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巍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抚顺113122)
抚顺是清朝的发祥地,是雷锋的第二故乡,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素有“煤都”之称,曾拥有煤、油、电、钢、铝“五大金刚”,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1]。现在仍肩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使命,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实施期间,为推进落实“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工业兴市”的建设目标,抚顺继续昂首走在新时代征程上。
抚顺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出“加强全市化工行业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建议”,此建议及时、客观、精准反映了当前抚顺化工行业发展的社会需求,目前生产一线的高职化工专业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为解决抚顺化工行业发展中的这一制约因素,我们课题组深入调研,剖析高职教育化工类专业群建设的优势条件和目前困境,提出了加强抚顺化工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应对措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抚顺化工行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国家石蜡生产基地、国家级精细化工生产基地。随着抚顺“大石化产业”战略的提出,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抚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传统优势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快速发展阶段[2]。抚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正式建立,紧邻抚顺石化公司“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所在地,2011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7年被列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核心示范园区。
抚顺石化公司每年提供聚乙烯92万吨、聚丙烯46万吨、丁苯橡胶20万吨、裂解碳五11万吨、丁二烯2万吨、石蜡42.6万吨、润滑油基础油46.6万吨等产品,为周边城市以及东北地区提供部分化工原料,这些为示范园区建设和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围绕碳四综合利用、碳五分离及利用、裂解焦油和裂解碳九深加工等项目,示范园区已入住辽宁美亚制药有限公司、抚顺齐隆化工有限公司、抚顺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哥俩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辽宁诺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落地项目160余个,逐渐形成石化产业为主导,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为重点延伸,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的现代化工产业发展新格局[3]。
现代化工项目的建设及生产运行离不开各层次人才。高端化工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相对较少,通过高薪引进等方式解决,而生产一线大量用得上、留得住的高职化工专业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已成为限制抚顺化工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抚顺正处于化工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是化工行业升级转型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证,化工类高职院校要勇挑重担,破解困境,完成使命[4]。
我院(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是本市唯一一所市属公办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辽宁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协会确定的“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2012年12月学院搬迁至沈抚新城国家先进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1983年建校以来先期开设了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硅酸盐、化工分析等专业,1995年精细化工专业被省职教研究所确定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试点专业,具有丰富的高职教育办学历史和教学经验。根据抚顺及辽宁周边地区化工行业的发展需求,依托逐步形成的有机化工、合成新材料、精细化工和橡塑蜡深加工四大产业集群,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为石油化工专业、应用化工专业、工业分析和环境工程专业。学院重点建设化工类专业群,符合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高职教学需要。现有化工相关专业教师28人,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专业带头人1人,4人进入全国石油和化工高职行指委所属石油化工和化工技术专业委员会,1人进入全国化工安全专业指导委员会。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19人,具有高级技师资格的教师5人,具有技师资格的教师17人,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引领专业发展。
强化化工技术实训基地建设,营造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与职业氛围,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需要。积极争取国家、辽宁省和抚顺市各级各类项目资金支持,2007年至今投资近千万元用于建设化工技术实训基地。拥有精细化工实训中心、化机维修实训中心、工业分析检测中心、化工安全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化工仪表维修中心和仿真实训车间等。
正确面对高职单招生源现状,通过改变教学模式、专业群建设、“订单式”培养、产工研升级、毕业生质量提高来争夺生源,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化工职业教育要有自己专业教学特色,这样才凸显吸引生源的优势,从而生源危机才能化解,高职高专生存空间才能扩大[5]。
我院高职教育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学习2年,企业实习1年,实习期间就有实习工资。近年来化工类专业学生实习及就业的校园招聘已经表现出供不应求,学生实习及就业质量较高,表现为接收企业规模较大、提供完整入职培训、发展空间较好、工资待遇较高、缴纳五险一金和生活福利较好等。
化工类专业先期招生却不太理想,报考化工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招生面临严重困境。招生困难不仅在我院存在,辽宁省内乃至省外开办化工专业的高职院校同样面临这一困难。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化工行业是高危行业。化工企业的安全事故、环境污染、职业健康等问题,尤其高校化工实验室的爆炸等安全事故造成负面社会影响,困扰考生及家长,学生及家长对化工行业没有正确的认知。二是化工行业普遍实行倒班工作制度。化工生产连续性的特点,导致化工企业普遍实行倒班的工作制度。三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受学生成长时代的社会环境原因影响,不愿意选择化工生产企业一线工作,更希望从事管理或是第三产业服务工作。
由于化工行业的重要性,近年来新建化工项目较多,化工高职人才需求量较大,但是化工人才流动性较大、化工专业生源较少,造成中小规模的化工企业招收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实习很难,招聘到优秀毕业生非常困难,竞争力远不如大型化工企业。
抚顺地区化工企业多半属于中小规模企业,由于招收高职毕业生比较困难,现在用工层次较低,大部分是只有工作经验的老技工。与辽宁省内化工企业相比较,抚顺化工企业的工资待遇较低,学生看不到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显然我市就业单位就没有竞争力,因此大多数外市和本市学生都没有意愿留在抚顺工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关键所在。现代高职教育需要政府、学校、行业及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吸引企业积极主动与学院合作,搭建“教学合作、文化融入、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为内涵的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实现互利双赢[6]。实现政府、高职院校、行业及企业的有效合作,才能彻底解决抚顺化工高职人才供需矛盾。
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奇怪现象。主要是因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漠,育人过程的合作难以取得直接经济回报,所以大多数企业主要满足于就业合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内驱力不足,校企合作对企业发展显性作用不突出,“深度”校企合作推进困难[7]。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支持促进政策、服务平台和工作协调保障机制,将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实现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校企合作机制[8]。
不论是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的革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训教学开展,还是学生的实习与就业,都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9]。采取有效形式不断加强化工行业、知名企业、化工类各专业的宣传工作,注重宣传实效,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逐步提高社会各界对化工行业的正确认知,这将是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
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抚顺高职人才工作奖励相关政策,抚顺化工企业设置学生实习、学徒培养、教师实践等岗位,参照省内外市工资待遇标准,逐步提高实习就业学生工资待遇,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及前景。学院将与这些企业积极开展“订单”定制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各种形式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使学生深入了解化工企业,通过责任关怀理念的学习和践行[10],增加学生在抚顺化工企业实习就业服务的感情和机会。
在政府大力支持下,高职教育应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面对企业开展员工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科技交流与服务等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设立校企合作“双师工作室”。支持高职院校到企业挂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在企业设立名师工作室,传递科学精神,传授专业知识,参与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到高职院校挂牌建立员工培训基地,在学院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传递工匠精神,传授职业知识,组织技术创新。
综上,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改革势在必行,校企合作工作任重道远。只有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及企业紧密合作,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才能把高职教育各项工作做实做好,才能真正解决生产一线大量“用得上、留得住”高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