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优化再思考

2021-12-29 21:04舒毅彪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

周 婷 , 舒毅彪

(淮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中国社会中多元多变的思想文化碰撞,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在网络空间中改变着人们对文化的认知需求。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伟大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赋予红色精神新的生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先进性和时代感。

1 互联网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价值

1.1 保障国家网络安全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网络技术的全球性发展给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颠覆他国现行秩序的行为带来了机会,他们奉行着“先占者优势”,凭借互联网发展早期的技术资金长处,在如今已是“人类活动第五疆域”的网络空间中倡导“去政府化”和“自由化”,反对新兴发展中国家使用主权去治理管辖网络空间,以消解其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以及对本国核心价值安全的合理关切。红色文化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宣传教化的载体,其在网络空间的发展传播能够保障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和繁荣。首先,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能够一定程度上阻止资本及其背后代表的利益体对我国网络“非领土空间”的侵入。资本及其产生的意识形态利用网络空间的全球性极力占有网络信息资源,努力对网络中人际关系的信息流动施以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干预,以期望激化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实现对我国的和平演变。红色文化能够冲破网络空间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物”为核心的价值逻辑,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来争夺网络意识空间,同时对网络虚拟社会中资本主义鼓吹的“消费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进行批判剖析,维护网络生态的和谐发展。其次,红色文化的网络化传播能够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红色文化作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伟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大众化的时代产物,本身契合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精神内核,网络化传播能够使红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之间的黏合剂,提升民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1.2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以宣扬正确历史观

在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开放性和个性化的新媒体传播沉渣泛起,打着学术创新、文艺重塑和言论自由的外衣,在网络空间中解构历史事实并丑化英雄人物,意图抹去国家的共同历史记忆,瓦解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真实写照,记录着党带领中国人民一路走来的历史征程,其中涌现着无数中华民族英雄儿女,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理论和物质资源。首先,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红色文化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要思想,这些知识具有系统的学术性和崇高的真理性,能够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丑陋外衣,同时,以文献资料和革命基地为依托的红色物质资源更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铁证。其次,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能够科普党史国史知识。整个红色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缩影,超时空性的红色文化网络传播能够最大限度地对网络受众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提升人民的知识理论素养和历史文化认知,帮助人们能够客观地评价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再次,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能够确立正确历史观。红色文化中体现着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史观和唯物史观,能够引导网络民众辩证地看待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历史的主流和支流,剖析以“告别革命论”“非毛化”为代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历史发展轨迹的歪曲误解,坚定历史发展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1.3 净化网络“黑灰”地带以促进网络空间的精神文明建设

习近平在2015年12月11日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1〕网络黑色地带和灰色地带存在着大量不符合我国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要求的信息糟粕,需要用红色文化净化网络“黑灰”地带。首先,红色精神能够为网络虚拟社会树立精神思想的核心定点。在网络虚拟交往中,人的实体存在被自由设定的符号化虚拟存在所替代,这两种存在方式的割裂使得个体在无限多样的虚拟空间中迷失自我,产生信仰危机。红色精神的价值核心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能够引领网络主体从空洞虚构的数字社会中找到精神的皈依和奋斗的目标,在消极厌世的自我否定中重新认识自我。其次,红色典范中能够为网络社会树立道德价值标杆。网络社会中现实社会关系的日益疏远使人产生对数字代码的极端依赖,人们的价值评判和道德观念也受到来自网络不良思想的严重干扰。红色典范的数字化传播能够使革命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跨越时空在网络社会中重新为人知晓,通过榜样效应对网络受众起到道德教化和价值引导作用,从而一定意义上约束网络主体的不良言行。再次,红色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理论知识能够提升网络文化的学术性和知识性。红色经典的数字化传播能够向网络虚拟社会输送优质的文化产品,红色文学中深刻的理论知识和思想精髓更是能进一步提升网络受众的知识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

