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历史人物进行高中历史教学
——以曾国藩为例

2021-12-29 19:02周也桐
林区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曾国藩

周也桐

(吉林师范大学,长春 130000)

高中历史学科担负着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教育任务。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课堂教学作为构建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师探究分析的重要课题,而巧用历史人物则是创新历史课堂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巧用历史人物,导入新课内容

导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正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不同的教师对同一节历史课的导入形式是不同的。无论运用何种导入形式,所导入的内容大多离不开历史人物。在使用历史人物进行导课前,首先,教师要通读教材中相关知识内容,从其中的历史事件中选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其次,确定合适的历史人物后,要从多个方面搜集与这一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故事、名言、诗文,或者是他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重大举措及作用,从而确保课程导入的有效性、丰富性。

例如高中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上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中,教师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时,可以引用曾国藩针对太平军发布的《讨粤匪檄》中写到的“(太平军)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1]这段话进行导入。教师给学生展示完这段史料后,适当提出几个思考问题。问题一:曾国藩代表的清政府为什么如此打击太平天国运动?问题二:太平天国运动真的像文中所说的这样恶劣吗?问题三:太平天国运动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运动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历史事件。这样,一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此外,历史教师要想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做整体导入,那么直接引用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是比较适合的。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对晚清时期国家的出路探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创建的湘军不仅在晚清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现代军队建设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除了作为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曾国藩还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因与太平军作战的军事需要,曾国藩在安徽安庆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具有里程碑意义。曾国藩还和李鸿章一起创办了中国最大规模的江南制造总局。在教育方面,曾国藩曾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翻译馆,并送出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这为后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国家出路探索的失败是影响列强侵略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一段介绍中,历史教师从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着手,引出当时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积极探索,进而把国家出路探索失败的影响同列强侵略加剧的原因联系起来,这样就完成了这节课的整体导入。这种导入方法具有一定的线索性和条理性,有利于学生接下来的系统学习。

二、巧用历史人物,创设历史情境

创设情境是现今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且高效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往往需要创设历史情境。在讲授具体的历史事件时,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旁观者或者主要历史人物的视角去学习和感悟历史,这样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这一史实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思考。历史教师大多采用让学生参演历史课堂小短剧的形成,即让学生自主创设并进入历史情境。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的参与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相关历史人物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合作精神。

除了采用排演历史小短剧的形式,历史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具体的史料进行历史情境的创设。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这一部分内容中,教材上仅仅阐述了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军队进攻下,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只把这部分内容讲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难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面对教材上这一“平淡”的描述,学生无法感受到当时具体情境的激烈程度。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是消灭太平天国主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曾国藩的视角来了解天京城太平门被炸开之后,曾国荃对全城进行杀戮的惨状。曾国藩到金陵,见“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群尸山积…白骨山积…自五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逾于今日”[2]。教师在和学生讲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经过的同时,运用这样的史料资源,创设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曾国荃对天京城展开大肆屠杀的具体历史情境,从而让学生直面惨烈的场景,更利于激起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愤慨,从而积极地反思与总结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巧用历史人物,串联历史事件

由于高中历史知识体系较大,内容繁多且复杂,学生在学习和记忆方面往往觉得较为吃力。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历史知识,很多教师选择用串联的形式,把所学的历史事件“串”成一条线,学生顺着这条线索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整理,最终形成记忆。这种方法把历史知识变得规律化、体系化,易于学生掌握,起到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同时,把各个历史事件的脉络梳理的更加清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把相似的历史事件混淆。历史人物在串联历史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身份、贡献以及影响等方面去研究历史事件,并将相关历史人物所参与的历史事件与之后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影响加以联系,从而把部分教学内容有效联系起来,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掌握。这种方法在讲授新课和总结环节中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文中,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四个板块内容。正如标题所写,这一课主要讲解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国家出路的探索,包括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两个板块;另一方面是列强侵略的加剧,包括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两个板块。也正是因为对国家出路探索的失败,统治政府依旧是那个腐败无能的清王朝,所以才导致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

因此,在讲授这一课内容时,可以从历史人物曾国藩入手。曾国藩既是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又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可采用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把两个历史事件加以联系。历史教师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曾国藩创建湘军的原因是为了打击太平天国运动,并引导学生分析在湘军创建之前,清政府可以说是没有得力的军队可用,当时的绿营过惯了长久的安逸生活,日益腐败,这样的军队面对士气正盛的太平军是不堪一击的。从而,使学生明白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而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正是中国长期遭受屈辱与压迫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从曾国藩入手,引出清政府腐败无能的这条线索,为下面几个板块的学习做铺垫。

在太平天国运动板块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并且认识到他的身份。历史教师就可以利用曾国藩——清政府大臣的身份引出洋务运动这一历史事件,运用教材上提供的材料,曾国藩对洋务运动的期望:“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3]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北京条约》签订后,太平军和捻军还在活动。曾国藩代表的清政府主观上想平息国内农民起义的动乱和国外列强的侵略,并且通过洋务运动来增强国力。但是,清政府并没有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产生差距的实质性原因,其主体目的还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保护清政府统治阶级自身的利益。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促使学生理解、掌握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和巩固当时腐朽、落没的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使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目的不单纯”的运动终究会以失败告终。

