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清
(西安工业大学 陕西西安 710021)
高校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平台,也是宣传主流思想的主要基地。所以为了促进高校现代化发展就必然需要更快更早的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必不可免的,也是整个高校的发展趋向。人事管理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不仅仅是基础工作,同样也是处于管理系统核心的主要工作。但是,在的很多高校中人事管理的模式还是使用的传统管理模式。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与之比较就显得效率低,管理复杂,容易激发很多的冲突和矛盾。所以高校应坚持促进人事管理信息化,从而更好地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人事管理复杂,高校的人员组成来自四面八方,涉及到的人员也是方方面面,想要对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做到高效的管理,也是具有挑战性,而且管理的事物繁杂,通常人事管理的决定也会多多少少涉及到每位员工的切实利益。所以如果管理不当,就会产生诸多问题。因此高校对于管理人员就有较高的要求。可是如果能够成功的在高校的人事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就可以帮助管理工作更加有条不紊的进行,使得每一项的工作更加规范、系统。有利于高校大大的提高管理效率。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人事资料通常会采用纸质收集,这种管理模式耗时耗力,也不方便携带。同时这种纸质的管理模式在需要调取人事资料的时候就比较麻烦,资源呈现被动式。效率不高。然而,当人事管理采用信息化技术时,各种各样的人事信息都会被储存在电子设备中,这种存储方法非常的便捷,无论是查询还是移动,都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完成。用户也只需要在页面上登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打开查阅。高校师生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去查询所需要的资料。与此同时,信息化管理可以对高校师生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井井有条的梳理和归类[1]。
要想推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就是核心人物,管理人员要有基本的信息素养,这是每一位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也是推动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人事数据是人事管理过程中的基础数据,也会在各部门中被运用到。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对人事数据是否能够高效运用到各种领域有着决定性影响。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高校的人事管理人员不单单需要掌握有关人事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较高的信息素养,善于将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在本职工作中,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信息化人事管理的实效性。因此,需要对高校的人事管理人员组织进行专业的信息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能够灵活的使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禁锢,开创新思想,积极寻找摸索高效的人事管理方法。此外,还要将人事管理和教学科研管理相融合,在管理人员中慢慢养成和树立大数据思维模式,此模式需要以高校建设为主体,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从而保证人事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的为高校整体发展服务。
人事管理工作的宗旨是更好的为高校中的教师、员工和学生服务,为了顺应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些档案内容逐渐被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力量相交融,以便于更好的推动高校人事档案的建设。因此,如果能够保证信息安全,本校的教职员工和师生是具有一定的查阅权限的。这种权限可以提高其积极性,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产生积极影响。例如,高校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个信息化的校园环境,教职员工和师生通过密码进行身份验证,从而在网络平台上审核个人信息。也可以在平台上调整和修改有关内容,设置与之对应的人事档案以及核准要求。还可以在平台上提供窗口,让用户在家就可以完成申请,审核等一系列的操作。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加高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需要加强高校人事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就目前状况而言,高校人事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参差不齐,有些管理人员甚至不具备信息化技术的相关知识,在日常工作中无法融合使用。所以,高校应当及时为这些职工增加相应的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高校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信息化技术水平,以便于在今后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互联网+”具有多元化,精准度高、效率高等特性,与此同时,这也是现代的人事管理想要完成的目标。那么,如果能将互联网与高校人事管理相结合,将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其效率也一定会大大超过传统的管理模式。其实高校人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高校的师生服务,而这种信息化的人事管理建设也必定能够完成以人为本的服务要求。所以信息化人事管理的发展趋势不单单是当前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因此,高校需要积极的拓展信息管理服务功能,也要提高认识管理服务水平。例如在人事管理的系统中设置业务对接的窗口,方便各部门将数据资料相互流传和联通[2]。
在当今时代背景之下,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提升高校管理效率的必然举措。它可以促进高校的信息化发展,给高校的教职员工提供更加便捷准确的数据资源。与此同时,高校人事管理的工作人员要知道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积极的从外引进新思想、新方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最终推动高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