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红娘为兵忙

2021-12-29 00:00:00朱德华
军嫂 2021年4期

2021年3月29日,赵雪燕在吉林省“最美军嫂”发布仪式现场。摄影/朱德华

赵雪艳陕西礼泉人,汉族,1986年4月出生,2010年2月参加工作,2015年7月入党,现为吉林省梅河口市商务局科员。2013年1月结婚。

丈夫何伟,陕西礼泉人,陆军某部分队长,荣立三等功3次,2019年获陆军后勤比武第一名,并被北部战区陆军评为“强军精武标兵”。

“嫂子好!……没问题,我去幼儿园把彤彤接过来,刚好明后两天我休息帮着带,你放心出差去吧……”

2021年3月26日下午,被大家称为“热心人”“红娘”的赵雪艳刚下班就接到了同院子一名军嫂的求助。挂了电话,赵雪艳乐呵呵地去幼儿园接自己的女儿和借住的彤彤。

留心“玩笑话”

赵雪艳和丈夫何伟都是陕西礼泉人,两人是初中同学。2007年1月他们确定恋爱关系时,一个是地方大学生,一个是部队国防生。

2013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吉林省梅河口市冰天雪地,赵雪艳来陪丈夫何伟过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丈夫的战友们来家属院给嫂子拜年,闲聊中,好几个30多岁还没有谈对象的战友开玩笑说:“嫂子,你也帮我们这些‘困难户’物色一下对象啊!”赵雪艳想也没有想就答应下来。

战友们走后,丈夫告诉她,这几个小伙子都是单位相当优秀的官兵,由于部队平时任务多,与地方打交道的渠道和时间有限,有的还不太会主动接近女孩子、交流感情。赵雪艳这才明白,一些大龄官兵没有找对象,不是他们要求太高,而是他们把谈恋爱的时间都献给了部队。

赵雪艳从小就敬仰军人,自己成为军嫂后,更加深了对军人的理解,更懂得军营男子汉心头的渴望。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他们找到那份迟来的爱。她仔细记录下每一个有婚恋需求官兵的基本信息,然后发动亲朋好友,四处连线,只要打听到哪里有条件较好的未婚姑娘,就主动联系,甚至上门拜访。她始终相信:这么优秀的官兵,一定能找到好对象。

热心“搭鹊桥”

2014年元旦,部队举行晚会。赵雪艳灵机一动,决定趁此时机,邀请几位对军人有好感的地方姑娘一起来联欢,并得到了部队政治机关的批准。

联欢会上,军地联演的节目备受官兵好评。有一位军官主动向赵雪艳要了一位地方“演员”的联系方式,后来,这名姑娘成了一名军嫂。这件事,给了赵雪艳很大的启发:官兵找对象难,也因为缺少一个能为他们创造缘分的平台。

“适时组织军地联谊会,为军地双方青年提供一个相互认识、交流的平台。”在获得部队政治机关肯定和支持后,赵雪艳当机立断干起来,并给联谊会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军地鹊桥会,让其成为“军人的港湾、军嫂的‘摇篮’”。

千里姻缘一线牵,爱在军营同心结。“军地鹊桥会”成立之后,深受部队官兵欢迎。赵雪艳开始每天浏览中国军网,从中搜索当代军人婚恋问题的资料,并根据丈夫提供的一些建议,了解官兵的择偶观、婚恋观以及他们的情感需求,为“牵线”做准备。

何伟工作之余,和妻子一道把家里布置得温馨浪漫——以作为临时联谊场所。

2014年5月1日,赵雪艳的家里迎来了指导员小张和一家培训机构的会计小郑的首次见面。历经一年多的恋爱,2016年6月二人领证结婚,如今他们已经有了孩子。

赵雪艳家里有一张结婚照,照片背后的故事让她颇有成就感。

小陈是一名上尉军官,性格内向,处了几次对象都被“亮红灯”。

“不是找不到,而是没遇上。”赵雪艳安慰小陈,并特意将收集到的单身女青年信息写在“爱心卡片”上给他看,“瞧一瞧,有没有中意的?”

