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 哲 希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81)
在汉字文化圈里,诗赋外交曾长期扮演着重要角色。直到今天,中国在与韩国等国家的外交中仍然沿用了诗赋外交的传统,呈现出道义理想主义的政治逻辑、展现和平友好的邻里之情和秉持和谐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特别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在全球爆发,通过“韩国捐给中国的诗”与“中国捐给韩国的诗”来表达对彼此的精神鼓励,更是让两国的友好往来被世人所理解,东亚区域意识浮出水面。概览中韩抗疫期间所引之诗文,既有中国《诗经》《孟子》等先秦经典,孟浩然、王昌龄、张九龄等唐诗大家,也有崔致远、许筠、金正喜等韩国古代诗坛之楷模。由此可见,诗赋外交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产生出新的时代内涵,在中韩外交中始终发挥着独特作用,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与东亚对话的新模式。这进一步深化了东亚各国国民之间的友谊,也树立了国家之间交往的典范。
纵观中韩学界对两国诗赋外交的研究,焦点和视野主要集中在韩国汉诗与中国诗学的关联与本体研究两大方面,此外也涉及汉诗与当时政治、教育、宗教、文化等关系的讨论。研究者通过剖析两国文人创作的汉诗来了解当时的外交情况,进而解读外交关系的变化及成因,并且已经意识到古代诗歌交流的盛况、友人间的真挚情谊对于今天乃至未来东亚的友好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则在当下看来,其研究视角可以继续补充丰富,诗赋外交又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对此加以分析是时代的要求和研究者的责任。因而,在梳理历史过往与当代沿袭的基础上,了解诗赋外交的社会影响,分析其当代价值便十分必要。
诗赋外交并非中韩外交之首创,但其开展得却最为广泛和典型。在中国,诗赋外交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燕享之礼”[1],即在外交场合以汉诗的形式进行唱酬笔谈,以妥善解决外交矛盾。随着中国与韩国、日本、越南的密切往来,这一形式在东亚各国之间广泛展开,逐渐成为受汉文化圈影响的东方诸国习惯化、惯例化的国际礼仪和富有东方特色的外交模式,尤其在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消除误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中韩汉诗交流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众所周知,中国与朝鲜半岛存在长期密切的文学往来,既有两国使臣的交流、典籍的流通互播,也有留学生的求学活动、僧侣的渡海交游,等等。而两国间的文学交流首先便是从外交领域开始的,即通过书信来实现双方的政治目的。最初,书信的文体主要是用汉字书写的表、昭、书等。
儒家思想传入朝鲜半岛后,新罗时期的文人开始注重文学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其创作逐渐带有“以文显国”和“文章助国”的功利特点。但正式的外交书信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疏漏,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国家之间的政治纷争,尤为甚者朝鲜半岛使用的是第二语言汉语创作。如朝鲜朝初期,因为表笺言辞失敬等问题曾引起了明太祖的不满。朝鲜朝贡进贺时,照例要上表,但由于撰写者对汉文言文及典故、体格毕竟有些不熟而导致表达失礼,朱元璋遂勒令将撰写者押往南京,并扣留使臣。最终在权近的出使下,凭借过人的文学素养,采用诗赋外交的策略,将应制诗与外交相结合,才令两国关系重新恢复和发展。所以在当时政治外交的高压之下,对朝鲜朝外交使臣的创作能力提出了极大的要求。而明廷也借回复书信恩威并施,表露自身文化的繁荣和自信,这使得两国外交书信的书写水平不断提升,往往刻意精工,追求内容上的简洁明晰与情理并举,形式上的工整和华丽。其中一些作品不仅是两国长期友好往来的重要例证,也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而流传千古。
随着新罗时期朝鲜半岛文坛五言汉诗创作的兴起,两国间的外交文体形式也发生了新变化。由于在东亚的传统文学观念中,诗是最能代表文学的正统样式,常以诗来表达意志,所以彼此间的友好往来除了书信之外,便主要体现在诗歌交流当中。诗歌成了两国外交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方式,并逐渐演变为一种历史传统。诗歌的相互传递,不仅对推动朝鲜汉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作用,更成为了朝鲜半岛从国家层面表达政治立场、诉求以及感谢之情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三国史记》中记录了新罗真德王织锦献唐高宗,表明希望与唐发展和平友好关系的愿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被迫入蜀,景德王闻之,遂派使臣不远万里至成都朝贡,对此玄宗深受感动而作御制五言十韵诗。由此可见,诗歌作用于外交领域,既能增进信任,又能化解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从而满足了当时政治和外交的各种需求。