而洋务运动的失败又对边疆危机和甲午中日战争具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洋务运动成功了,当时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升,那么边疆危机和甲午中日战争是不是就不会来的这么快,就算这些历史事件还是在当时发生,那么中国被欺辱的程度还会这么深吗?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当时战争中的一些具体情况。如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所使用的炮弹由于质量不过关,需要士兵在战场上再加工之后才能使用。本应该用在购买军舰和运转海军方面的军费被用来修建颐和园等,以此来迎接慈禧太后的60大寿,武器的巨大差距成为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通过此事件,让学生认识到如此荒唐的清政府是导致中国边疆危机和日本对中国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最根本原因,进而把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等史事有效联系到一起。

在讲述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个板块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不仅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还让西方列强抓住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机会,最终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归根到底,是清王朝昏庸无能的统治,才最终导致了中国被列强侵略、欺辱。

这样从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着手,通过讲述湘军创建的原因和最后洋务运动的失败,引出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特点。运用这一特点,把本课的内容有效串联成了一条线,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吸收、内化。

四、巧用历史人物,树立榜样力量

榜样的力量在各个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把历史人物作为榜样的教学活动,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添了动力。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教师在选择作为榜样的历史人物时,要注重选择历史人物的正面事例,最好是与学习态度和高尚品格相关的,并与学生当前的学习需要建立起联系。这样把历史人物作为典范示例,让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有助于落实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在讲解洋务运动部分内容时,可以适当借用曾国藩的奋斗事例。例如选取曾国藩在学习方面的历史故事。曾国藩考了七次才考中秀才,当时的秀才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在这里历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试想一下,我们同学有没有这种毅力与坚持,接连参加七次高考?受父亲的影响,曾国藩从小读书方法就很笨,但是他非常用功,每天如果背不完一篇文章,他就不去睡觉。一天黄昏,他正在背《岳阳楼记》,这时一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这家人都睡着了再实施偷窃。没想到,曾国藩一遍又一遍地背着文章,小偷在房梁上已经睡了两觉,醒来之后发现曾国藩还在背诵。听的时间长了,小偷都听会了。最后,小偷实在忍无可忍,跳到曾国藩面前对他说:“就你这笨样,你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说着就把《岳阳楼记》从头到尾背了一遍,背完之后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自己在那里目瞪口呆。这个历史小故事足以说明曾国藩不是先天聪颖的人,他的成功是靠后天的努力得来的。教师可以把这个历史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学习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这就发挥了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除了勤奋好学,曾国藩还具有一些高尚的品格。例如曾国藩特别注重交友,在朋友有困难时,乐于出手相助。尤其是曾国藩帮助晚清著名学者刘传莹,在他病逝之后,曾国藩辗转多处,把他的文章一篇一篇地搜集起来,并且出钱给刘传莹刻了一套文集。这些历史故事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出了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的典范之处,让学生学习他不计钱财、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教师也可以选取曾国藩的名言:“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让学生用来做励志名言,体会其中精神,树立前进榜样。

五、巧用历史人物,渗透家国情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学生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促使学生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方式有很多,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入手,最能让学生直观感悟到家国情怀的内涵。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诗文等,把历史人物忧国忧民、敢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对此,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观看历史人物的纪录片,并布置一个小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后感,从而督促学生课下的学习,渗透家国情怀的培育。

例如曾国藩在《感春六首(其五)》中写道:“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响。丹心烂漫开瑶池,碧血淋漓染仙仗。要令恶鸟变音声,坐看哀鸿同长养。上有日月照精诚,旁有鬼神瞰高朗。”[4]这首诗写作于鸦片战争结束,《南京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在这首诗中,表现出曾国藩对壮志未酬的无奈,也体现出曾国藩对国之现状的悲愤,想要挽救国家的远大抱负。这种气魄之大,足以让人拍手赞叹。教师可以引入这部分史料,把曾国藩这种哪怕是“孤凤”,也要“震断九州”的民族气节呈现给学生,从而渗透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曾国藩的历史贡献中,可以感悟出他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国藩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未来在于少年。他甚至还在去世的前一年上奏朝廷,促成了中国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在当时晚清动荡不安、中西文化交错纵横的时代,这种担负起国家和民族未来使命的精神值得后人去学习和传承。因此,教师要运用好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方面的教育。

综上所述,利用历史人物进行教学对高中历史教师来讲,既是课堂教学工作高效开展所必备的,也是创新高中历史课堂所必有的。巧用历史人物,充分发挥历史人物的价值,应是每一个高中历史教师都具备的教学能力。因此,教师需积极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提升教学能力,确保历史人物这一重要教学素材的教育价值能够充分发挥。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曾国藩
跟曾国藩学修身
曾国藩吃牢饭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桑德斯镜头中的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研究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钱穆《国史大纲》“洪杨之乱”平议
浅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三十年来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洋务运动评价内容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