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托举

2021-12-29 00:00:00吕高排
军嫂 2021年4期

与边防官兵一起巡逻间隙,拉齐尼·巴依卡(左二)弹唱歌曲

擦拭墓碑,敬献鲜花……2021年清明时节,帕米尔高原上柳绿花开,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人们在拉齐尼·巴依卡(以下简称“拉齐尼”)墓前表达哀思、缅怀英雄。

2021年1月4日,被誉为“帕米尔雄鹰”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共产党员拉齐尼为救落入冰窟的儿童英勇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帕米尔雄鹰”已逝,但英雄家庭祖孙三代爱国戍边的精神感动了全国亿万人民。

约定

一页一页翻阅着曾经采访拉齐尼的笔记,我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2020年10月20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拉齐尼引人关注,他是“全国爱国拥军模范”、护边员代表。拉齐尼1979年4月出生,塔吉克族,2003年从部队退役后回到家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成为红其拉甫边防连护边点点长。

习近平总书记与参会人员合影时,在拉齐尼面前驻足,与他亲切交谈。会议中,拉齐尼坐在会场前排,静静地聆听着李克强总理的讲话。

拉齐尼的话很少,两只明亮的眼睛透出坚毅与执着。

“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今天我接过的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喀什地区7600多名护边员的。我一定珍惜这份荣誉,一辈子保护好祖国的边境线。”捧着沉甸甸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奖牌,拉齐尼自豪地说道。

临别时,拉齐尼将我送出门,突然说:“我在培养第四代接班人呢。如果身体好的话,我就这样一直守下去。将来守不动了,也要把接力棒传给儿子,让他继续为国戍边,保卫国家。”

“你儿子几岁了?”他的话,让我有些不解。

“10岁。”他一脸严肃。

我忍不住笑了:“等你和儿子交接班的时候,我要去帕米尔一趟,见证你们四代人的护边故事。”

拉齐尼非常兴奋,突然挥出黝黑的右手,狠狠地朝我的手掌击来:“一言为定。”

可是那份美好的约定,随着一个壮举变成永远的遗憾。

事情发生的格外突然。2021年1月4日中午,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的老师陈晓琴带着儿子刘旻骞在校园湖边玩耍,就在她离开去停车场开车的两分钟时间里,意外发生了:刘旻骞踩塌冰面,落入4米多深的湖水中。陈晓琴发现后想救起孩子,同样落入水中。

陈晓琴大声呼救,正在学校参加培训的拉齐尼与舍友木沙江·努尔墩恰巧走在去往餐厅的路上,听到呼救声,他们迅速向湖边跑去。

孩子在冰冷的湖水中时沉时浮,情况万分危急。拉齐尼没有丝毫犹豫,第一个冲上冰面,直奔落水的孩子。伸手拉孩子的时候,冰面突然塌陷,拉齐尼跌入水中。

当天喀什气温低至-6℃。刺骨的冰水,很快浸透拉齐尼厚厚的棉衣,毫不留情地消耗着他的体能。他一边拍打水面,一边抓住孩子的衣服,奋力托举。

木沙江·努尔墩拿来长长的围脖,和拉齐尼一起施救。见木沙江拖不动两个人,拉齐尼松开了自己的手,使劲将刘旻骞推出冰面。此时,喀什地区消防救援支队世纪大道特勤站班长杨鹏飞和战友闻讯赶来,陈晓琴和刘旻骞得救了,拉齐尼却永远闭上了他那明亮的双眼……

传承

护边员是一支长期工作在我国陆地边境一线的群众队伍,肩负维护国家边境安全和保卫领土主权职责,从事巡边、守边、控边等工作任务。拉齐尼护边的地方,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边境线长达888公里,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风力常年在七级以上,最低气温达-40℃。

拉齐尼的父亲——已近70岁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做过心脏搭桥手术,身形消瘦。拉齐尼牺牲后,与他进行视频连线时,他刚刚给牦牛喂完草料,说话声音很小。在这之前,拉齐尼不让他再干重活。视频中能清晰看到的,是一间存放一家三代为国戍边照片和荣誉证书的陈列室,还有望远镜、水壶、马鞍等。巴依卡拿起儿子的照片轻轻擦了擦,仔细地端详,身体不时颤抖。老人久久伫立在那里,双眼含泪,紧盯着照片中的儿子,目光无法离开。

