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嘉阳吉林白山人,汉族,1983年4月出生,2006年6月参加工作,2012年6月入党,现任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主任。2009年10月结婚。
丈夫王东林,安徽滁州人,驻长白山某部助理员,荣立三等功1次。
生活中难免有各种忧喜事。2014年3月,马嘉阳因为急性胆囊炎去医院检查,同时发现怀孕了。医生告诉她,如果做胆囊手术,孩子就不能要。
那时,马嘉阳与王东林结婚已5年,开始时两地分居近3年。马嘉阳的父亲也曾当过兵,父母两地分居多年,她深知母亲是多么不易,但她还是选择了嫁给军人。2012年,王东林调到马阳嘉工作所在地,那里地处长白山北坡,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两人虽说得以团聚,空间距离变短了,但相聚时间依然有限,王东林时常有各种公事、任务。
好不容易怀上孩子,马嘉阳哪肯轻易放弃?
因为孕期不能用药物缓解疼痛,马嘉阳经常半夜被疼醒。她便曲着身子,用枕头顶着疼痛的位置。当地乡镇医院医疗条件有限,马嘉阳经常去长春的医院进行孕检。二道白河到长春,坐火车要15个小时。王东林时常需要值班,又赶上修建新营房等各种事务,实在是没办法陪马嘉阳,只能让她自己开车去。每半个月需去一次,单程要6小时,马嘉阳母亲不放心,后来便陪着马嘉阳一起去。怀孕8个月时,母女俩便改乘火车前往长春。
长途跋涉、往返需要两天时间不说,孕检的结果更是常常让她心情沉重:宫颈短(容易流产),羊水多了、少了……“每次孕检回来心情都要低落几天,努力调整心态投入工作,忙碌能让我忘记烦恼。”马嘉阳说。
怀孕4个月孕检时,医生突然说:“你怎么就交了一份的钱?”原来怀的是双胞胎。可马嘉阳还没来得及欣喜,医生又告诉她,其中一个胎儿发现没有胎心胎芽。若是单胎,这种情况就得流产了,双胞胎只能选择继续观察。
在惴惴不安中观察4个月后,再次孕检时,医生告知之前发育不良的那个胎儿已经长出了胎心胎芽——马嘉阳听了喜极而泣。
扛过了状况频出的孕期,2014年10月,马嘉阳生下了一对龙凤胎。
如今,照顾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常需要全家齐上阵,更何况是两个婴儿。马嘉阳的父亲在长白山上班,公婆远在千里之外的安徽,当时只有母亲和王东林在医院陪产。
不巧的是,王东林在孩子出生前半个月阑尾炎发作,住院做了手术。丈夫前脚出院,马嘉阳后脚住进医院。“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却只能捂着刚做完手术的肚子在一旁哼哼。”说起这些事,马嘉阳的话里还带着几分戏谑。
就这样,襁褓里的龙凤胎和他们患有高血压的姥姥、刚做完手术的爸爸、剖宫产的妈妈,在医院里人仰马翻般地“熬”过了7天。7天后,马嘉阳带着孩子出院,王东林归队。
“我心里没有坐月子的概念。”马嘉阳说,母亲一个人没办法同时照顾两个婴儿和一个产妇,加上儿子出生后黄疸一直不退,需要定期去医院复查。她不忍心让腿脚不好的母亲奔波,自己带着孩子往返于医院和家。王东林依旧是工作繁忙,顾不上家。
一儿一女,给马嘉阳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不少难处。特别是淘气的儿子,每年都要制造一点状况:不是摔破头,就是卡了耳朵,这缝几针、那缝几针……三天两头就往医院跑。
儿子5岁时,马嘉阳发现他总爱揉鼻子、眼睛,去医院查出是重度尘螨过敏。过敏儿童照料起来需要格外精心,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每天给孩子洗鼻子、喂脱敏药,让他坚持运动、锻炼身体。
在马嘉阳悉心照料下,儿子身体状况大为好转。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次,马嘉阳听说驻地林场小学有个10岁女孩家里生活困难(父母离异,女孩寄宿在姑姑家里),她便主动联系到孩子的老师,送去学习用品和生活费,并从三年级起一直资助到孩子小学毕业。
在家是贤内助,在单位是好榜样。马嘉阳被长白山管委会评为“二次创业”先进个人、“优秀女职工”,被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国土资源局评为先进个人等。
这些年,王东林一心扑在工作上,尽管单位离家不到2公里,但因经常值班,很少回家。马嘉阳默默坚守,任劳任怨。日子虽说没有大波澜,却总有小波折。马嘉阳坚信:生活一定不会亏待一个认真的人。
(作者曾为军嫂)
编辑/牛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