当16张卡片摆在小陈桌上时,这个不轻易表露感情的汉子,被赵雪艳的热心感动得湿了眼眶。

经过赵雪艳牵线,2020年“八一”,小陈与驻地一位姑娘喜结连理。

看到一个个青年官兵从刚开始的羞于开口,到逐渐主动展示自我、勇敢追爱,赵雪艳的幸福感也随之油然而生。

“军地鹊桥会”越办越红火。赵雪艳的同事都喜欢她这个热心肠,乐于向她提供有意找军人的未婚姑娘信息,她还联系在辽宁沈阳工作的闺蜜介绍女青年到自己家相亲。最多的时候,她一周在家里安排了3场“军地鹊桥会”。

在赵雪艳的热心帮助下,如今已有6对新人走进了婚姻殿堂。当初那几名来家拜年的单身汉,如今已全部成家。

醉心“孩子王”

“光当‘红娘’还不够,还要助力管好下一代。”

2013年初住进部队家属院后,赵雪艳就主动联系邻里,和嫂子们交流,分享各自的快乐故事。每当有年轻军嫂和爱人闹别扭,也都喜欢找她倾诉。

2014年4月,一家邻居遇到了困难:丈夫备战比武,妻子患病住院,双方父母远在他乡且年事已高,家中5岁的孩子没人帮带。得知情况后,赵雪艳主动把孩子接到家中精心照料。这件事情给了赵雪艳很大的触动。军嫂们平时事情多、交流少,有了困难只靠自己解决,肯定不是办法。回想自己的经历,她觉得大家要互帮互助,才能在解决困难中学会适应、变得坚强。

2013年3月,为了支持丈夫工作,赵雪艳果断辞去广东东莞的报关员工作,随军住进部队家属院,从“城市白领”变成“乡下主妇”。家属院坐落在大山深处,丈夫整天带兵顾不上家,她就和其她军嫂结伴外出,先步行8公里、再乘车20公里去购买生活用品。曲曲折折的山路让她吃了不少苦头,一次外出买菜回来时,她崴了脚,幸亏同行军嫂们轮流背着她走了约3公里才平安回到家。

“军嫂只有结伴同行,抱团取暖,才会少流汗、少流泪”,赵雪艳对此深有感触。2014年5月,在赵雪艳的张罗下,大家自发成立军嫂互助组,又建立了微信群,谁家有困难在群里说一声,就会有热心人帮忙解决。2017年5月女儿出生,之后不久赵雪艳一度腰脱,当时多亏嫂子们来照应。次年,她的婆婆突发脑梗去世,赵雪艳赶往机场时遇到大雪纷飞,也是靠丈夫的战友帮忙送站,她才赶上了改签到晚间的飞机……

“记得父亲以前常常批评我太脆弱,不够坚强,可是做了军嫂之后,我却成为亲朋眼中坚强的榜样。”如今8年的随军经历,早已将赵雪艳锻炼成“独立女性”。

赵雪艳性格开朗,喜欢和孩子们玩耍,还自诩为“孩子王”。女儿出生前,她的家就是“孩子窝”,家里时常备着零食、水果、果汁粉等。她给孩子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教他们识字、画画……家属院的妈妈们找不到孩子的时候,就直接上她家里来“领”,一找一个准。后来有的妈妈出门办事,干脆直接把孩子“放”在她家里,晚上回来接时,孩子还不乐意回去呢。

2020年12月1日,赵雪艳以随军家属身份被安置到梅河口市商务局工作,结束了“全职妈妈”的生活。虽说更忙了,但她依旧惦记着部队那些单身汉的婚事,依旧是部队家属院里军嫂们的“知心姐姐”。赵雪艳说,每当有官兵给她发喜糖,或者看到军娃乐滋滋地在她家玩耍的时候,是她最幸福的时光。

编辑/山风

2021年4月,赵雪艳一家在军营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