在巴依卡的手机镜头里,我看清了那个陌生的世界——提孜那甫村和其他村落没有太大区别,但是远处,是皑皑的雪山,是慕士塔格峰和艰险崎岖的边防线。

新中国成立之初,拉齐尼的爷爷——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给驻地的连队当向导巡边。

“我爸爸巡边23年,1972年,他年纪大了,走不动了,我就接过‘接力棒’,与连队官兵一起走了36年。”巴依卡轻描淡写地说着。实际上,这位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双拥模范个人”的老人,也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有一次遭遇山体滑坡,他被一块山石砸中脑袋,当场昏了过去,经过紧急抢救和治疗才苏醒过来。1998年“八一”前夕,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领导到巴依卡家里慰问,问他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朴实的话语,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第二年,满头银发的他在党旗前庄严宣誓。就这样,两代人在帕米尔高原上竖起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拉齐尼的心中。

在2个儿子和3个女儿中,拉齐尼令巴依卡偏爱:“他团结友善、乐于助人、勤奋进取,集中了塔吉克人最优秀的品质。有一年冬天,雪下得很大,邻居发现羊被狼叼走了,过来找我帮忙寻找,拉齐尼非要跟我一起去,那时候他才13岁。拉齐尼年纪大了点,我带他到红其拉甫边防连,帮助官兵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平日里也常给他讲巡边路上的事。”拉齐尼渐渐有了当兵的想法,2001年12月参军入伍。在部队,他的军事训练成绩突出,一直保持在连队前三名。他当兵的地方离家并不远,却从来没有请假回过家,直到退役。

拉齐尼祖孙三代从事边防巡逻向导工作,无数次与恶劣的天气和自然环境作斗争,带领巡逻队伍脱离险境。71年来,拉齐尼和父辈足迹遍及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岗,和千千万万爱国爱疆、守边护边的群众一起,筑起“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钢铁长城。

英雄

红其拉甫边防连上士、通信技师刘宗鑫在帕米尔高原上已经干了12个年头,啥苦都吃过,从来没有掉过一滴眼泪。但是一提起牺牲的战友拉齐尼,刘宗鑫无框眼镜后瞬间晶莹了。

“他是英雄!”刘宗鑫说。2001年,刚刚下连的他开始巡边,所骑的牦牛过河时因为恐惧停住了脚步,怎么抽打都不动身。队伍已经走出七八百米远,走在最前面的拉齐尼突然跑回来,脱掉鞋袜,蹚水拉着牦牛向前走。“那时候的水啊,冷得直刺骨髓。他每次巡逻都走在最前面,自己先试一试,水深不深,水流急不急。确认安全了,才组织战士一个一个地过去。”

让刘宗鑫最刻骨铭心的一次,是牦牛踩在水中的石缝里,腿拔不出来,用力过猛,腰断了。在边防,牦牛也是战士,缺一不可。拉齐尼给它打针、敷药、喂料,牦牛还是没有站起来。拉齐尼抱着牦牛失声痛哭,这头通人性的牦牛也哭了。拉齐尼说:“实在没有办法了,不能带你回家了……等腰好了一定要自己回来!”拉齐尼把很多草放在牦牛身边,边哭边回头,期待牦牛能好起来,它认得回家的路。可当他们再次路过那里,它已经变成一堆尸骨……

“拉齐尼家曾有10头牦牛先后累死在巡逻路上,9头牦牛摔伤失去劳动能力,但他家不要一分钱报酬。拉齐尼之前还给我讲,‘正在训练家里的4头小公牦牛,等3年后这些牦牛训练好了,家里就有5头牦牛能参加巡边了。’可是,现在……”刘宗鑫讲不下去了。