2 互联网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困境

2.1 部分年轻化的网络主体阻滞红色基因的传承

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46次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达到23.7%,网络对青年人口渗透率近100%。由于未经历革命岁月的洗礼,部分年轻人对红色文化缺少认同感和体验感,这使得红色基因的传承在网络空间中难以维系。首先,网络空间中缺少红色基因传播者的发言权。随着一些经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两弹一星等红色事迹的老一辈见证人和参与者逐渐逝去,这些宝贵的红色集体记忆正在慢慢被人们所遗忘,如今现存的少数红色事件亲历者在网络社会中缺少发言权,他们由于对网络信息技术的陌生并不会参与网络社交,导致红色文化不为网络受众所重视。其次,部分年轻化的网络主体对红色文化缺乏接受度。网络虚拟社会中,部分年轻人因自身兴趣偏好和所接受的时代熏陶,喜欢追随快节奏的潮流文化,并倾向于音像、图画和视频等形式的富含趣味性的文化产品,而多局限于现实层面口耳相告和文本相传的红色文化,在网络中不会为大众所偏好,同时早期的红色歌曲和红色影视由于其传播载体多以磁带、光碟、随声听为主,难以在习惯于影视院、电视剧、云音乐的新一代网络原住民中所推广。再次,网络使得年轻人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得以彰显,难以接受传统说教灌输式的红色教育。随着网络社会中年轻人掌控了信息的获取、发布和传播权,他们对思想和理论具有了自主选择权,红色教育中单纯的说教式和灌输式的单方面教授,已经得不到大多数年轻人的认可,因此随着网络主体对传统知识权威的信服度逐渐减弱,红色基因的传承面临着进一步的考验。

2.2 碎片化的网络信息解构红色历史的真实性

受当前网络传媒的形式制约,网络信息的传播朝着即时性、娱乐性和简短性态势发展,网络社交软件多采用对话式语言表达形式和视频类信息输出方法,这些媒体形式的制约使得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和复杂的社会历史事件难以在网络中得到完整表述和真实还原,原有的信息体系经过分裂加工后重新排列整合成片段性的文字表述,而完整的事件态势被层层切割成碎片化的单线性故事。红色历史事件的发生是由当时复杂的时代社会因素所造就的,而事件本身更是具有多面性,不可能在网络中得以全方位的体现,这就给了一些别有用心分子操纵历史的极大空间。首先,网络单一的因果叙事能够歪曲红色历史。网络信息的即时性传播使人难以深入理性思考,弱化了网络受众的辩证批判思维,而单一的因果叙事能够“简化”事件的复杂性,利于大范围的快速传播,但这样的叙事手法削减了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借机给既定的历史事件结局按上伪造的原因,通过结论的真实性来影射其编造过程的真实感,以歪曲历史事实、消解红色精神意志。其次,网络简单化的片面叙事能够篡改红色历史。网络信息传播形式的制约和追求流量的媒体机制使得宏大的红色历史全貌难以展开,容易被孤立化和过度化解读,部分网络信息发布者不了解红色历史事态发展全貌,仅仅摘取其中一个片段来加以论述,将红色历史发展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割裂开来,成为供人娱乐和谋利的碎片化故事集。

2.3 单维度的网络媒介平台束缚红色经典的宣传

自1998 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生率先在宿舍局域网中建立了“班级共产主义理论学习主页—‘红色网站’”始,红色文化网络化传播的媒介形式就多以网站为主,但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以单向信息发布为主的网站平台已然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红色经典的宣传工作面临着落后于科技发展的难题。第一,红色经典作品难以“上网”。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由于其传播载体的过时性,以及音质和画质等方面的损坏,缺少专业的人员去修复并加以数据化转换,相关红色文化资源未能进行信息化处理,难以和互联网络平台相接轨,逐渐被大众所遗忘。第二,红色经典的传播局限于个别网络平台。如今网络中的红色经典作品多采用单一网络平台传播,各大平台媒介之间缺少互通互联性,红色作品仅限于平台内部的传播,如一些党政要闻多以官方网站的形式发布,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年轻人活跃的网络平台上缺少相关账号来进行实时同步传播。第三,单维度媒介传播形式的红色文化宣传。那些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别具一格的艺术价值的红色经典作品由于其独立的单一形式的文字表述、歌曲传唱、戏剧演绎等传播方式,而难以“破圈”,只能被少部分相关从业者和兴趣爱好者所熟悉。

