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给我起名“军”,或许注定我要与军为伴。但与新闻结缘,纯属偶然。
1990年初春,一个寒风瑟瑟的深夜,驻地一农户家的草垛突然着火。睡梦中的我们被一阵紧急集合哨唤醒,一场灭火战斗在清冷的寒夜里打响了……
第二天,新兵连指导员张奎林找到我说:“你把昨晚连队救火的事写一写,给团‘军营之声’广播投个稿吧。”
虽然受领了任务,但我搞不清楚指导员为啥会找我写稿。仔细回想,我是高中毕业生,在填写新兵连调查问卷“特长”一栏时,我觉得着实没啥可写,就顺手写了“写作”二字。
没承想,那篇题为《火中见真情》的稿子经指导员润色后,当天就在“军营之声”播了出来。在集合进饭堂那一刻,忽然听到广播里播出了自己的名字和稿子,特别是看到战友们投来的羡慕目光,心里那个美啊……
此后,在指导员的安排、指导下,我写的几篇反映连队训练生活的小稿,都被团“军营之声”播出。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新兵下连不久,在我还没弄明白“报道员”究竟是干什么的时候,一纸命令就让我打起背包走进了团报道组。从此,“爬格子”“搞报道”成了我28年军旅生涯的主要任务。
当时,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新闻“菜鸟”,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会就学,不懂就问,让干啥就干啥,干啥就要干好啥!”报到第一天,我暗下决心。
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我第一次独立采写的稿件见报后的那种兴奋和喜悦。那时,看报、写稿、投稿,是我的全部世界,同年兵笑称我为“小记者”。
我们团远离当时的军区党委机关报报社,当年交通和通信都不发达,到报社送一趟稿,很不容易。这也更“逼”着我用“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打动编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抓问题”。
“抓问题”让我尝到了甜头,也让我捅了个“娄子”。
20世纪90年代初,各类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伴随而来是,许多地方因招不到商造成土地抛荒。为遏制这个势头,杜绝浪费土地资源,1993年初,中央专门下发了“禁止开发区占地抛荒”的文件。
我们团驻地附近也有这么一块开而未发的“开发区”。牌子竖了一年多,也没见有人来开发,好好的耕地上,荒草长得和牌子差不多高。偶然之间看到这情景,我敏锐地觉得,这是一条好新闻。
遇到好线索,人自然就兴奋,加上那时上稿欲望强烈,我恨不得马上就行动。但为了有效呈现真实情景,需要拍照“为证”,可身为战士报道员,我没有照相机、胶卷。眼见着一条“大鱼”在那游来游去,却没有装备去“捕捞”,那种心情就像猫抓似的。每次路过那里,我都要停下来看上几分钟,心里干着急!
机会终于来了。那年7月,师里在我们团组织军事训练大比武,安排我去现场拍照。7月16日,我拍完开幕式和比武项目后,看到相机里还有3张底片可以使用,心中一阵窃喜,就盘算着可以借午休时间,去拍开发区占地抛荒的照片。熬到中午,我匆匆吃完午饭,和维修营房的民工借了一辆自行车就出发了。
正面、侧面、全景,我用剩下的3张底片记录下让我兴奋了好久的线索。
下午,带着兴奋劲,我又骑车赶到城里,在一家彩扩部把照片冲印了出来。当天晚上,写好图片说明,装进信封,郑重寄往《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耳闻目睹》专栏。
7月23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以《荒地展》为题,把这3张照片全部刊发出来——位置突出、标题醒目、版面很大!
稿子见报后,当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责令相关部门限时整改。然而,驻地个别领导认为,这是给他们“抹了黑”、捅了“大娄子”。消息传到团首长那里,团首长提出让我继续关注此事,看有没有积极整改的情况。
两个月后,我看到那块抛荒的土地上绿油油的麦苗连成了一片,便又去拍了照片,写了一篇稿子《昔日荒地展今朝麦连片》发给了《人民日报》,作为曝光后的反馈。《人民日报》很快又登了出来,只不过这次是一条带标题的简讯。
转眼又是两年,已经提干的我有天去城里办事。回来的路上发现以前那块开发区的牌子,变成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地里的玉米叶子迎风招展、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我立即感到这又是条好新闻。如果将全国各地占地抛荒的开发区都变成基本农田保护区,那国家就能守住耕地,驻地这一做法对全国而言,无疑有着推广和借鉴意义。
我兴奋地回到办公室,拿着相机又返回来拍了3张照片,并找到上次的底片,一并冲洗出来。当天晚上,我以《商业开发区变成基本农田保护区——好》为题,给照片配上了说明词。
无巧不成书。当我写完稿选好照片封好信封时,突然发现时间居然又是“7月16日”。
7月23日,又是同一天,《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耳闻目睹》专栏刊发了这组照片,三张照片中引用了1993年的一张,位置和两年前一样!
现在想来,当初我这个部队“小记者”报道地方的事,或有“多管闲事”之嫌。事情后来的发展出乎我的意料,地方政府能够及时回应公众质疑、正确对待社情民意,他们知错即改的态度赢得了百姓的口碑,在良性互动中提升了政府公信力。
时光不语,岁月含香。尽管我现在已经退役,也不再从事新闻工作了,但我依然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笃信之,践行之。
(作者为退役军人)
编辑/朱德华(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