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录生活写年华

2021-12-29 00:00:00顾瑶
军嫂 2021年4期

2019年7月,范熙琳与儿子

范熙琳吉林松原人,汉族,1985年4月出生,2007年12月参加工作,2009年5月入党,现任松原市宁江区报编辑部主任。获松原市“最美军嫂”等荣誉,作品获“松原新闻奖”优秀作品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2009年9月结婚。

丈夫张文博,吉林松原人,武警吉林总队某支队股长,荣立三等功3次。

2009年9月,24岁的范熙琳嫁给了武警某部军官张文博。婚后3个月,张文博被调到了基层中队任中队长,节假日甚至春节也很难回家。就算范熙琳周末赶到中队,丈夫都忙得顾不上和她说几句话。

一个周末,已经将近两个月没有看见丈夫的范熙琳来到中队,当天张文博一直忙到深夜12点多才回到宿舍。他刚躺到床上,突然窗外一声惊雷,他马上跳下床,“你先睡吧,我得去岗哨上看看。”

每次看到丈夫忙碌、疲惫的身影,范熙琳很心疼。

2016年9月、2019年5月,他们的儿子、女儿先后出生。双方父母身体都不是很好,只有母亲能给范熙琳搭把手,帮她照顾孩子。范熙琳除了工作外,还要独自一人照顾两个孩子,“最难熬的就是小女儿出生后坐月子的时候,生完孩子的第二天我就蹲着给她洗澡。每天一手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一手给不到三岁的儿子做饭。”

从产假结束到现在,范熙琳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做早饭,帮孩子穿衣服、洗漱、吃饭……手忙脚乱中完成早上的各种准备工作,然后怀里抱着一个、手里领着一个,把儿子送到幼儿园,将女儿送到母亲家里,再去上班。晚上回家后,需要陪儿子读书,陪两个孩子玩耍,再给他们洗澡、哄他们睡觉,之后还要洗衣服、收拾屋子,再继续加班至深夜。

范熙琳早已适应了这样的节奏,记忆中最难的是2018年夏天,她的母亲因脑血栓住院,父亲也因鼻内肿块手术住院。她既要在医院照顾两个老人,又得看护孩子,还要兼顾工作,真感觉分身乏术。“最无力的是父亲被推出手术室时,只有我一个人,CtplrSaAJmkVloqDdmDM9Q==却还有很多事情要去面对,那一刻人都快崩溃了。”但她想到丈夫的心急与担忧,想到当初选择成为军嫂时就已经做好要承担一切的准备,她又整理心情,咬牙坚持下来。

刚参加工作时,范熙琳经常扛着沉重的摄像设备深入一线采访报道,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每当工作、家务繁忙时腰就疼得厉害。丈夫只要休息回家,总会体贴地帮她按摩。此时,范熙琳平时积攒的辛苦都会“烟消云散”。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范熙琳正月初三就开始上班,周末顾不上休息,几乎无休的状态持续了将近一年,有时晚上8点多还要到火车站、机场等一线拍摄。

3月的一天晚上,刚从火车站疫情一线结束采访回家,范熙琳听见儿子哭喊着想找爸爸——张文博从春节开始就封闭在军营里,孩子已经两个月没有看见爸爸了。

“不要哭了,我们在视频里看看爸爸好不好?”

看见爸爸的一瞬间,孩子不哭了。丈夫看着视频里疲惫的范熙琳,心疼地说:“我回不去家,你得多注意身体!”

“我没事,现在疫情这么严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点什么的。你在部队放心吧,家里一切都好,我也很好!”

疫情期间,范熙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主动担任自家楼栋的楼栋长,协助社区完成入户宣传、登记信息、扫码等工作。为了提高统计效率,她在吃晚饭的时间挨家挨户询问,40户居民统计下来,已经筋疲力尽。但她对此没有怨言,“每一件事都要争取做得更好。”

对他人报以爱心与热心,一直以来都是范熙琳眼中的“小事”。一次,她到当地一家医院采访,遇到一名来看眼睛的小女孩。当时,女孩被诊断为弱视和斜视,医生建议马上配戴矫正眼镜。但是女孩的爷爷迟疑了半天,却对医生说下次来再说吧。范熙琳上前了解到,女孩父母离异,跟着70多岁的爷爷生活,家境十分贫困。看着女孩的旧眼镜已经没了鼻托,范熙琳一阵心疼,随即掏钱给小女孩配了眼镜。看着女孩戴着眼镜高兴地离开,范熙琳感到很欣慰,她说,自己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有能力就帮一把。

2021年3月29日,范熙琳一家在吉林省“最美军嫂”发布仪式现场。摄影/朱德华

2021年4月初,范熙琳在街道采访时,突然听到有人喊“嫂子”。一个“面生”的小伙子热情地对她说:“嫂子,还记得我吗?以前您老来部队和我们一起过年包饺子,我记得您,一眼就认出来了……”原来,他原是爱人单位的一名战士,近十年没见,没想到还能认出当年的嫂子。范熙琳觉得自己当初也没做啥,却温暖着战士的心。

现在,范熙琳每天依然很忙碌,却在家庭和事业的身份切换中越来越自如。有时丈夫深夜回到家中,两人顾不上交流太多,继续各自加班工作。但她享受这样的时刻,享受夫妻俩为“小家”“大家”共同努力的状态。

(作者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报编辑部。范紫姗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牛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