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世界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刘慈欣的创作思想

2021-12-29 22:27:27曹立华
关键词:刘慈欣命运战争

邢 达, 曹立华

(1.沈阳化工大学 纪检监察处,辽宁 沈阳 110142;2.辽宁大学 新华国际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2015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摘得雨果奖与星云奖,并被译为十多种语言,标志中国科幻文学在海外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也为中国科幻文学的海外传播打开了一扇门。刘慈欣的小说在海外的成功传播包含了多方面的因素,如专业的译介主体、成功的营销策略、与海外出版公司的良好合作等。海外传播途径的成熟发展是其作品成功走向海外的重要因素,但最为关键的是刘慈欣的作品能够以更为宏大的视角观照现实,并始终以乐观积极的心态看待人类的命运,对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友好合作、和睦共处充满希望。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启示我们,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科幻文学应抓住时代所包含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多元化持续推进、全球命运休戚与共的整体趋势,认识到人类必须团结一致才能战胜种种可知与未知的危机,共同谱写未来,这样才能得到世界范围内最广泛的认同。概括地说,刘慈欣独具一格的创作思想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人类共同危机的思考

对现实存在或潜藏危机的反思一直是科幻小说的主题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科幻小说对现实的反思应当突破地域和种族的局限,将视野扩展至全人类。当今世界所存在的环境恶化、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等问题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消弭,需要人类共同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策略。

刘慈欣认识到生态危机是人类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当科技成为人类私欲的工具时,科技的进步反而会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罪魁祸首。在《鲸歌》中,沃纳船长和科学家霍普金斯通过科技控制鲸鱼,使之成为毒品走私的工具。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源自人类对自然敬畏之心的缺失。西方资本主义对经济利益的极度贪婪,使之将自然仅仅视为满足私欲的对象,并自满于科技的进步而认为人类已经能够完全战胜自然,使之臣服在自己脚下。但当人类真正接近自然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刘慈欣在小说中通过对潜藏在走私船中蓝鲸所唱出的鲸歌的描写凸显出自然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鲸歌中,一次次海战,鲜血染红了大海,数不清的帝国诞生了,又灭亡了,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蓝鲸用它那古老得无法想象的记忆唱着生命之歌,全然没有感觉到它含在嘴中的渺小的罪恶……”[1]9人类并不是造物主,即使科技使人类拥有了超乎寻常的力量,人类仍然要在自然面前保持谦逊。在小说《命运》中,刘慈欣对“人类中心论”进行了批判。“我”坚持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灵,宇宙选择了我们。”“人类是万物之灵,总会登上地球文明之巅的。”[1]240-241但是当他穿过时间虫洞将毁灭恐龙的小行星推开后,恐龙进化成了文明智慧的生物,人类成了被恐龙驯化的动物和食物,这使“我”认识到“宇宙并没有选择人类。在我们的世界,人类文明到达了巅峰,不过那是一次偶然的机遇,而我们以人类的自负把偶然当成了必然。”人类应认识到“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能盲目地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2]243。

除了生态,战争也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危机。在《乡村教师》中,碳基帝国与硅基帝国之间的战争揭示了战争所带来的毁灭:“在很短的时间内,绿洋星变成了一口沸腾的大锅。这颗行星上包括五十亿绿洋星人在内的所有生物都在沸水中极度痛苦地死去,它们被煮熟的有机质使整个海洋变成了绿色的浓汤。最后海洋全部蒸发了,昔日美丽的绿洋星变成了一个由厚厚蒸汽包裹着的地狱般的灰色行星。”[1]120刘慈欣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小说提醒读者,战争所导致的毁灭并非科幻小说家的天方夜谭,在现实中,战争的阴云并未离我们远去。在《混沌蝴蝶》和《全频带阻塞干扰》中,现实世界发生的战争与科幻小说中的未来战争交叉比照,暗示如果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以及以西方为主导的旧的国际格局仍然存在,世界将始终处于不断的纷争之中,人类的未来也将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刘慈欣相信和平共处并非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对和平的向往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愿望,人类并不属于战争。在《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刘慈欣借米沙之口表达了对和平的企盼,科学应该帮助人类去领略自然和宇宙的美,而不是被用于残酷的战争,“如果人们都像我们这样,用全部的生命去探索宇宙的话,就能领悟宇宙的美——它的宏大和深远后面的美。而一个对宇宙和自然的内在美有深刻感觉的人,是不会去进行战争的”[1]204。战争不仅为人类的未来抹上了阴影,也成了当今世界众多人道悲剧的根源。在《天使时代》中,刘慈欣通过虚构的桑比亚共和国,将战争对人类的危害深刻地揭示出来。由于内战,又适逢大旱之年,桑比亚颗粒无收,桑比亚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吃树叶,甚至连人吃人的事都不少见。极端的贫困与饥饿使桑比亚的儿童“四肢像干树枝般枯瘦,肚子因积水而鼓起,脸上落着苍蝇,身上生着疮”[1]321。刘慈欣并未将对战争的批判停留在现象层面,而是进一步揭示战争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强权政治以及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大国操纵桑比亚的内政,造成了桑比亚的混乱局面。西方国家将桑比亚当做垃圾倾倒场,导致了桑比亚的严重污染。西方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损害他国利益的行为造成了桑比亚的落后,但是西方国家却将自己视为文明的象征。当伊塔博士通过改变桑比亚人的基因以使之能够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时,西方的学者却将之视为不文明的野蛮人,丝毫没有想到这一切人道灾难的根源于他们自身。

