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与推进策略

2021-12-29 21:04陶冰冰刘世通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大学生

陶冰冰,刘世通

(1.中国矿业大学 化工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中国矿业大学 安全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各族人民历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历程中创造出的先进文化,饱含中国特色和时代主题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具有独特的文化育人功能。高校是党和国家育人的主阵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拉近大学生与思政课程的距离,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目标落地生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红色文化在炮火纷飞的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在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建设岁月中不断发展,并在改革开放的峥嵘岁月中砥砺前行,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核,如“爱国精神”“红船精神”“五四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雷锋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等,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培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建设者的精神动力。

1.1 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理性信念是精神层面的,也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可以激励人们朝着既定的目标,排除艰难险阻开拓进取。艰苦的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团结全国人民群众,浴血奋战,取得民族独立的伟大胜利,这是对理想信念的诠释。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构筑民族脊梁的内生动力。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多少中华儿女毅然放弃国外的发展机遇,怀揣深厚的爱国情怀投入百废待兴的国家建设中,这是红色文化对爱国主义的诠释。因而,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深化爱国情怀,努力实现人生价值〔1〕。

1.2 加强励志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励志教育即利用教育手段激起大学生的内生动力,以促进其从被动成长转变为主动成长的教育方式。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励志教育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众志成城、自立自强,与时俱进,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彰显了红色文化的励志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对大学生提出了时代要求,是红色文化的延续,更是为培育大学生成长为社会栋梁的长期指导。因而,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的励志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1.3 创新教育形式,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既有如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地、英雄纪念碑等物质形态的,也有如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等非物质形态的。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既是高校思政教育重要的理论支撑,又能为高校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开辟提供实践场所,让大学生在历史事件中更深刻地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汲取红色文化的力量,激励大学生坚定人生目标,不断奋勇拼搏,努力实现人生价值〔2〕。同时,红色文化形态呈现形式既有理论汇集的书本和地方红色教育基地,也有供大学生开展支教和帮扶的革命老区等实践场所,还有各种传递红色文化的歌曲、事迹、文艺活动等,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借助其丰富多彩的形式拓宽思政教学的实践渠道,创新教育形式,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可信度。

2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道路。高校对红色文化愈加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也有了一定的拓展,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有所提升,但是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发现高校思政课程在红色文化的融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2.1 大学生层面: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其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认同危机。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促进红色文化更切实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从帮助大学生全面且正确认识红色文化入手。一方面,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概念、基本内容、主要特征等存在认识不全面、不客观的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认为红色文化只是纸上谈兵,不符合当下的社会实际,对红色文化表现出缺乏兴趣的状态。另外,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在具体行为的落实上存在差距,往往变现为学生愿意参与学习,但是无法将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养成上〔3〕。其二,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信仰危机。红色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如今国内和国际环境复杂,大学生的红色信仰在多元文化冲突中失去方向,出现信仰多元化、功利化,盲目追求名利,崇拜物质,社会责任缺失,道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部分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一项课业来完成,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一种强迫信仰的行为。

2.2 第一课堂:红色文化融入不彻底

第一课堂,即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第一课堂红色文化融入不彻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红色文化在教学内容中的挖掘不深入。目前,高校红色文化教学内容零散,缺乏合理可行的具体计划,红色文化相关教学内容还未形成系统,无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实效性。同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仍多以纯理论的教师讲授为主,对红色文化物质文化形态的教育价值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造成红色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其二,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法不丰富。高校思政课堂大班授课的教学方式无法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丰富内涵,与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个性特点相悖,即使教学内容丰富但是呈现形式单一致使课堂教学缺乏感染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效果大打折扣。

2.3 第二课堂:红色文化的融入效果不佳

第二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强调实践性,有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第二课堂红色文化融入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氛围营造不充分。虽然高校重视红色文化隐性开发,但在实际行动中,更侧重于将红色文化以外显的固态形式呈现出来,如校园内张贴标语、教室内布置板报园地、图书馆开设红色文化阅读专区等,忽略了对红色文化动态形式的深耕;其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源开发不到位。目前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我国的红色物质资源分布较为分散,还未得到全面系统地开发,造成红色资源的浪费,同时高校在第二课堂方面的挖掘还有待加强,对已经开发的红色物质资源不重视,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进一步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红色资源的内在价值在于红色精神的育人效用,但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对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认识不全面,忽视了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造成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时红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推进策略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独特优势,最大化地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需要推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第一课堂教育、第二课堂教育与红色文化结合的多方联动,创新发展融入路径。

