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春红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阜新123000)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1],构建有效课堂是高职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进行改革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随着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通常有一批走上“退休角色”的老教师,同时也将有一批刚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走上岗位的专业教师。
老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历练,积累了一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游刃有余。但随着离退休时间越来越近,“差不多就得了”的心态束缚了老教师,使他们不再去关注专业知识与技术方面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往往是教材内容有什么就讲什么,教材内容没有的、不涉及的在课堂上基本不体现。课堂教学手段、方式、方法单一、枯燥,不能适应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下的新的教学理念,什么蓝墨云班课、职教云、中国大学慕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等一概拒之门外,采用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依旧是传统的讲授法,课堂教学基本为一言堂,与学生互动较少,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程度不高,未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刚刚毕业的新教师,上岗前对于教师的角色完全处于一种“事事新”的状态,从课程标准的执行到整门课程的把握,从教案的书写到板书的设计,从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从搞专业技术研究到实际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机器设备等等都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缺少经验,课堂活动开展无趣,讲课语言平淡、没有激情,下边一大片学生聊的聊、玩的玩,教师只顾自己讲,缺少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如人意。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辽宁省高职层次的录取分数只要达到最低投档线就可以,而且招生录取过程不分文理。由于制冷与空调技术这类的工科专业,学习过程基本以理科知识为基础,文科类学生高中阶段没学过理科类课程,再加上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同学上课根本就听不懂,一提学习就没精神,学习热情降低。还有一部分学生厌学,每天手机不离手,不是玩微信、打游戏就是看电视剧,一提游戏就来劲、一提学习就撂倒,整天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学习无目标、无热情,更没有激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实际上就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有效课堂的标准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意味着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尽可能多地掌握专业领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掌握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知道该怎么学习,爱上学习,会自主学习,进一步达到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当代教育的首要问题。”[3]高职教育要想解决“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在专业建设时需要对照行业需求,制订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需要从行业需求出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注重学生人文关怀、科学合理设计课程、制定多元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只有这样,才会使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适应社会的有用之才[4]。
1.对照行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
(1)广泛开展调研,确定合适岗位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高职教育更要扎根区域经济,适合区域经济发展。我校(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时主要通过“问卷星”、现场调研、电话、微信调研等方式,联系省内多家大型冷库运行维保、中央空调运行施工、运行维保、小型制冷装置销售、售后等企业,以及我校多年以来遍布祖国各地的优秀毕业生开展制冷与空调专业人才需求的问卷调查,具体到每个企业设置哪些岗位,每个岗位的需求数量,每个岗位需要在校生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每个知识与技能掌握到什么程度,校内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到什么程度,校内实习实训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在校期间需要考取那些职业资格证书与上岗证书等等诸多问题[5]。然后汇总问卷,将制冷与空调行业的岗位进行分类,确立制冷空调高职专业教学岗位方向,明确每个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制冷与空调专业主要岗位和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大型冷库从事运行维护、维修工作,中央空调现场施工、运行、维护、维修,小型制冷装置的设计、安装、维护、维修等三大方面,最终确立专业在所在地区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区域经济的主体岗位。
(2)专业指导共建,设定专业课程
学校成立以行业企业负责人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根据三大就业方向设置制冷与空调专业相关课程,确立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确定知识和技能在校内开设的深度和广度。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坚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原则,尽可能多地设计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关的实际动手能力方面的课程,使大多数文化基础不很扎实的学生,理论部分能听懂,实际动手做得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基于此,制冷与空调专业开设机械制图、CAD、电工电子技术、PLC、热工流体等专业基础课,以及制冷原理、制冷工艺设计、空气调节、制冷空调施工[6]、制冷压缩机与设备、制冷和空调装置安装操作与维修、制冷与空调自动控制、制冷工程预算、制冷与空调工程施工、小型制冷装置、户式中央空调等就业岗位方向的课程。
2.提高教师素质,多途径再学习
高职教师不同于义务教育、普通本科教育阶段的教师,他们要培养的学生是要成为生产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不但要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将来所从事的岗位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