无论是生态危机还是战争危机,都是由于人类不能正视自身在世界与宇宙中的地位所造成的。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霸权主义或强权政治,都是一部分人与国家将自身视为世界的中心,而将其他种族与国家视为可以随意打压、干涉以满足自身私欲的工具。这更加导致了极端的利己主义,也造成了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立,给人类的未来蒙上了阴影。因此,对和平发展的追求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共同追求。

二、对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思考

生态与战争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危机,它们使人类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当人类亲眼目睹自然的消逝,才会意识到大自然的美好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羁绊。在《带上她的眼睛》中,刘慈欣描写了一位身处地心永远无法回到地球表面的“落日六号”女性船员,通过她对大自然的眷恋揭示了始终深藏于人类内心的对美好自然的渴望:“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株小草,看草丛中悦动的每一缕阳光,渴望听草原上的每一种声音。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小溪中的一条小鱼,都会令她激动不已;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风中一缕绿草的清香都会让她落泪……”[1]35人与自然的这种羁绊是凝结在人类的基因当中的,这是因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2]243。通过劳动,人类逐渐认识自然的规律,并懂得利用自然的规律创造财富;同时,人们也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创造了艺术与文明。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精神的原乡。因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战争所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使和平发展成了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全频带阻塞干扰》中,通过对卷入战争中的各方势力的描写,刘慈欣认为没有人是永远属于战争的,只有当人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对自身的力量过于自信时才会悍然发动对他人、他国的战争。因此,人类需要认识到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园之中,每个人、每个民族与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他人、其他国家与民族的共同努力。刘慈欣虽然批判人性的贪婪自私,且不认为战争会在不远的将来消弭于世,但是他始终对和平的前景抱有希望。在《信使》中,未来的人类为了消除爱因斯坦对核武器的忧虑,派了一名信使向他带去关于未来的信息:“投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是人类最后两颗用于实战的核弹。20世纪九十年代末,大部分国家签署了禁止核试验和防止核扩散的国际公约。又过了五十年,人类的最后一颗核弹被销毁。我是在那两百年后出生的。”[1]253信使所传递的信息表达了人类的共同愿望。

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战争的消弭都并非遥不可及的,而实现这些目的的关键就是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存包括物质生存和精神生存两大类。在原始社会,自然生存是人类的生存方式,采集和狩猎是主要谋生手段;近代开始,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物质生存转向技术生存,技术成了主要谋生手段。自然生存无法使人类具有人性,而技术生存又导致了两方面的内在矛盾:“其一,技术物与自然物的矛盾,这发展为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了资源危机与生态危机;其二,技术物与人的矛盾,这发展为人性与技术性的矛盾,即人与技术的矛盾,导致了人性的危机。”[3]由于自然资源分布得不均以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资源的紧缺,也造成了技术生存的危机。为了缓解生存危机,掠夺与反掠夺的战争就产生了。由于科技而产生的问题最终还需要科技来解决。在小说《微纪元》中,未来的人类通过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将人类的体积缩小几十亿倍,“这样人类社会的尺度也会缩小十亿倍,只要有很微小的生态系统,消耗很少的资源,就可以生存下来”[1]172。在微纪元的社会,“每一片树叶,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平原……还会有蝴蝶,它的双翅是微人眼中横贯天空的彩云。还会有鸟,每一声啼鸣在微人耳中都是来自宇宙的洪钟……是的,地球生态资源的千亿分之一就可以哺育微纪元一千亿人口!现在,先行者终于理解了微人们向他反复强调的一个事实——微纪元是无忧无虑的纪元”[1]183。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不必再通过对大自然的破坏来获取生活资料,也不必再为资源的占有而争夺,这样就具有了和平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如果科技能够始终为了造福人类而不是成为战争的手段,那么人类最终一定能够找到克服危机、解决纷争的方法。但如果科技仅仅服务于战争、服务于掠夺,人类将永远无法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因此,如何使科技保持健康的发展方向就成了人类克服危机的关键,而决定科技发展方向的就是人。刘慈欣在小说中赞美了致力于探索科学奥秘、造福人类的科学家、将知识传递到下一代的教师以及辛勤的劳动者们。只有无私的人才能够将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的福祉始终结合在一起。在《乡村教师》中,在乡村学校教书的李老师抱病向学生讲授物理知识,最终病死在讲台上。但是他用生命传授的知识使地球免于被外太空文明摧毁的命运。在《地火》中,刘欣等专家为了改变传统煤炭工业生产方式所做出的努力体现了科学家与工人的艰辛,以及他们无私无畏的精神。这些伟大的人的共同点就在于他们所关注的永远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命运,对于他们而言,个体与他人并非界限分明的,所有人都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之中。正是这种认识使他们能够将科学与人类的福祉联系在一起,并使人类得以发展、延续,同时也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全世界大多数人所始终追求的理想。

