义”的陷阱,形成“虚假”和“表面”的团结。“以利相交”,则“利疏而绝”。精神上的依归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民族团结和人心所向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认同。这正是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战略任务所要实现的目标。身处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现时代,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激荡,价值观念极易受到来自国际力量的冲击,影响着原有的认同基质,这时更加需要文化认同、精神引领凝聚奋进共识。文化认同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凝聚、整合作用,进而化作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我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支撑和共同的情感依托,是各民族精神聚合的源泉。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实现从“利益层面”的被动团结到“精神层面”的主动依归,唯其如此,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凝聚力、一体感才能不断加强和巩固,才能“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

各民族精神上的依归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中华民族并不是56个民族简单加总而成,而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结而成的统一整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加强和巩固人们对国族的情感认同、心理认同和价值认同,消弭民族与国族之间的张力,进而内化为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利益日益多元,社会思潮多样。加之,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妄图通过民族分裂,引发我国的动乱,遏制中国的进步。在此背景下越需要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牢固树立石榴籽意识。一旦全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被塑造起来,就可以提升“民族国家”性质的多民族国家的整体性和内聚力,从而形成合力来有效对抗外部的挑战。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共十九大写入新修改的《党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将其定位为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的根本原因。如果只有56个民族的个体民族意识而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就难以在基本价值观和道德判断上达成共识,难以广泛地凝聚起共同体成员的力量以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新形势新问题,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就会受到威胁,也会丧失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优势。

(三)“两个一百年”是民族团结的目标指向

共同的目标追求,为各民族团结奋斗提供共同的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格局,创造性地提出了“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3]。“两个一百年”的重要论断,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战略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赋予了民族团结新的奋斗方向和新的历史使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奋斗目标的“时代化”和“分阶段化”。

“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指向承载着新时代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价值追求。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习近平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结合起来,阐明了必须要完成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他在有关会议上提出:“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12]49。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新时代我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目标,引领着各民族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团结的奋斗目标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或者资本是一种国际力量的视阈下无产阶级团结奋斗的事业,而“两个一百年”的论断及思想所反映的是新时代新情况新背景下我国各族人民所追求的目标。无疑,它在这个问题上实现了“时代化”。

“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指向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目标的“分阶段化”。习近平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出发,尤其是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在党十八大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论断。根据这一思想,到2020年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往后到本世纪中叶是一個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3]30习近平将民族团结的奋斗目标“分阶段化”,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长期性决定的。它使民族团结奋斗目标清晰化、具体化、明确化,使得全国各族人民心中有清晰的时间线和规划图,以利于增强他们的信心,将改革开

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引向深入。

(四)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民族团结的时代风貌

各民族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受历史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更多是在“资本是一种国际力量”的视阈下无产阶级的团结,渗透着深刻的阶级性,即民族团结实质上是阶级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民族团结,不是某一个阶层、某些人的随意性,也不是满足任何一些人、任何一个阶层提出的任何一个要求,而是构成中华民族之整体的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具有全民性、整体性的特征。习近平形象地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10]179

并多次提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共创美好未来”“共同繁荣发展”“共建精神家园”“共筑中国梦”等表述。“共同”成了表达民族关系的核心词汇,其中隐含的意味是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充分展现了各民族其乐融融、双向互动的家人般和谐画面,反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你我的我国民族关系时代风貌,突破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的实质。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669。今天,我国民族关系也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延续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进步的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持续的交往互动中形成了空间分布上交错杂居、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局面。习近平连续使用“四个共同”1,辞简理博地指出了各民族长期交往融汇的切实状况。正是我国历史演变的这一特征造就了我国各个民族在地域、文化、情感、经济等方面的相互离不开,为当今“亲如一家”的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新时代我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画面的真实写照。各民族“亲如一家”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或民族内部人民群众之间精神上相互支持、物质上相互帮助、尊重彼此差异的双向互动行为。近年来,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更加浓厚,各族群众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3],发达地区在资金、技术上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一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在空间居住结构上,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各民族间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图景更为常见;在精神文化上,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见,物质上相互帮助、空间居住上相互嵌入、精神上相互依靠,全方位体现了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和谐画面。

三、科学构建了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的新方略

习近平顺应新时代要求,触动了问题导向,创新了工作思路,在多次调研和讲话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的新方略和新举措。