高丽朝时,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紧密,外交使臣之间的往来也十分频繁。他们不仅常受到对方国君的盛情款待,在公务之余还与对方切磋学问和诗艺,主动献诗或唱和酬答,对异国的制度文物与民族习俗风情也加以考察并撰写成书[2]335-336。为了体现国家的体面,两国还专门设馆伴一职安排有才华出众、能文善诗者以处理日常接待和唱和诗歌等任务。宋人钱穆甫、杨康功等都曾作为使臣出使高丽,并授其以诗,在这种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高丽朝文人的创作水平。
朝鲜朝亦是如此,使臣在受到极为隆重礼遇的同时,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也用诗歌来展开外交,从而收获理想的交流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外交活动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朝鲜朝设司译院,专门培养精通汉语的人才服务于外交的需要。此外,由于文人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且在中国诗学的不断浸染下,创作汉诗便成为了文人的主要文学活动。明使倪谦、张宁、祁顺、朱之蕃等不辱使命,通过以文会友的方式, 成功地与朝鲜君臣进行了沟通, 从而解除了朝鲜朝对明朝的种种疑虑,维护了明朝在朝鲜半岛的威信。徐居正、申叔舟、李睟光、许筠等诗坛代表都曾出使或接待过明朝使臣。他们用创作汉诗的方式与明朝文人进行交往,为两国的友好往来而尽心竭力,使双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在文化上得以融合。这令明朝形成了对朝鲜半岛的良好印象,甚至还影响到明廷对其的外交决策。及至清代,往来的使臣虽有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八旗贵族,但文人出身的官员出使还是保持着诗酒唱和的传统。康熙曾亲书“藩封世守,柔远恪恭”,并交由翰林学士明揆带往朝鲜半岛。明揆知朝鲜朝士子多善诗词书法,遂与之赋诗唱和。此后,康熙又赐书朝鲜,且令其呈上诗赋文章[2]364。18—19世纪时,北学派文人朴趾源、洪大容、朴齐家、金正喜等曾先后来到燕京,以诗歌、笔谈等形式同清代文人进行广泛的思想文化交流。其出使不仅令清朝了解到朝鲜朝,也把当时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源源不断地传回到国内。北学中原由此使朝鲜朝从僵化迂腐的意识中解放出来。所以,在朝鲜朝及明清两朝的诗歌作品中,留存众多赠答诗、次韵诗等,收录在《皇华集》《朝鲜诗选》《朝鲜纪事》《奉使录》《燕行录》等作品里。两国文人在密切的接触过程中不仅留下许多诗坛美谈,形成了深厚友谊,也为双方文化的海外传播积累了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壬辰倭乱时期,两国在外交中仍然坚持诗赋外交的传统,促进了联合抗倭,为两国的友好关系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代前期,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学交流的主体依旧以使节往来、文本传播、跨界叙事等为核心[3],而在使臣往来中,诗赋外交始终也是不可或缺的外交策略。直到日本侵占朝鲜半岛,严格意义上的中韩诗赋外交才暂时告一段落。
中韩建交后,诗赋外交才慢慢恢复并在当代被重新唤起和复兴。以诗代言,因地制宜讲故事,用本土化和对方易于接受的方式创作,能够有效弥补政治交往上的不足。同时在情感上,则可融通内外,有力维系和黏合两国的关系,增强对彼此文化的认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两国自建交以来,经历了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深化和充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时期[4],双边关系取得长足进展。这其中,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元首外交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诗赋则是无可替代的媒介之一。在发言或演讲时,中韩领导人往往通过引用韩国汉诗、典故,回顾历史,找寻友好佳话。这些诗句让受众眼前一亮、身心骤暖。一方面,当我们认真体味这些诗句的内容时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两国超越民族、国界、制度、偏见,能够感受到古代诗人创作时发自内心的真善美,以及所秉持的共同价值观和“天下一体”的思维;另一方面,从诗句中能够回望历史上每当面对危难时两国人民的相濡以沫、患难相助之情,从而触动并唤起两国人民无尽的乡愁。这正是历史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实表述和生动诠释。