三、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展望

构建和谐的命运共同体一直是人类意识深处最迫切的愿望。墨子曾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认为所有的纷争均源自自私、狭隘的爱,“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4]101。因此只有“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4]102。再如《礼记》中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也包含了对构建更为广泛命运共同体的期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5]在理想的大同社会中,没有了个体与他者的区分,人人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利益的争夺就消失了,泛爱和谐的社会就实现了。

在刘慈欣看来,当人与人不以社群、种族和国家相区分,每个人均将他人视为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才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在经济与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还不具备构建广泛命运共同体的条件,它只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但是在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2]285,这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在《人和吞食者》中,作者借元帅之口问道:“难道生存竞争是宇宙间生命和文化进化的唯一法则?难道不能建立起一个自给自足的、内省的、多种生命共生的文明么?”[1]371《中国太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进行了展望:“上世纪冷战结束后,经济准则一天天地统治世界,人类在这个准则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我们消灭了战争和贫困,恢复了生态,地球正在变成一个乐园。”[1]282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旧式的全球治理体系将会瓦解,各国之间实现协调沟通,人类和平共处,相互之间开放包容,人与自然也实现了共生共存。共同繁荣的和谐局面离不开人类的共同协作,离不开全球范围的伙伴关系。而这种伙伴关系依赖于世界各国人民的责任意识与积极参与。在刘慈欣的小说中,在重大的科技活动中,总能看到各国专家的身影。例如《微观尽头》中,击破夸克的壮举是由不同国家与民族的专家共同完成的,这其中既有中国物理学家丁仪,也有美国物理学家赫尔曼·琼斯与哈萨克族的老人迪夏提。这暗示了只有当人类共同合作,以共享为目标,寻求利益共享,才会有更伟大的壮举,才会有更多的人享受到人类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在《流浪地球》中,全球已经没有了国界的限制,人类杂居在一起,共同面对生存的挑战。

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现实中持续的种种纷争仍在提醒人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必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仅需要有责任感的人的无私贡献,还需要各个国家的不懈努力。在《中国太阳》中,由中国研发的人造太阳通过改变大气的热平衡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雨水,改善环境,造福人类。而中国太阳工程则是依靠庄宇、水娃等无数人的共同努力与牺牲才得以建立。在小说结尾,中国太阳承担了探索太空的任务,水娃等人则离开家园,踏上探索人类未知的旅程。与占据话语权的西方科幻小说不同,在刘慈欣的小说中,面对人类的共同危机,中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不仅源于现实中中国国力与影响力的飞速提升,也反映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中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国精神是促进共同体构建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正是因为“作品自身强烈的中国文化基因”[6],才使刘慈欣的小说更添新意。

四、结 语

刘慈欣在创作中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以科幻为媒介,将过去、未来与现实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他的创作视角更加宏大,探讨的主题也更加具有普遍性,因此能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面对现实中的生态与战争危机,他的作品体现了人类唯有认识并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和平发展、团结合作,共同克服危机,这无疑会与国内外的广大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广泛的认同。此外在刘慈欣的小说中,人们可以经常看到他对中国的描写,可以了解到中国所取得的发展,了解到中国对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待与努力,了解到中国人民的智慧与高尚的品格,从而通过小说的传播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刘慈欣的创作思想赋予了其作品极为深刻的内涵,这成为其作品被国内外读者认同接受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这也为中国科幻小说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猜你喜欢
刘慈欣命运战争
刘慈欣素描头像
当代作家(2023年8期)2023-10-16 01:14:50
命运的更迭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0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40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娘子关(2020年6期)2020-12-09 08:36:16
被风吹“偏”的战争
学生天地(2019年32期)2019-08-25 08:55:12
命运秀
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8:48
他们的战争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
命运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3: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