(一)“九个坚持”和“三个特别”相结合,强化道路保障和人力支撑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回溯历史,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在向现代国家过渡的历史中都分崩离析,中国能成为这一历史性“铁律”的唯一例外,“就在于我们找到了并坚持了适合我国实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5]55。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首次阐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为“八个坚持”,其后在第七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中将其深化和拓展为“九个坚持”[14]3。“九个坚持”既是对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工作实践的理性升华,同时也体现了明确的未来指向性。具体来说,它是由“一个统领”、八项工作举措组成的结构清晰的有机整体。“一个统领”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这是“九个坚持”最核心的要素,确保民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前进。八项工作举措即: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九个坚持”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在“一个统领”下,共同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整体发展和协调推进保驾护航,缺少其中任何一项的支持,在民族团结进步实践中就会陷入缘木求鱼的困境。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民族地区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骨干力量,是搞好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的第一资源。习近平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从选拔、任用和考察三个方面作了重要指示。首先,要按照“五条标准”1和“三个特别”2的要求建设民族地区干部队伍。这一要求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的源头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对政治素质过硬、敢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干部要放到重要岗位上来,体现了我党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充分信任与大胆使用。只有大胆选拔、放手使用才能不断激发少数民族干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培养一支能够忠诚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干部队伍。此外,要“把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15]302。通过运用考评“指挥棒”激发广大干部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纵深发展,向高位推进。将民族团结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考察的重要指标,足见党和国家对领导干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用的高度重视。

(二)法律保障与争取人心相结合,做到刚柔并济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的约束力,是调控民族关系的根本手段。习近平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民族事务,一再强调必须运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提出“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是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应用于民族工作领域的重要体现。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首先,要加大对各族群众的法律宣传,增强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问题,有不少是由于群众不懂法或不守法酿成的。”[16]154各族群众要主动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5]95。其次,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保证各族群众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件,一视同仁、一断于法。“不能因为当事人身份证上写着‘某某民族’就犯嘀咕、绕着走,处理起来进退失据。”[16]154另外,要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阴谋和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危害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敌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防范和打击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最后,要强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促法律法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民族团结工作本质上是做“心”的工作。民族团结不是各个民族、地区之间的“版块”链接,而是打破民族、宗教、地域等界限的各族人民的心与心的联结。习近平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10]179争取人心,要抓在平时,重在日常,各族干部要常去基层走一走,常到百姓家中坐一坐,多倾听群众的需求,多做群众期盼的事,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争取人心,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增强改革发展的普惠性,努力缩小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使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搭上现代化的快车。另外,“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16]153,这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方法和经验,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积善之家,必有余亲”,全社会用一起用“心”做“争取人心”“交心”的工作,就一定能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群众基础和人心防线。

(三)城市民族工作与全社会团结进步教育相结合,抓好重点和全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日渐增强。要赢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未来,就必须做好城市民族工作。首先,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结构和社会环境。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单元,与城市各族群众的联系最为直接、关系最为密切,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建立嵌入式社区结构和社会环境,就是通过各族群众空间上的嵌入式居住,形成经济结构上互通有无、社会关系上和谐融洽、文化格局上交流交融、心理层面上包容亲和的共生共荣关系,逐步深化民族团结于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之中。其次,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避免“关门主义”和“放任自流”,抓好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使少数民族进得了城,也能融得了城市生活。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满足他们在饮食、节庆、丧葬等方面特殊合理的需求,坚决抵制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最后,要完善城市民族服务工作。窗口行业要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群众,避免出现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行为。干部要加强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宗教政策的学习和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提高处理民族矛盾纠纷的能力。

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全民性,56个民族、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都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象。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并对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理念、手段、方法提出了“三化”的新要求。首先,使理念人文化。要以受众为中心,以群众乐于接受的方法多开展“精准滴灌式”宣传教育。要多讲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共同培育了伟大的中国精神,进而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使方式大众化。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全球化的红利,多渠道、全方位、无死角地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让民族团结的宣传信息进入每个信息终端,使宣传从“腾云驾雾”转变为“落地生根”。此外,大力打造实体化的宣传载体。通过实实在在的有效载体,将宣传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走量”转向“走心”,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相结合,发挥两种力量的作用

物质基础是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先决条件。民族团结的着力点归根结底在于不断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此,习近平深入细致地指出,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要最终落脚于改善民生和增进团结上。由于我国将在很长一个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靠三条:一是国家的帮扶和支持。国家通过完善帮扶机制,加大财力支持,着眼于民族地区的特殊困难和问题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以新發展理念为统领,发挥“一带一路”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战略,还出台了一系列综合性差别化的区域政策,缩小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二是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通过资金、人才和技术上的对口支援,实施促发展、补短板、强弱项的帮扶项目,促进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民族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以发展文化事业和旅游业,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释放自身的“造血能力”。

夯实民族团结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精神上强大起来。对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来说,精神上强大起来就是要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络”[15]300,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生情感纽带。“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16]157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认同,共有的精神家园就失去了根基和底蕴。其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17]3再次,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民意识越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也就越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加强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要在坚持国家利益为先的根本原则下,把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在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的骨髓之中。此外,要深入开展“四史”1教育、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18]总之,各民族群众须增强“五个认同”,理顺“三个意识”,正视“四史”,树牢“五观”,共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共同的价值信仰,夯实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根基,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1(0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0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8]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纪实[N/OL](.2014-09-27)[2021-01-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7/c_1112652247.htm.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1]习近平.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1-22(01).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4]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7]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8]习近平.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N].人民日报,2020-08-30(01).

〔责任编辑:俸代瑜〕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