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胜
(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26)
理想信念教育是指运用科学理论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促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本身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高校青年教师是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责任主体,理想信念教育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社会发展和国际关系带来了严峻挑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面前,坚定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并开展好理想信念教育是根本旨归。中国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展现的人民至上的理念和应对危机时体现的制度优势,凝练抗疫精神所体现的价值认知及精神力量,是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崭新素材。完成好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铸魂育人工程,有效发挥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关键在于重新认识当下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挥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主动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所提出的新任务,以新举措、新思路完成新目标。
伴随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开放性更加凸显。一方面,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逆行而上精神、勇敢战斗精神是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素材,也是广大师生和青年学生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1]。另一方面,疫情对高校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教师要适应线下课程向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过渡,学生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辨别出理性声音,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可以说,在开放性的内外部环境下,选择的开放性意味着形成理想信念的影响因素不仅是空间上无限扩大的信息流,也是时间上高度压缩的信息集群[2]。
1.疫情防控为理想信念教育“落地”创造了契机
每当人们谈论理想时,通常会感觉那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冠肺炎疫情在给我们带来深深伤害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乐于奉献和勇敢拼搏的精神,群众的爱国热情在瞬间被点燃。青年教师成长于和平年代,许多人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多停留于个体层面,较少上升到国家乃至世界层面,但中西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显著差异给广大青年教师深深上了“一堂课”,向人们展现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也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是当代青年应具备的担当与责任。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我们见证了许多“逆行者”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为取得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以个人视角或局部视角出发,诬陷、虚构的非理性声音,这些非理性声音不乏出现在高校师生队伍之中。不论是正面的、积极的示范,还是反面的、消极的案例,都能够给我们以启发和警醒。抗疫精神的底色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抗疫的阶段性胜利是理想信念教育取得一定成效的表现,也印证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选取疫情防控的典型案例或借助疫情防控不同阶段的特征,有助于向高校师生展示更为贴近现实的理想信念教育课程。
2.疫情防控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提出了挑战
疫情防控期间,青年教师虽然不能冲锋到抗疫一线,但他们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志愿者,为疫情防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面前,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来说表现为:第一,社交网络的发展,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充斥着网络空间,理想信念教育受到来自不同思潮的冲击和影响。青年群体在网络中比较活跃,他们更愿意接受新事物,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蛊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也很容易产生动摇。第二,我国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虽然在这次疫情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进一步彰显,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受疫情的影响,受国际环境和他国外交政策等变化的冲击,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这些挑战也可能会加剧国内的一些社会矛盾,使原本难以协调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反映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层面,则需要加大对青年的引导力度,帮助其客观地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第三,市场经济竞争性与功利性导致少部分教师价值观出现偏移。高校青年教师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如果教师本身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那么势必会影响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成效。个别违背师德案例的爆出,对高校青年教师及高校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的树立。此外,也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功利性思想,导致理想信念教育流于形式,教育内容空疏化,难成体系。
基于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高校角度来讲,要坚定依赖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并壮大这支队伍,使其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3],自觉甘为人梯,乐于为育人使命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从高校青年教师角度来讲,要以身作则,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积极投身于新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中,充分利用疫情防控中形成的价值观和思想理论,完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和载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有关理想信念的思想、理论和观点能够为当代理想信念教育奠定理论基础。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为顺应新时代青年的实际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还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现实背景,持续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体系。
1.疫情防控过程中展现了政治优势和制度优越性
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序进行的。疫情暴发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在短时间内迅速遏制了疫情蔓延的势头。疫情防控取得的初步成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为抗疫胜利集结力量,统筹资源,从源头上阻隔病毒传播的途径。可以说,新冠肺炎疫情战役是全民参与的战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了全面动员的局面[4]。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勇敢战斗、无私奉献的英雄模范,他们身上具有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气质。这不仅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也说明中华儿女继承了民族的优良传统,参与此次抗疫的医护人员中的时代青年,在疫情面前的优秀表现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疫情防控任务是对执政党的一个严峻考验,透过世界各国在抗疫过程中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政治优势和中华民族具有的超强凝聚力。理想信念教育归根结底要坚定高校师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将疫情防控过程进行梳理,对比不同制度下疫情防控的优势和劣势,能够给广大青年教师以启发。
2.挖掘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出的爱国、担当与奉献精神
