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银娟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中兴小学 江苏苏州 215600)
项目化教学模式主张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开展学生的练习,教师再进行知识的讲授活动,注重的是小学生的学习自主和主动性, 充分突显小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最大程度落实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转换,从而有效培养和提升小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科学知识实践运用能力。本文基于项目化教学模式,针对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的小学科学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营造出来的一种课堂学习氛围,指导强化小学生的科学知识理解能力以及对科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生活化教学素材,教师通过挖掘这些教学素材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与学生面前,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引导、启发以及教育等,从而有效调动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促使小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进而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中教师首先根据指定的主题,来将主题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引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让小学生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比如本节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来到操场上,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实验探索。用同样的水量缓慢地、逐渐地浇灌有“植被”覆盖的土地,仔细观察发展变化;接着再用同量的水来浇灌没有“植被”的土地,对这两个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对比,并且得出最后结论,充分激发小学生的科学思维,加强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有效提升本节的教学效率[1]。
基于项目化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决定课堂教学程度的关键,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若干项目,引导学生围绕制定好的项目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整个项目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去探索、去认知所学内容,有效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以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中“摆的研究”为例,本节课程中教师首先明确学习任务,设计一些基本的训练和原则,引导学生同伴合作完成一些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帮助小学生提升自身掌握知识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分别负责制作摆、观察计数、汇总结果、提出问题,然后各小组之间通过合作探讨和交流,来提出猜想、假设,明确下一步的实验方案、实践探究、交流汇报。通过这一系列的合作,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促进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进而最大化实现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2]。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小学科学项目学习活动的设计通常是围绕某一个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要聚焦于知识应用,重点考查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切实地把握小学生在真实背景下动态获取及知识运用的情况,从而有效促进高阶能力的提高,实现小学科学的高效课堂。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一天的垃圾”一课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有效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以为小学生设置实践探究任务:要求小学生对自己家里的垃圾进行称重,搜集垃圾堆、垃圾场以及垃圾污染环境的相关图片。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填写《家庭日产垃圾统计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明确垃圾分类,垃圾来源,计算每人每天所产生垃圾的大概重量。接着要求全班讨论交流,让小学生聚焦科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实现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高质、高效性[3]。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行,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改革和创新机遇,通教师可通过开展项目化教学活动,有效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能力,实现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