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岁月爱相随

2021-12-29 00:00:00郑丹丹
军嫂 2021年4期

2017年10月,郑丹丹与丈夫丁奇

郑丹丹吉林榆树人,汉族,1982年3月出生,2007年8月参加工作,2010年入党,现任通化市优抚医院副院长。2007年11月结婚。

丈夫丁奇,吉林桦甸人,65367部队副部队长,荣立三等功4次。

我是65367部队副部队长丁奇的妻子。至今,我们已经携手走过了14个春秋,我随他辗转三地。有时我自嘲是个“流浪人”,但心还是和他系在一起。

2016年6月,当丈夫调职的消息传到家里的时候,我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他犹豫着征询我的意见:“调职是好事,但调职后的单位离家挺远,你看……”

我慎重考虑后,决定随军。当年底,我们“兵分两路”,我和母亲带着孩子坐火车,丈夫和父亲开车——从黑龙江齐齐哈尔前往吉林通化。一路上,我望着车窗外的平原逐渐变成丘陵,又渐次出现挺拔的群山……景象越发荒凉。不到两周岁的孩子开始不停哭闹,我不断安慰她:“咱们要去的地方空气好、天气好,还可以天天和爸爸一起玩。”孩子才渐渐安静下来。

随军前,我与丈夫虽分居两地,但日子也算平淡、幸福。家人、朋友时常过来帮忙,我们还刚刚分到了新房子。当时,我在街道办事处负责计划生育工作。我热爱自己的事业,更喜欢单位融洽的工作氛围。想到要在陌生的环境中重新开始,说句实在话,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但为了让孩子有个相对完整的童年,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氛围和父爱,我最终选择放弃安定的生活,毅然跟着爱人,搬家到他的驻地。

到通化后,没有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不认识。刚刚到新单位任职的丈夫忙得不可开交,回家的时间少得可怜,每天打电话说得最多的就是:“我晚上还有一个会,你和女儿早点睡。”我还没来得及搭腔,电话里已是“嘟嘟”忙音。

那段时间,我像得了“手机综合征”似的,不时点亮手机屏幕看看有没有错过他的信息,可总是失望。在别人看来,再怎么忙,也不会连打一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吧?可我能真正理解他、理解他们——军人在“计秒”工作着。我不会去埋怨,只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他。

成为军嫂的这些年,为了不给他增加负担,家里大大小小的“难关”,我总是自己咬牙挺过来。每次孕检都是我自己一人去,记得怀孕4个多月时,一次孕检抽了11管血,我挺着肚子、拎着个包、拿着11管血,一层一层、一个一个科室去送血。预产期前一周,我担心随时动产,便把需要的东西都放在了车上。将要生时,爱人提前一天赶了回来。他当时还不会开车,于是我挺着大肚子慢慢开,我的身体和方向盘之间基本上没有距离了。但有他在身边陪伴,我底气很足,也深感幸福。

2019年4月,4岁的女儿生病半月有余,他在外地驻训,着急上火却又无能为力。一天凌晨两点,女儿突然高烧40℃,半睡半醒开始说胡话。慌忙中我穿着睡衣,背起孩子就往医院跑,室外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我居然一点都感觉不到冷。那时,我刚刚生完小儿子3个月,还好婆婆来帮我带孩子。瞬间,我心里对丈夫或多或少还是有些抱怨的,觉得这种日子看不见曙光,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凌晨3点,女儿输液退烧后,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当我拿起手机,看着屏幕上显示着十余个未接来电和数十条未读短信,心里一紧,赶紧给他回电话。婆婆告诉了他孩子生病的事,电话那头的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遍遍地询问孩子的状况,反复说着“我对不住你和孩子,我亏欠家里太多了!”听着他自责、愧疚的话,我也难过得哭了。那一刻,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更加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为丈夫、为军人守好“后方”。

婆婆身体不好,我经常抽空到农村老家看望她,天冷了买保暖内衣,天热了买凉席……2017年春节,丈夫不能回家。除夕夜,我将自己“偷偷”给公婆买的新衣服拿到他们面前时,二老愣住了,说:“这个家多亏有你!”从他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欣慰和满足。

2019年8月,此前一直在优抚医院工作的我被借调到通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工作。由于需要接触新的业务,我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每天还要忙着接送孩子、干家务活儿,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白天,我在单位请教同事;晚上,我在家让电脑当老师……他偶尔轮休回家,看到我这副“拼劲儿”有些于心不忍,也和我讨论过,要不要当“全职妈妈”。但对于我来讲,有一份工作可以使我的心更加安定,可以帮丈夫分担压力、增添信心。我觉得有这样的精神状态,我们这个小家才能更好地与部队这个“大家”紧密相连。

2020年5月,我和同事相约,带着5岁大的女儿到辽宁沈阳玩,同事问:“你老公怎么没来?”后来,新同事们也习惯了我近似“单身妈妈”的身份,聚会都是我自己带孩子去。我已经习惯了一切靠自己,但我知道,他在部队一直关心、惦记着我们。

如今,女儿上学前班了,儿子也快上幼儿园了,一切慢慢地步入正轨。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忙,但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回家多陪陪孩子,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也始终如一。

2021年2月,我被提拔为副院长,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每当我加班到深夜时,他的电话总是如约而至,让我充满力量。结婚14年,在风风雨雨和柴米油盐中,我们更加确定,彼此就是那个在“对的时间”遇见的“对的人”。

(范紫姗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牛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