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英波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辽宁 大连116100)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任务[1],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实施人才强国,将人口压力转换为人口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服务,契合社会需求,立足地方、反哺地方,为院校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能助推城市发展,实现了高职院校和地方的双赢。社会服务能力[2]是当代高职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加强高校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培养,能够使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是辽宁及东北地区唯一一所轻工类高等职业院校,自1985年成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已36年。对应行业发展、岗位专业人员能力需求,学院增加了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营销、服装陈列、人物形象设计、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服装表演六个专业(方向),形成了专业群。专业群对应于企业生产链条的完整性在全国屈指可数。纺织服装专业群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合作企业开展横纵向技术服务,对学生、教师和社会团体开展培训,承办校内外各种赛事,带动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即提升了专业群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同时教师带动学生的参与,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带动学生创业、就业。
一是多角度全方位参与社会服务。通过成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项目团队,学生全程参与市场调研、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开发、样衣制作等各个环节,在企业真实项目运行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融合,使学生专业技能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升,企业满意度提高,带动了学生的创业。
二是纺织服装专业群充分发挥专业实力,为行业培养人才。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与同行交流,同时也提高了培训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让教师掌握一线技术动态。通过对社会开展培训[3],也提升了专业群整体形象和社会声誉,扩大了学校影响力。
三是承办赛事,为参赛学校专业间交流提供平台。技能大赛让学生能进行专业技能的交流,也是学生专业资源积累的过程,每年队员间都能够建立深厚友谊,为后续工作奠定行业沟通的基础。专业群承办大赛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4],也宣传了学校。
1.纵向项目
社会服务的目的是发挥学校服务社会职能[5],同时带动学生,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服务社会和企业的同时,增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适应社会。特别是在参与老师的项目过程中,学生参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术服务,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个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竞争力得到提升。
我院纺织服装专业群纺织品检验与设计专业两位教师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依托此项专利技术,申请了专利。该专利使面料成本低,能源消耗小,由于在染色过程中不添加助剂,无残留,更健康。这项专利技术得到葫芦岛政府的大力支持,将该专利应用于该地区泳装面料的开发,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依托该项技术,两位老师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Textile Research Journal》《纺织学报》等刊物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10篇、EI收录5篇,授权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主持省级科研项目4项,获得资金15万元。此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科研项目的研究,他们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等。
2.横向项目
横向技术服务是指学校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与合作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提供市场调研、技术服务、产品开发等服务,将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根据纺织服装专业群特点,结合专业群内优秀的师资资源,我院专业群教师与合作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横向合作项目。
专业群内教师各自发挥专业优势,与企业开展多角度的合作。我院李老师与大连胡军漫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将漫画与童装有机结合,让孩子们在穿着舒适童装的同时领略到漫画文化的魅力。祖老师与湖州咪啾服饰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童装款式设计及样衣制作,为企业定期提供童装款式及样衣,合作多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作品得到消费者肯定。韩老师为两家企业进行工装市场调研及工装款式开发,开发出符合企业各岗位需求的工装,得到企业肯定。叶老师和徐老师拥有自己的设计师品牌,产品市场反响好。教师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成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项目团队,学生全程参与市场调研、市场分析、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样衣制作等各个环节,在企业真实项目运行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互相切换,专业技能增强,综合竞争力增强,学生的企业满意度增大。也带动了学生的创业。
高职教育包含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6]。我院纺织服装专业群拥有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营销、服装陈列、人物形象设计、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服装表演等专业,专业链完整,同时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其中: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省级青年科研骨干教师1名,银帆杯中国十佳青年设计师1名,辽宁省十佳设计师7名,辽宁省十佳设计新星2名,辽宁省十佳版型师6名,中国十佳版型师1名,大连市十佳设计师2名,大连市十佳设计成就奖设计师4名。专业群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师资优势,根植于纺织服装行业,面向服装行业从业人员、应往届毕业生、合作企业员工等开展服装工艺制作、立体裁剪等方面的培训。“双高”建设期间共开展培训10场,累计培训300人次。由于培训工作完成的成果突出,服装设计与制作实训基地2017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首批具有实习实训、岗前和上岗后培训功能的省级实训培训基地。
纺织服装专业群充分发挥专业实力,为行业培养人才。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与同行交流,提高了培训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一线技术动态,教学相长。通过对社会开展培训,也提升了专业群整体形象和社会声誉,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也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高职院校举办技能比赛具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7]的意义,可以通过技能大赛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承办职业技能大赛能够为职业院校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借助大赛平台,相同专业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技能比拼[8]、交流学习等,指导教师之间可以进行专业建设交流,互相学习借鉴,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同时也提升和扩大了学校和专业群的影响力。纺织服装专业群自2011年以来一直以来承办辽宁省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技能大赛。省内高职院校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校都会参加。技能大赛为省内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每年在大赛举办过程中,各院校指导老师和专业群内教师都会召开专业交流研讨会,互相介绍专业建设情况,探讨专业建设,中高职专业衔接,教学计划设置等。学生之间进行了专业技能的交流,专业资源得到积累。每年队员之间都能够建立深刻友谊,为后续工作奠定行业沟通的基础。专业群承办大赛也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各兄弟院校选手的来临,也宣传了学校。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纺织服装专业群的靓丽名片。我院教师业界声誉高,专业群现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占教师总数的57.5%,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到90%;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能手为兼职教师,核心专业的核心课程采取“双导师制”;专业群教学团队结构合理、专兼结合,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
我们确定了以产品为主线,生产链条、服务产业集群和创新创业特色工作室“三路并进”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在原有实训室的基础上,围绕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创新创业重新进行整合和布局。通过新建和改造,形成纺织品检测、面料设计与制作、智能化产品研发中心、现代化服装生产实训、服装营销,集“产学研赛创”于一体的五大类实训基地。重新构架后的实训室不但分类更加明确,而且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促使学生职业技能全面提升。
借助完善的实训基地设施,鼓励学生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创新创业。纺织服装专业群共建设8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包括服饰摄影、舞台服装设计与制作、形象设计、数码印花、服饰品设计与制作、校园品牌、ALL校园品牌创意等。创业基地成员充分发挥创业基地作业,开展创业活动,取得显著成果,参加各项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丰硕成果。
获得2项辽宁省2020年度自然科学基金计划支助项目,与辽宁省兴城市政府签署泳装新材料开发的战略协议;教师承担省、市级以上教科研项目2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75篇,创办三个自主品牌。
服装设计与制作实训基地2017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首批具有实习实训、岗前和上岗后培训功能的省级实训培训基地,已先后完成7批次培训任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获批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品牌服装设计工作室”获批辽宁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平台” 获批辽宁省职业教育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在系列化实训室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又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目前我院有已获审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个,学生获得创新创业奖11项,与企业合作创业项目5项。
我院纺织服装专业群通过横纵向项目的技术服务、开展社会培训以及承办专业赛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社会服务,在服务社会同时提升了专业教师实力,带动学生创业、就业,同时也提升了专业群社会影响力[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