2.4 自由式的网络生态淡化红色精神的重要性

网络生态中主体的虚拟身份符号能够使其平等地用数字身份生产、发布和传播信息,但缺乏管控的自由式网络生态发展,使这形式平等的背后掩盖着巨大的实质不平等,在不同的网络身份背后,个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差异,这代表着一些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网络主体更能够被那些标新立异的“潮流思想”所俘虏,个体的意见观点被网络群体所左右,少数人不敢于发表自己的正确意见甚至被大众观点所同化,红色精神的网络传播空间逐渐被挤占,而一部分流行的社会思潮中包涵着消极的价值判断和不良的道德标准,更是阻滞了网络主体对红色精神的价值认同。第一,圈层化发展的网络社群削弱了红色精神的辐射力。网络大数据推送机制使得网络主体接受的思想信息趋向于同质化,困于固定的信息领域和单一的思考角度,从而成为处于“信息茧室”的单向度的人,缺乏辩证批判能力,形成一个个相互孤立的带有不同标签符号的网络聚集体,红色精神的网络影响力只能辐射到尚未被不同的网络圈层所捕获的游离个体,缺少相应的受教育人员。第二,网络意见领袖掌握了话语权力,不利于教育者传播红色精神。与网络海量的杂乱的信息相比,网络主体的信息接受能力和处理能力明显不足,需要从中选取中间代理人来将信息加以筛选、归类和整合,而网络社群的圈层化发展让那些拥有更多资源的人获得了网络主体的大多数信任度成为意见领袖,从而获取了网络的话语控制权和价值导向力,这使得红色精神的教育传播者难以对网络主体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

3 互联网视域下优化红色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

3.1 建立专业化的网络红色文化传播队伍

网络作为青年人进行社会交往的主要场域,组织专业化的网络红色宣讲人队伍是向年轻一代网络主体传承红色记忆的迫切需要,也是开拓红色文化网络阵地的必要选择。网络化的红色基因传承要求传播者既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沟通技巧以适应复杂化的网络舆论环境,又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红色文化知识以展开专业的红色教学。首先,组织专职的工作者队伍作为红色文化的网络记录者。相关工作单位需要提供资金成立一批专职的工作者队伍去探索收集红色历史遗存,对即将消逝或者已被遗忘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历史调研,将红色革命基地和红色文物通过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搬上网络,实现网络用户和物体环境的虚拟交互。同时,工作者队伍还需要去采访老红军、老将军和老前辈等老一代革命者,他们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拥有最鲜明、最直接和最真实的红色记忆,可以利用文字、语音、图画、视频等形式去记录保存这些红色文化的记忆符号。其次,打造专业的教育者队伍作为红色文化的网络解读者。红色文化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意蕴,需要有一定学术涵养和教学技能的人员将零碎的红色资源加工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质的网络教育者队伍,能够掌握较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了解网络受众的心理机制和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针对红色文化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学术性的释疑解惑,通过对红色记忆的一系列整理、分析和解读,引导网络主体能够了解认同红色记忆,延续红色基因。最后,培养专门的青年网络“大V”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带头者。“培养高校青年红色网络大V,是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队伍建设、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的必要选择和迫切需要〔2〕。”当前,网络受众的主体性较强,善于自主探索学习,并且倾向于聚集在网络社群中听取同伴的意见观点,针对这一特性,可以培养一批思想觉悟高的红色网络“大V”深入到网络社群之中,来主导网络舆情的价值朝向,同时通过同辈效应加强对网络主体的同化作用,提升网络主体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度和自主内化性。