首先就中国领导人方面来看,诗赋外交体现为两点:一是以汉诗比喻中韩友谊。如,2007年4月1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首次到访韩国并在中韩经济界午餐会上发表了题为《共同谱写中韩经贸合作的新篇章》的演讲。他提到朝鲜朝中期文人许筠送别明朝友人的诗:“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5]温总理借许筠的诗歌来形容两国间文化相通,人民情谊深厚,较早地开始在重要外交场合使用韩国汉诗。而近年来这首诗歌也经常在外交场合中被使用。2013年6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访问中国的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举行会谈。习主席引用新罗时期文人崔致远《泛海》中的一句“挂席浮沧海,长风万里通”[6],以之强调两国的友情深厚。2014年7月4日,习主席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了题为《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的重要演讲,又一次提到许筠的经典之作“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7],认为这句诗完全可以形容两国人民相濡以沫、患难相助的友谊。二是以汉诗赞颂朝鲜半岛文化。如,2015年1月23日,“中国旅游年”在韩国首尔开幕,习主席发去贺信。他在信中引用崔致远的诗“东国花开洞,壶中别有天”(1)这首诗并未出现在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以及《孤云先生文集》中。然则李睟光在《芝峰类说》中提及了这首诗的出处:“智异山有一老髡。于山石窟中,得异书累帙,其中有崔致远所书诗一帖十六首。今逸其半,求礼倅闵君大伦得之以赠余。见其笔迹,则真致远笔,而诗亦奇古,其为致远所作无疑,甚可珍也。”,以此来表达对朝鲜半岛文化的赞赏[8]。
再就韩国领导人方面来看,诗赋外交体现为韩国领导人经常引用中国诗歌,发动感情攻势努力打动中国。如,2017年12月15日上午,正在中国访问的韩国总统文在寅在北京大学发表了题为《中韩青年紧握双手,共创美好辉煌未来》的主题演讲,他回顾了中国与朝鲜半岛相互影响和合作的悠久历史,引述中国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明妃曲》“人生乐在相知心”诗句,表示愿中韩两国换位思考,增进彼此了解[9]。文在寅的演讲不仅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赢得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也获得中国媒体的一致好评。
汉诗不仅在两国的元首外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亦被广泛运用在地方政府、高校间的交往中。如,2019年5月,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在参加江苏—韩国开放创新合作交流会上发表了题为《韩国友人眼中的江苏》的演讲,引起了热烈反响。他虽未直接引用韩国汉诗,但却通过提及韩国古代诗人与中国文学之渊源来增强彼此的认同。娄勤俭分别列举了崔致远、李齐贤、金泽荣三人在江苏的生活经历,赢得了现场嘉宾的高度肯定[10]。又如,在韩国启明大学参加中韩论坛开幕式上,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作了主旨发言,也列举了崔致远、李齐贤、许筠的汉诗[11]。诸如此类之事例不胜枚举。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爆发以来,韩国各级政府及大韩航空等企业在向中国运送的一批抗疫物资上,写有曾多次在中韩外交场合出现过的许筠之诗:“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再一次引发了中国网友的强烈好评。不仅消除一些“萨德”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也为中韩关系改善提供了基础,未来的效果更会逐步呈现。2020年2月27日晚,中国驻韩国大使馆紧急筹备2.5万个医用口罩,送往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迅速的大邱市。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表示,中国人民铭记危难时韩国人民伸出的援助之手。除了“大邱加油!韩国加油!”等字句外,运送口罩货车悬挂的横幅上还印着一句诗——“道不远人,人无异国”,在韩国和中国引起广泛关注和反响[12]。3月12日,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又向首尔市捐赠KF94口罩,运送口罩的货车上悬挂“岁寒松柏,长毋相忘”。此语出自朝鲜朝后期文人金正喜,寓意中韩人民如同屹立寒冬的松柏,守望相助,共克时艰[13]。正如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发言人于次日所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韩两国彼此声援、互帮互助,彰显了友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深厚情谊。此外,在中国浙江、河南、重庆等地援助韩国的物资中也附上孟浩然的“扁舟共济与君同”、张九龄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等诗句。扎根于两国历史中的友谊被再度见证,历久而弥新。
由此可见,中韩毗邻而居,这些诗句将千百年来友好交往的佳话采撷串联,无形中拉近了两国民众的心灵距离。文化相似则人心相通,永远无法阻隔的共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中韩没有理由为彼此设限或互为路人,无形中使得两国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
