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甘岭”

2021-12-29 00:00:00北方
军嫂 2021年4期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浩瀚如海的文化所汇聚的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赋予了我们深厚的历史底蕴,涵养了我们勤劳勇敢的纯良秉性、厚德载物的道德情操。几千年来,这些优秀的文化结晶,一直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

“互联网”这个词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是在20世纪80年代。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相对于传统稳固的“纸媒江山”,彼时的互联网影响力很小。直到有一天,这股强大的洪流突兀而至,似乎一夜之间,就能够让舆论爆发;一夜之间,就能够让谎言发酵成真理……纸媒几乎无力招架。

接踵而来的,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竟然都成为被网络攻击的对象。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黄继光……这些曾经根植于我们心中的精神丰碑,突然间摇摇欲坠。

网络科技是一场“蓝色”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多做少说、只做不说、先做后说”的传统理念。你不说,谣言说;你不说,误解说。当谣言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再多的正面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些年来,我们总会发现,只要社会上出一点事故,都会被“精准”地对准缺点无限放大,造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没有网络对抗手段,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事件失控,甚至无计可施。

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

网络已经成为捍卫国家利益、引领社会风气的时代阵地。有人曾把网络比作捍卫国家利益的“上甘岭”,并指出互联网是精神的国土,需要所有人一起正本清源。

传统国学经典是我们精神文化的根,在今天如何延续?我们常常说传承红色基因,又如何传承?中华文明五千年纵深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来的苦难辉煌及“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的先进理念,那些为了信仰视死如归、为了救国赴汤蹈火的民族英雄,那些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朝鲜战场的殊死较量、“两弹一星”的艰苦创业,等等,不能停留在书本上、遗址中,而被今天的网络世界所遗忘。

文化的力量在于传播,传播得越广,凝聚的力量越大。中国革命的成功,也深深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迫切需要一种理念,让我们文化的根深深扎进互联网。打造“传统+互联网”体系,让传统文化的“红色血脉”与网络科技的“蓝色”革命深度融合发展,迫在眉睫。

“红蓝融合”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从纸媒到互联网,再到5G时代,舆论的发酵过程越来越短,反应速度越来越快。不谋创新,我们将无路可走。

大势如此,如何突围显得尤为重要。过去,我们用“小米+步枪”打败了“大炮、轰炸机”。今天的网络“战役”,“小米+步枪”依然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截至2020年6月,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9.4亿,这个数据还在持续攀升。人人手里有“米”,我们需要更多的“枪”。

网络时代的“枪”,莫过于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可以在第一时间把“子弹”打出去,让真相第一时间落地,让正能量精神第一时间传播,就能引导舆论、打击谣言。

精神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恰恰反映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上。一个人有精神,再羸弱也坚韧不拔;一个人没精神,再强壮也像个蔫瓜。事业也是如此。在中国,有一项事业与当年朝鲜战场的上甘岭战役千丝万缕,把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直线托举到世界前列,就像是祖国的卫士,高站在深空寒宇,守卫着祖国的和平与安宁,这就是中国航天。

20世纪50年代,为捍卫新中国的和平与安全,党中央决策发展以“两弹一星”为主的国防尖端事业。随即,在朝鲜战场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们踏上回国的列车。他们征尘未洗、兵分三路,一路来到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一路来到新疆罗布泊无人区,一路深入青海高原……他们会同无数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刻苦登攀,在短短几年到十几年的时间,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60多年来,中国航天由当初几年发射一颗卫星,到如今一年发射几十甚至上百颗卫星。一代代航天人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行动,将中国由航天大国加速走向航天强国。

一项繁荣的事业背后,一定有灿烂的文化支撑。否则,事业就会变得暗淡。反过来说,再灿烂的精神文化,如果传不出去,同样也会慢慢失去光泽。

2018年4月24日,我国第三个“航天日”来临之际,“我们的太空”新媒体诞生,航天文化宣传有了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要想把航天文化辐射到全网,形成强大的传播力量,单靠一两个平台是不够的。

年轻人在哪里,就把阵地延伸到哪里。“我们的太空”上线以来,从微信、微博延伸到抖音、快手,再拓展到科普账号知乎、青年“部落”B站,继而进驻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权威媒体平台。这一场“红蓝融合”行动,从“一微”拓展到“20微”媒体矩阵,几乎辐射了国内所有最知名的媒体平台,从而拥有了各式各样的“网络新武器”。

上线三年来,共发布图文稿件、歌曲、视频等26000多部,曝光量89亿,“吸粉”1690多万。

舆论需要“正规军”。习近平主席指出,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如何打造本领高强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在今天的全媒体宣传时代,光靠几个专业编辑、几位专业作家,想打网络宣传胜仗,是不可能的。

力量在人民之中,在群众之中。以网聚能,以网赋能,以网释能,以网强能。平台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人人都是一颗种子,只要撒进泥土,都会万木为林、绿树成荫。“我们的太空”在一群兢兢业业、普普通通的航天基层工作者和航天战线宣传人员的努力下,把“知乎账号”办成了“中华科普第一号”,把微博经营成了官方定位的“2020年度最具影响力”微博,被人民网评为“2020年度优秀政务号主”,在全国“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中被评为“正能量榜样”……

文化强,则国强。唯有文化,才能凝聚起民心,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形成真正的团结。

事实证明,我们的“红色血脉”,也是真正具有网络文化传播魅力的“精神原子弹”。“红蓝融合”行动,是广大网民期待、认同、赞誉的。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行动,去破冰“传统+互联网”革命,挖掘社会正能量的光芒。这同样是一场战役,需要“上甘岭”式的精神、勇气和行动,需要不遗余力的坚持、坚忍和坚强。

在这个时代,你不想被大浪淘沙,就必须有“中流砥柱”的信心和决心——以迎接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作者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

编辑/张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