3.2 打造以内容为导向的红色文化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

红色文化的推广靠强制灌输和硬性要求的手段势必不可取,红色产品需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引领网络舆论思潮,带动网络文化潮流,从而将那些低俗的娱乐产品挤出市场,争取到更多的网民喜爱和支持。首先,红色文化产品需要用真实性增强说服力。复杂化的网络社会中,过于理想化和正义性的英雄形象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绝对完美的神化的人物刻画脱离于普通大众,使受众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红色文化产品需要充分还原出历史事件的细节,充实人物形象的多层次性,对历史场景的再现和人物心理的描写力求真实,增加红色文化产品的感染力,提升观众的共情力。其次,红色文化产品需要用知识性提高网络主体的审美力。网络社会中各种低俗文化和快餐作品充斥其中,网络受众极其渴望能够体验到具有高人文情怀和文化含量的艺术作品,红色文化需要用具有艺术性和理论性的优秀作品对那些含有负面思想和低级趣味的产品进行打击,提升观众的文化鉴赏力和审美情趣,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再次,红色文化产品需要用针对性来增加吸引力。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和兴趣爱好的网络主体的需求,相关单位需要生产红色文化特色产品,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歌曲和影视领域,还需要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兴趣爱好的变更,开发出以动漫、互动视频、游戏等为主的新形式红色作品。同时,面对现代社会中网络主体的快节奏生活,红色作品需要采取“微言大义”的表达方式,用简单明了的叙述手法来体现其深刻的思想性。

3.3 实现多平台的融媒体联动宣传

利用互联网络信息传播的超时空性,红色文化可以实现全网跨平台的联动式传播,将红色产品推广到网络社会的各个层次,扩大其影响范围。第一,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红色文化的网络化传播必须保持红色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这就需要建设一个高质量的红色文化大数据库,将现存的红色资源加以数字化,储存在统一的云端中,加强对全国各地红色资源的整合利用,做好各类别红色资源数据库的规划建设,以供网络主体能够随时随地检索、观阅、下载红色资源,并进行二次创作,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态势和影响范围。第二,打造红色“IP”符号,进行融媒体传播。IP是指包含了人物设定、故事情节和意识形态等在内的被高度提炼的符号,能够引起人们文化与情感上的共鸣。红色文化中蕴含着无数优秀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体现着国家一步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革命历史征程,承载着中国人民浓厚的爱国情感,这里面包含着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和“半条被子”、“鸡毛信”、“白毛女”等红色故事,可以围绕这些优秀的红色“IP”,衍生出一系列漫画、电影和游戏,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有效的统筹与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优势多功能一体化,构建以主流媒体为主导、新媒体和社会媒体多维互动的大众传播模式,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并消费到红色文化,以发挥红色教育的最大效应。融媒体“强调各传播介质之间的融合和打通,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联盟”〔3〕可以使红色文化产品能够实现线上线下立体式覆盖,从而增加了传播的实时性、互动性和广泛性。

3.4 以法治网和以德润网相结合

网络生态不能任由其“野蛮生长”,必须为网络虚拟社会设定边界,以法律作为网络社会秩序的“下边界”,为网络主体的言行举止设立基本的、必须的底线,以道德作为网络行为规范的“上边界”,营造健康的网络社会风气。第一,以法治网,树立公正的网络制度秩序。红色文化的网络化传播必须要保证其不会被一些不良因素所干扰,网络社会要被纳入法律监管体系当中,国家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根据网络文化发展现状和趋势,及时制定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构建网络管理体系,既要做到“防微杜渐”又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一些为了追求利益而“恶搞”英雄人物的行为体和造成社会恐慌的网络谣言散布者加以处罚,对恶意袭击红色网站、组织线上邪教、提供电子色情服务等行为加以取缔,通过法律遏制网络犯罪行为负面影响的扩散,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应有的法律保障。第二,以德润网,塑造积极的网络价值观念。当前,红色文化传播者需要依靠社会舆论、伦理信念和传统习俗来教化网络主体,塑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红色文化传播者需要提升对网络舆论的领导力,掌握网络话语的支配权,以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进程,占领网络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对传播不良社会思潮的行为体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促使其进行自我反思,引导其进行“红色”转变;要进一步完善网络伦理规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网络主体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鼓励人民继承革命前辈的信念意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致力于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抓住学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国庆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日子的关键时机,在网上组织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借助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向网络受众科普红色革命历史征程和红色英雄伟大事迹,鼓励民众上传分享穿军装、升国旗、唱红歌等纪念活动的图片视频,增加民众的仪式感,加强网络主体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感。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红色的眷恋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红色之旅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