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理想信念教育,更为注重的是弘扬和继承防控过程中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等。爱国主义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爱国是一个公民最为基本的素养,也是高校教育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氛围的熏陶,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抗疫战争中,我们表现出的最关键的特质是全党高度重视,全国一级响应,全民一起参战,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直接体现。青年一代的理想要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全国人民在抗击疫情时,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激发,这也为高校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青年一代不仅要爱国,更要有担当,有责任意识。抗疫任务十分艰巨,伴随抗疫进入常态化,我们时刻不能掉以轻心[5]。唯有敢担当,才能在疫情面前冲锋陷阵,勇往直前。青年人要有理想,并勇于为实现理想奋斗终身,这不仅是社会对青年人的期盼,也是时代对青年人的呼唤。此次疫情防控也印证了新时代青年是能够堪当大任的,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身的担当与责任,他们不畏艰险,冲在了抗疫的前线。挖掘抗疫故事及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不仅能够给青年教师树立榜样,还有助于引发他们的思想共鸣,形成正确的思想共识,进而培育出更多敢担当、能担当的有为青年。
3.培育疫情防控的科学精神与思辨精神
挖掘抗疫素材背后蕴含的精神和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一个很好的途径。高校青年教师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也要能够倾听学生的心声,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辩证、理性、科学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在抗疫过程中,虽然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典型案例,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而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如何理性地看待这些不同的声音,是高校青年教师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在网络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停留于说教层面,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而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面对新媒体不时出现的不良思潮,教师不能“不说”,“只堵不疏”难以让大学生信服,反而会适得其反。一方面,可以主动挖掘网络中的素材和反面案例,了解学生是怎样看待这些“思想”和“观点”的;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积极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在现代社会至关重要,同时也关系着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疫情防控需要科学技术,引导人们正确防疫也需要依靠科学。此次疫情防控给人类的启示说明,培育科学精神至关重要。
围绕疫情防控展开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找到理想信念教育同社会环境之间的共振点,逐步形成和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机制,成为提升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关键环节。这就意味着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要与时俱进,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教育实效。在后疫情时代,社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育领域的主力军,应积极开拓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学者姜华指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以理论武装为重要途径,只有扎实推进理论武装,才能奠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坚实根基,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6]高校青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必然责无旁贷地承担育人使命,也只有坚持走加强理论素养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道路,才会打开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新局面,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育人实效。
1.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政治理论素养,增强育人能力
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素养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直接影响。教师是学生的密切接触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为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7]具体来说,高校青年教师要坚定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深刻了解“四个自信”的理论内涵,并能够将其内化于心。正如孙正聿指出:“我们的理论自信源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8]高校青年教师自身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能够时刻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提升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学习并掌握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技术,能够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深入开展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深入进行理论武装的主渠道[6]。在坚定地围绕教育教学根本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好教学过程,完成好教学任务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并与时俱进地适应新变化带来的育人新要求。提高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是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首要任务。“社会生活的网络化使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面临着来自于网络本身的挑战,还面临着来自各方敌对势力的挑战。”[9]此外,从高校角度来讲,应为青年教师的自我学习和思想修为的提升提供支持和保障,如组织交流研讨、走访参观等活动,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建设,将理想信念教育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2.丰富理想信念教育表达方式和教育路径
疫情防控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要能够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头脑和内心。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青年教师要注重表达的艺术性,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做到因时而进。在表达方式创新层面,可在授课风格、授课工具、授课载体等方面下功夫,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现理想信念教育素材。教学方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如疏导教育、激励教育、形象教育等,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整合,共同助力于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体悟疫情防控过程中展现的中国速度与中国力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从高校的角度来讲,也应积极参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掌握主动权,开发和强化新媒体宣传渠道,延展理想信念教育阵地,向广大青年群体传递正能量。因此,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丰富教育路径。
一是通过校园文化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校园文化作为教育载体承担着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重任。
二是通过社会实践促进理想信念教育。高校青年教师要积极探索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育和受教育的路径。校园社会实践是必须充分加以利用的优势资源,校园社会实践依托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从教育目标和活动特点方面可以将校园活动大致分为六种:文明修身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工作与社团类、文体艺术类、志愿服务类与勤工助学类、创新创业类[9]。通过诸如志愿服务活动和社团活动等载体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在活动中锻炼意志、提高素质、增长知识。
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坚定理想信念成为广大师生面临的共同课题。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挖掘疫情防控的现实案例和素材,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有助于推动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