东亚,特别是朝鲜半岛,是备受国际社会关心的热点地区之一,而中国的伟大复兴也需要相对安全、稳定的东亚环境。因此在外交领域各国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自然会引发各界的关注和解读。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东亚乃至全球的战“疫”合作,并采用诗赋外交的方式增强团结,为全球战“疫”贡献思想智慧。就当下中韩诗赋外交的社会影响而言,两国政府、民间、学界都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认识,集中在以下三点。
从前文可知,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中韩两国就已经开始了诗赋外交,对弥合两国因部署“萨德”而导致的两国紧张关系起到显著作用,推动两国关系重回正轨。新冠肺炎疫情波及韩国之后,民众大面积感染,曾一度变成第二大疫情国。因此,对于来自中国的援助和附诗,不少韩媒认为这可谓投以木桃、报以琼瑶,纷纷通过报道感谢中国。面对中国重庆等地的援助,韩国一些媒体在对汉诗的诗意进行解读的同时,认为这些诗句中的真情是无须翻译的。釜山市相关负责人也对中国的援助表示了感谢并承诺今后将与中国城市扩大交流。可见,透过汉诗中的善意对弥合两国间的歧视,消除污名化、政治化,化解媒体与部分民众的误解起到重要作用,能够给此前两国交往中的负面声音降噪。在民间也是这样,网友们对“盟友”美国伸手要物资等行为普遍感到不满。认为中韩日自古以来就是邻里关系,有着唇亡齿寒的联系,本就应该携手共进,再兴亚洲的繁荣,而不该被某些国家挑拨离间。中韩一定要团结合作,共建美好东亚,不能让外人插手、搅局和扰乱区域安定。两国通过民间力量筑起温暖的后盾,相信经此之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而对于韩国的援助及赠诗,中国政府也表示不会忘记邻国提供的重要声援。2020年3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中韩作为近邻更是休戚与共,双方迄今互相牵挂声援,提供真诚帮助,充分体现了守望互助、同舟共济的友好情谊[14]。在一些公众号等自媒体、新闻报道中也有不少表达对韩国社会各界驰援武汉的感谢。网友们也表示,疫情让所有关系更清晰,感觉用不了多久中韩就要再次携手同行了。东亚合作乃是人心所向,拉近了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距离。
历史上不止中韩,中日之间也有诗赋外交且独具特色。在日本援助中国的捐赠物资上写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今日关中事,萧何共尔忧”等诗句。这种暖心之举动,令中国大众第一时间便感受到日本人民的亲切友善。同时,这些诗句也成了大众关注、谈论的热点话题,屡屡登上新浪热搜、今日头条。可见,这些诗句在东亚文化圈中交流得十分顺畅,中韩、中日之间的诗赋外交在今天形成了赛诗。上述诗句或源自《诗经》、唐诗等经典古诗,或是即兴创作的优美诗句,对比中国各地援助湖北时常用的“湖北加油”“武汉加油”等,在社交网站上不少人认为单纯的口号式的加油过于简单,应当既文雅又充满情感。
有网友说,不能输给日本,历史上东亚赛诗,中国从未输过,现在也不能输。韩国、日本提醒我们要读诗了,这些诗许多都是国人不曾关注的。甚至一些网友开始讨论选择哪些文人的诗送给韩国更加恰当并作比较:相比韩国的汉诗,感觉日本用的诗更妙些;还是韩国人好,用本国的汉诗;日韩都写诗了,其实挺想看看俄罗斯要是写诗会写什么;如此等等。
因此,在人们渴望精致多元的表达需要之下,便激发和促使中国在赠言时要追求修辞和雅言。如海南省博物馆向韩国济州博物馆捐赠口罩时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祝语;携程网在援助韩国的物资上写诗道“众途同道,众源同归。众友同堂,众力同捷”;马云在捐赠韩国的100万个口罩上写着“山水之邻,风雨相济”;等等,这都使社会各界重拾对汉诗的关注。
由此可见,大众对外交场合中使用汉诗是极为关注的。这些汉诗的使用不仅满足了大众的期待心理,彰显出中国的大国风范、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促使政府在使用时要充分考虑大众的期待,使用更为准确、妥帖的汉诗。
显而易见,上文中所列举的古今诗句都是中韩两国深情厚谊的象征。但一些学者、网友也注意到有些诗句的使用并非其原意、原句,这便在跨文化传播中偏离诗歌与文化本意,使之发生了变异。
如,针对在驻大邱总领馆捐赠韩国的物资上面所写的“道不远人,人无异国”,在微信公众号上就有评论者认为这句话实在是狗尾续貂,实实在在是个拼凑的东西,甚至有些词不达意,甚或非诗,由此许多网友便就汉诗使用的恰当与否展开了辩论。
实际上“道不远人”出自《中庸》。原文为“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意思是说,儒家讲的中庸之道,并不排斥人,离开了人,就不称之为道。这相当于佛家所说的不离人间。而“人无异国”,化自“民无异国”,语出李斯的《谏逐客书》。原文为“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意思是说土地不分四面八方,人民无论东西南北,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上天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评论者认为这两句文字的创作很可能是受日本捐赠物资上诗句的启发,也想着趁此机会弘扬中华文化。但却操之过急,无论怎样拼凑都始终不是诗歌,甚至有东施效颦之嫌。也有一些韩国学研究者认为,该诗句的意蕴和地域象征彰显了中国大使馆的良苦用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韩国疫情的关切和祈愿,这既是对中韩两国深厚友谊的回顾,也能有力激发两国协力抗疫的信心。承载着诗歌的捐赠物资奔向韩国的重灾区大邱庆北地区,使崔致远的寄托和希望通过中国人民回到故乡,读之令人受到鼓舞。韩国汉文学鼻祖的诗句加上其佛家的事迹会让韩国的“精神之乡”——大邱庆北地域重新开显数千年积累的智慧。