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在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方面,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一是充分利用学生下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机会与学生一起下到大型冷库及中央空调等实习实训场所,及时了解行业发展,了解现场新设备、新技术。二是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教师亲自将学生送到企业,甚至住上一段时间,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边管理学生边了解企业,感受企业文化,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国家级、省级培训项目,深入培训学校开展学习。四是抓住一切校级专业赛、市级比赛、省级比赛、机械行指委制冷与空调技术专指委等行业赛、中国制冷学会组织的比赛等机会,深入赛事现场,通过带队指导学生参加比赛,不断历练自己的实操能力,从而提升专业技能[7]。五是利用寒暑假休息时间,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寒暑假是高职专业教师的加油站,教师可以通过挂职锻炼的方式深入企业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学习。通过上述多种方式,教师切身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加油助力。
3.科学课程设计,带领学生深入
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做足功课。
(1)课前设计活动,认真细致备课
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材、教法、学生三方面做准备,合理设计教学各个环节[8]。从复习旧知识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的设计到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进行导入课程设计;从把制冷空调领域新知识抛给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的设计到讨论后教师总结陈词的设计;从安排组长做好组内成员学习的设计到适时拓展知识面的设计;从整合制冷空调专业教材内容的设计到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的设计;从课外拓展学习的设计到课上一次课一小结、一小结一归纳的设计;从利用手机查阅相关资料到上网浏览制冷空调专业知识完成探究学习的设计。设计过程遍布所有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植入信息化教学的成分。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职教云、中国大学慕课、国家、省及各校的优质的教学资源[9],选择适合自己课程的音频、视频或微课等资源加到课程设计中,使学生未学新课之前,先对课程有个整体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2)课中实施活动,实操理论再实操
教学过程中整门课程教学设计原则是“实操先行,课中理论后再实操”,即未进课堂前先带学生到校内实训室熟悉中央空调、一机两库、制冷和空调设备组装、多联机、电冰箱空调器、开启式、半封闭式活塞式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等专业实训设备。教学方法采用学徒制,即老师先教一遍,让具备学习能力的第一梯队的学生先学会,然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3人,由第一梯队的学生作为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学习,直到每名学生学会为止,再逐个考核评价。接下来回到课堂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随时想到实训室的每一样设备,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最后在每个模块结束后安排学生深入到商场、大型冷库、中央空调等运行或施工现场生产实习,结合现场实际冷库或中央空调系统,对照现场梳理系统流程,绘制现场草图、成图等,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现场的实际系统相结合[10],实现理论的升华,让学生感受现场的工作气氛,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工程知识基础。
授课过程中随时启用信息化教学辅助教学手段,如蓝墨云班课、职教云等,充分利用蓝墨云班课、职教云等实现教学资源上传、学生考勤、课堂提问(抢答、指定回答、举手)、布置作业、头脑风暴等功能,每一项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累积一定的经验值,使学生学习有比赛、有竞争。选出优秀的学生作为助教,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这样,既在课堂上有效利用了手机,而且还让学生感到课堂有兴趣,使学生渐渐地爱上学习。
(3)课后头脑风暴,拓展学生思维
课外作业的设计避免识记类的东西,侧重“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学生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的功能,安排网上调研及现场调研等头脑风暴类的作业。例如:学完常用制冷剂性质部分,安排学生到市内大型家电市场、空调专卖店去做目前小型制冷设备所选用的制冷剂类型及充注量的调研;学完溴化锂制冷原理,安排学生到网上调研生产溴化锂设备的厂家及设备的类型;学完冰蓄冷原理,安排学生到网上调研采用冰蓄冷的城市及冰蓄冷的蓄冷方式。
2016年教育部集结了国内多家高职院校制冷专业团队建立了制冷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资源建设相当丰富。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全国制冷专业优秀教师的授课风格,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要求学生课后登陆手机终端微知库App,学习资源库上的优秀资源,其中包括课件、微课、教学视频等,领略大咖级教师的风采。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制冷空调方面微信公众号也应运而生,教学中及时为学生推送适合学生层次学习的微信公众号,如暖通吧、制冷百家、制冷百科、制冷网、中国制冷学会等,使学生碎片时间充分利用,拓宽自己专业思维与视野。
4.改革评价方式,改变学习习惯
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大多是平时过程性考核占30%,期末终结性考核占70%,这不利于监督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度。改革后课程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各占50%,其中过程性考核的50%包括出勤、课前提问、课中在书上所留痕迹、课堂上讲解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课后绘制制冷系统原理图、去网络查阅资料等,这使得学生重视平时的成绩,每完成一项任务得到相应的经验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对于作业完成质量高、互动回答问题准确的同学在课堂表现方面给予相应经验值。开展与课程相关的竞赛,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按比赛等级增加经验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学习习惯[11]。
通过实施以上的教学改革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不爱学习的孩子爱上学习并且主动学习,制冷专业的教学效果得到一定的提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大力发展,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还应不断拓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永远是教研的主题,需要教师们不断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