已经退役两年的裴涛,现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养羊专业户,从2010年当兵,到2019年12月退役,他一直和拉齐尼在一起。“牦牛怎么骑、巡边路上哪里有危险、如何节省体力、遇到暴风雪怎么办……拉齐尼从不嫌烦,一茬接一茬地教。”裴涛说,“拉齐尼救的人,数不清。一次,队伍遭到暴风雪袭击,夜里只好在一块山谷地歇息。看到我们冷得直打哆嗦,他就把15头牦牛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堵厚厚的‘墙壁’,我们靠着牦牛身体,既能挡风雪,又能取暖,顺利度过了一夜。巡逻第二天,队伍在铁干里克乡遭遇山体滑坡,这里都是七八十度的陡坡,几乎无法徒步过去。山上不停地有碎石块滑落,拉齐尼只身前往悬崖峭壁探路。突然,一块石头砸在他额头上,鲜血直流。我们劝他返回,他摆摆手,强忍剧痛,继续探路。两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一条比较安全的石壁路,才让大家通过。”

拉齐尼是退役士兵,但在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心中,他仍是战场上可以为自己挡子弹的战友。拉齐尼家的草场离连队只有一公里,夏天,他们全家就在草场附近生活,那是刘宗鑫、裴涛等最喜欢的乐园:喝他烧的奶茶,吃他亲手做的酸奶,看他操起琴杆硕长的萨塔尔演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着节拍一起轻唱……

拉齐尼·巴依卡(左二)与边防官兵一起巡逻

家园

拉齐尼的妻子阿米娜·阿力甫夏,不像一个41岁的人,她穿着塔吉克族服装,披着雪一样的白纱,原本就瘦,在视频里憔悴得像刚刚大病过一场。

我与她的交流,只有两个字,“你好”。她不会说汉语,也听不懂汉语,就那样茫然地看着手机屏幕,许久不说一个字。

在遥远的帕米尔,英武的拉齐尼和美丽的阿米娜从小青梅竹马,两人同岁,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放羊。23岁那年,他们步入婚姻的殿堂。

2021年1月5日,气温-21℃。阿米娜家的院子里站满了人,院子外面的路上也站满了。提孜那甫村的村民,绝大多数都来到她家里,为拉齐尼送行。

“爸爸,我想您了……”2021年春节,万家团圆的日子,我在拉齐尼13岁的女儿都尔汗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这句话和一组拉齐尼生前护边的照片。

塔吉克族迎春的日子,是肖贡巴哈尔节,在每年3月21日。拉齐尼一家长年和汉族军民生活、交往,也把春节当成自己的节日。每年春节,他都带着孩子去连队,与官兵一起度过。

2021年春节,拉齐尼家中气象焕然一新——凛冽寒风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门口迎风招展;院子墙角堆积多年的杂物已清理干净;饱餐后的牦牛懒洋洋地舒展一下腰身,随即又卧下身子;拉齐尼生前养的狗,欢快地跑出来,迎接客人的到来;房间里,喀什军分区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送来的米、面、油等还没有收起来,堆得满满当当……

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六,拉齐尼家一直客人不断。有村里的邻居,有附近的亲戚,还有部队的官兵……

“大家都放心吧,上级一直对我们很关心、很重视,还将阿米娜纳入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担任边境辅警,年后就上班。你们快回家陪陪家人吧。”巴依卡老人说。

“我知道你们都忙碌了一天又赶来的,我知道你们都放心不下我们一家人。我和弟弟都会努力学习,我妈妈也会勇敢地生活下去,我们也会照顾好爷爷和奶奶。”拉齐尼的女儿都尔汗说。

…………

拉齐尼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并提名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2021年3月,中宣部追授拉齐尼“时代楷模”称号。

英雄的故事在流传,英雄的精神在传承。如今在拉齐尼的家乡,公路旁竖起了“时代楷模”拉齐尼的巨幅宣传画,村小学已改名为“拉齐尼小学”。

拉齐尼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每天都在村里的展览馆忙碌着,他为前来祭扫的人们讲解一家三代接力护边的故事。他坚强地说:“失去儿子我十分难过,但他是为了救人牺牲的,这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会把他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为《中国退役军人》杂志首席记者)

编辑/张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