而对于中国大使馆捐赠物资所引用的金正喜的诗句“岁寒松柏,长毋相忘”也同样引发了争议。媒体普遍报道,该句出自金正喜的汉诗。金正喜作为韩国与中国文化交流的代表,在19世纪两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金正喜曾在嘉庆年间随燕行使前往过北京,与清代文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并受翁方纲、阮元等人的影响很大,引用他的汉诗自然十分恰当。但翻看金正喜的《阮堂全集》,却并未发现原句。只有在其诗《偶题》中有“长毋相忘此一杯,春帆定逐好风回”[15]。而“岁寒松柏”则出自孔子的《论语·子罕》,形容在逆境艰难中坚守节操的君子。故而有研究者质疑该句亦有拼接、生搬之嫌,不如直接摘取韩国汉诗中表现两国友谊的诗句更为合适。
此外,在两国积极向好的趋势下,还是要警惕利用汉诗传播负面舆论的阴谋,甄别一些别有用心的言论,避免因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因疫情导致的“排华”“嫌华”观念日益高涨等,进而影响两国的外交关系,破坏两国民众的相互信任与和谐交往。
在外交中,由于东西文明在意识形态、价值观,等的冲突,翻译与传播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中国在对外交流中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理解和表达上不到位等现实情况,在国际上有时会处于有理说不出的境地。因此,我国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上要针对受众地区或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接受习惯以及话语期待不断调整传播策略,让“中国故事”为海外受众听得懂、易理解、能接受[16],以扭转当下外交中的一些困境。当代诗赋外交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上文对诗赋外交中韩历史传统的回顾可知,政治上古代朝鲜半岛积极地融入以中国为中心而形成的天下秩序中,文化上中韩乃至中韩日也曾构成过一个文化历史共同体。正如高丽朝时文人崔思齐去宋朝任职的路上曾写道“天地何疆界,山河自异同”[17],古汉汉诗虽于近代而渐行渐远,但很多思想依然具有共通性。但令人遗憾的是,新冠肺炎传入韩国、日本之后,一些网友、媒体、政客曾恶意诽谤,在关于病毒的制造、新增人数、死亡人数等方面肆意抨击诋毁,纷争再起。正承受痛苦的三国,又陷入网上的互相指责中,令渴望友好和平的民众感到说不出的难受。
然而随着两国诗赋外交的重新开启,这些诗句不仅仅是古代文人的情感写照,更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当代表达。这些古已有之的“命运共同体”思维,在这次共抗疫情中尽显东亚共同的文化基因,不止唤起了中韩对古典汉诗的重视,也把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说诗歌成了东亚文化圈最深情的表达,能够重启东方思维,加速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建构。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其意义更为突出。正如邢海明大使在韩媒《亚洲日报》发表的文章《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中所讲的:“病毒无国界,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当前中韩日都处于抗疫决战关键期,三国有效遏制疫情发展,将为世界其他地区抗疫提供有益经验和宝贵时间。东亚稳则世界稳[18],不言而喻,诗歌是心灵沟通的桥梁,能够引发东亚人民的无限共鸣和共情。在读诗之余,让疫情重压下的人们无形中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含义。
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扩散,全世界都开始了互帮互助。而在此过程中,对外援助的诗词也由东亚走向世界,成了对外援助的一种标配和人文纽带,被赋予了外交的意义。如中国在援助意大利抗疫物资时引用晚明文学家李日华赠予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诗“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在表达中意两国历史渊源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疫情早日结束、春天早日来临的期盼。诸如此类的诗句在各国的社交媒体上火了起来,赢得了很多赞誉,也传递出中国对世界各国民众的祝福和齐心共抗疫情、风雨同行的期待,展示了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由此可见,中国在与世界各国的互动中强化了受众思维、对话思维,将中国话语精巧地寄于诗歌,特别是受众国的诗歌中,这自然就会引起更多的普通受众关注和倾听中国声音,引发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从而有效克服传不开、听不懂、误解曲解等话语在表达、译介、传播等方面的困境。
