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建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实验小学 山东滨州 256600)
小学科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是对学生科学思维和学科知识的启迪,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未来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也可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何提高基础科学中信息技术使用的有效性,是当今教师面临的重要教育问题,下文就对此进行分析。
课堂教育的形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有效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课为主,教学形式相对统一,容易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主观能动性的提高。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科学教师可以巧妙地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基础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整合信息技术,利用微课引入课堂,加强核心难点教育,提高基础科学教育的有效性。再如,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翻转式学习课堂,学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观看老师的科学视频,自主学习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例如,日食和月食教学中可以使用3D动画视频来直观地演示日食和月食,也可以用Flash动画来向学生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可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基础科学教师可以不断丰富教育组织形式,提高基础科学教育质量。
小学科学课程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其目标是鼓励教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广泛收集科学参考资料,将相关科学内容作为学科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有效拓展以教材为基础的教育内容。例如,在“日食和月食”培训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收集从古至今对日食和月食的讨论,以及下载动画或演示日食和月食的原理。将故事片、相关内容纳入课程,并在课程中及时呈现给学生,以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教学多元化、形象化、趣味化的特点[1],在基础科学课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课程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知识内容,形成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喜好,充分为学生打造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为学生营造更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会让科学知识更加直观,使学习内容可以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一步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小学科学三年级《有趣的沉浮现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在水中下沉和漂浮的不同现象。通过视频内容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在网上为学生查找与死海及其他相关水质相关的视频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主动探索知识内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寻找相关信息和内容,丰富课堂知识。这样在学生对知识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背景下对学习知识内容更感兴趣,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
因为小学科学有许多知识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科学知识。对此,在传统的学生与老师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中,遇到讲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突破教育的要义和难点。许多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通过信息技术查看实验,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对学生学习更有帮助。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电子设备随时学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空气的成分》的教学中,空气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完全理解空气,空气是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物质,但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突破教育难点,用视频给学生直观展示实验,使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实验直观地体验科学知识,鼓励学生更好地理解空气中的抽象概念,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突破课堂知识教育的重点。在视频中,老师用两个透明的盒子,在每个盒子里放了点燃的蜡烛。蜡烛的燃烧过程需要空气中的氧气,老师通过一个盒子里的蜡烛熄灭证明燃烧蜡烛需要空气。空气有生命力,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视频中的实验能更直观地学习科学知识的内容,轻松解决实验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小学科学课是为小学生科学素养和学习奠定基础的重要一步。然而,科学课本的很多知识仅靠教师的口头解释和学生的被动接受,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科学教师必须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基础与创新相结合的最佳教学方法[2]。在科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收集相关学习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探究精神和能力。
比如,在《水到哪里去了》的教学中,“水的内容”很抽象,水循环变化的过程让小学生难以完全理解。对此,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天上的云,天上的雨,地上的草木,大海和星辰共同构成了水循环系统。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以图像的形式给学生展示水循环过程。首先,太阳照亮地球,土壤、河流、湖泊和海洋中的水在阳光下蒸发。空气遇到冷空气就形成云,云中的水汽增加,云变厚,最后,当空气不能承受时,就下雨或下雪。雨雪落在地面上,分为三个部分,在视频中用三个彩色箭头表示。一部分深入土壤,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流入河流,与大海融为一体。这样,老师就生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自然界中的水到哪里去了”。教师可以根据视频内容,引导学生自己讲解水到哪里去了,都有哪些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运用到千家万户,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了解、分享和传递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利用互联网收集必要的学习资料,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接触更广阔的科学空间,极大地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科学视野。让学生了解科学文化意义。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还能将学习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大大增加学习时间,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学习《动物怎样繁殖后代》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独立的探究活动。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动物育种知识。庞大的网络资源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文字叙述或图片介绍)选择有用的资源。学生将这些资料制作成PPT格式在课堂上展示,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大家,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促学生质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因此,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科学教师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逐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巧妙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