3.1 学生层面:红色文化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中华儿女团结奋斗,风雨兼程,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旗帜。在和平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大学生肩负民族复兴重任,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的思想素养和理论知识水平,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党史、了解党章党规、阅读红色经典读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学习红色文化。与此同时,高校可以搭建校内外理论宣讲平台或者读书分享会,让大学生作为宣传主体或者分享主体,组织、规划完成理论宣讲或读书分享,在理论交流和读书感悟分享中进一步丰富和扩展对红色文化理论的认知,提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增强文化自信,将红色文化融入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行,在自我教育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第二,积极参与实践,深化自我教育。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必要补充,是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构成。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一直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发和研究的对象。实践教学活动发挥最大功效的关键是大学生自发积极参与实践。“自助式实践”是目前值得推广和深入研究的一种新方式:思政教师宏观把控,提出最基本的要求,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实践活动更加灵活多样,也更符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能有效搭建思政课和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积极践行红色文化,提升理论水平,锻炼实践能力,使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落地生根,实现知行合一。

3.2 第一课堂:红色文化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第一,精选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红色资源形态多样,动静结合,内涵丰富,分布广泛,具备深厚的挖掘潜力〔4〕。一方面,高校在课程教学中要重视资源的选择,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纳入更多可以被大学生感知和理解的红色实践素材和实践场所。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立足本土红色资源的课程单元,充分利用实地资源深入红色理论研究,以走进本土资源为契机,促进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形成情感认同,实现自我提升;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程在融入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应紧紧抓住时代精神,根据大学生身心的变化情况,选择优秀的红色课程资源,充实思政课程内容,促使红色文化育人功效的最大化。高校思政教学课程中应深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让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自觉养成红色行为习惯,为红色文化代言,做红色文化的时代继承者和发扬者。第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以教学内容为标尺,教学方法要随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以时代背景为依托,积极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并改进教学方法,让红色文化助力思政教育“接地气”。比如,运用情感教育法进行红色精神教学时,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加入榜样示范教学法,通过英雄人物的代入更好地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可以借用情景渲染法给大学生播放红色电影,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焕发出的红色精神。第三,拓展教学渠道,构建学习平台。手机因携带方便、功能多样在网络时代成为大学生的必需品,手机客户端的开发如火如荼,各种手机端党建学习载体随之应运而生,推动了高校思政课上课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实现。类似于中国中央宣传部推出的学习强国这样的手机App很多,其内含各种时政信息与党和国家的最新思想,也有很多红色事迹,拓展了红色文化进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渠道,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移动学习的需求。在构建学习平台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平台搭建的自主权利,使红色文化融入新元素,更具吸引力,更能让大学生以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实践,充实红色文化素养,践行红色文化行为,助力红色资源的共享。

3.3 第二课堂:红色文化与高校文化建设相结合

第一,增强红色文化的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既有一定的社会性,又具有文化气息,是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首选的第二课堂场所。一方面,红色文化的校园实践需要高校工作人员对大学生的校园实践活动进行监管,加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高校社团组织是红色活动的重要依靠,校园社团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可以吸引更多大学生加入社团活动,激发他们对红色文化的探索热情。另外,大学校园红色文化环境建设应在树立榜样、宣传先进典型上下苦功,让大学生同伴群体能够感受到身边的红色人物。

第二,加强红色文化的社会环境建设。个人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红色文化素养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大对红色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力度,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支持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课堂。另一方面,家庭应积极承担红色文化教育的责任,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注重红色精神的传承,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善于把身边的红色时代故事讲述给子女,把祖辈为革命事业做出的牺牲传递给子女,让红色文化进家门,让红色文化融入家风中。另外,社会企业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大学生提供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第三,开辟红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阵地。科技的日新月异让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更成为传播文化的新窗口。在红色文化的新媒体阵地开辟问题上,高校和社会媒体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两者之间应加强联动,共同开发,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首先,在经验丰富、资源广泛的社会媒体的支持下,结合一线教师的经验和大学生群体的反馈积极建设大学生新传媒,创建红色网站和公众号,以新颖的形式传播红色精神,讲解红色故事。其次,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围绕新媒体开设适合大学生的网络讨论圈,让大学生在交流讨论中通过思想的碰撞坚定红色信念,摒弃错误观念,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再次,微视频、微课程形象生动,可以带给大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新媒体。

红色文化独具中国特色,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有极强的感染力,也因其自身的历史价值有极强的说服力,是珍贵的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在多元价值冲突、网络媒体盛行的社会环境下,单纯依靠大学生或者高校都不能全面激发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入价值,要求高校协同社会各界构建系统的有效体系,共同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5〕。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