中国与各国互赠之诗歌能够展示出人文精神的厚重意蕴。诗歌能够给人以坚强的精神支撑,特别是在面对灾难之时,往往会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这次疫情的爆发便是典型例子。通过这些赠诗让人们感受到希望和友善,体现出人文关怀与精神慰藉。受此启发,中国驻冰岛、意大利等国大使馆在为中国留学生发放的防疫物资上用毛笔写下“细理游子绪,菰米似故乡”两句诗,以传递祖国关怀。这句诗中的“游子”取自孟郊的《游子吟》,“菰米似故乡”出自唐代诗人沈韬文的残诗《游西湖》,“□□□□□□□,菰米蘋花似故乡。不是不归归未得,好风明月一思量”。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在给留学生的一封信中开篇即引用了宋代诗人张耒的诗“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引用这些诗句意在表明游子虽漂泊异乡,却始终牵动着祖国的心,不论走到哪里,祖国永远都是海外学子最坚实的依靠。此举不仅充实了广大留学生的精神世界,也令其深受感动,纷纷为祖国点赞。
此外夺胎换骨,赋予经典诗歌新诗意,有助于推动中韩古典文学的复兴,进而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论中,黄庭坚曾提出“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法,即以故为新,着重于学习古人语词和构思立意,通过变化改造以化为己用。而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通过夺胎换骨,借鉴学习古典诗词的高妙之处,不仅可令世人重新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也能够赋予经典诗歌新诗意,在外交中增色添彩,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如,韩国在援助中国的捐赠物资上写有“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这句诗原出自许筠的《送参军吴子鱼大兄还大朝》,写于壬辰倭乱结束之际。许筠为了送别即将还师中原的参军吴子鱼,特写诗以纪念。现在则将原有的诗意扩大,成了形容两国关系与友谊的最具代表性的诗句。又如,前文提到浙江、河南、重庆等各地在援助韩国的物资上留有孟浩然、张九龄的诗句。这些诗句诉说的是千百年来中韩两国投桃报李的历史传统、涌泉相报的真心实意,更衍生出在特殊时期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新内涵,熔铸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在使用这些诗歌的同时,也使得人们重新关注古典文学的价值:一则是因为这些经典已经唤起了人们的兴趣;二则是为了找寻更恰当的诗句需要而继续投入到古典文学的研究中。这也是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话语体系的宝贵思想资源;三则是可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2020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时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19]。中韩诗赋外交能够在当代延续并取得成功、成为典范,是中韩两国人民对于同属于汉文化圈的共有认同,以及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彼此关怀与互相需要。其历史根据是:一是韩国本身的汉诗历史悠久、数量丰富,且一直有赠诗之传统;二是两国间诗赋外交源远流长,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三是汉字、汉文化在东亚文化圈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而能在诗词上收到心领神会之效,无须过多翻译。因此,通过诗赋外交既可在外交领域生成新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同时也有助于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一方面以诗为桥,可以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大义;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使之诗意地表达和呈现。
截至2020年10月8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上升至36 369 813例,其中死亡病例达到1 059 664例。很多国家疫情形势仍未见拐点。此次疫情的发生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然而疫情是一把双刃剑,充分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是空话,不是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在国际上展示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中国文化也会更广泛地传播海外而被更多人所熟知。所以,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不仅是中韩,诗赋外交也可成为中国与东亚乃至世界交往的外交策略,这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的新的历史使命。而且通过此次疫情也证明这一策略是行之有效的,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应尽之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