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2021-12-29 16:17:49
辽宁高职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院校高职

张 帅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124000)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概念是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由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它是通讯信息技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体现了新时代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化及其作用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新形态,随之产生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各个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发了新时代的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重新定义了生产力和创造力。

高职教育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互联网+”的概念打破了传统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对高职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及变革。应用“互联网+”技术解决目前高职教学课程体系与社会和学生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深化了“互联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增强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目前“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有针对地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1]。

二、新时代高职教育引入“互联网+”理念的重要意义

(一)网络作为新型知识平台,成为学习和沟通的重要渠道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居民工作生活、学习和沟通都离不开网络媒介。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居民“每天使用新媒体1~3小时的占41.2%,3~5小时的占25.2%,超过5小时的占21%,相较于传统方式[2],大多数青年更愿意选择应用各类新型媒体平台与他人沟通交流,了解社会动态。

(二)新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离不开“互联网+”技术支持

高职教育领域,“互联网+”技术渗透到各个层面,比如网络在线教育、实时互动教育等,平台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宽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融合了开放教育、共享教育、个性教育、特色教育、终身教育等多种理念,创新了传统教学模式,“互联网+”为高职教育教学实现多元化创新变革提供了可能。

(三)高职教育引入“互联网+”技术,培养符合新时代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互联网+”技术转型后的企业发展需要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持,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落后于企业发展对于用人要求的变化速度。研究如何基于“互联网+”技术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借助“互联网+”网络技术,信息的更新与传递方式突破传统模式,实现“实时互通”。如果高职课程授课内容无法反映本专业现代生产方法和企业管理思想,体现未来发展趋势与工作过程相脱节,会导致学生专业能力的缺失,就业后需要企业再培训,无法直接上岗,应届毕业生在社会就业群里缺少竞争优势,落入被选择的境地,这样水平的学生难以满足和适应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

新时代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数据分析能力、逻辑互换能力、哲学伦理思维,传统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单一的操作型高职学生不适应产业发展及岗位需求。职业院校可遵循“互联网+”对产业环境与技术改造的新业态新形式,应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国内外优秀职业教育教学资源,重新定位办学思路,构建新型校企合作关系,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授课内容、教学模式、教学难点,以行业为导向,改革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与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保障高素养、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人才的培养质量[3]。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输出端能力不足的问题

一是“互联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存在不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由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来引领。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互联网+教育”的使用模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教师对新兴教育模式的畏难情绪、对新工艺新技术的接受度影响了互联网与教学实践的融合,教师的教学革新意识不强,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内属优势,学习热情匮乏[4]。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与技术的内在连结,对信息化元素的操作难度和实践性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影响了课程的接受程度。三是课程内容不适应“互联网+”时代所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仍处于单一模式,未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市场需求导向,存在不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的情况。

(二)教学接收端接收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

1.学习基础差距较大

高职院校的生源范围广泛,高中与中专等学校毕业的学生在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的掌握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各地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上的不同,造成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上的差距较大。

2.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高职学生在高职院校没有升学压力,学习缺乏了目的性。同时,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较低,学习时偏重于感兴趣的内容,随意性较强。世界中探索知识、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庞大的网络信息铺天盖地而来,这些信息一方面开辟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新领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大量的垃圾信息对学生的正常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干扰和误导。由于高职学生的起点相对较低,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明显不足。高职院校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忽略学生的信息化体验,导致学生接入校园网的机会不多。

(三)”互联网+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情况不理想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教学,教学资源的合理配备是重中之重。目前,在高职教育的全局上来说,教学资源存在重复、无序的状况,急需全部高职院校共同合作进行优化整合;受资金限制,多数高职院校校园网建设仍滞后,同时有偿移动数据服务资费较高,无法满足学习者网络学习的需求;网络教学资源视频长、内容枯燥等因素也影响了“互联网+教学”的效果[5]。

四、“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措施

(一)强化“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软硬件师资力量

1.强化职业院校网络信息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构建网络整体覆盖、环境全面感应、开放教学环境和师生交互沟通的服务、管理、应用、教学体系,重点加大智慧课堂、网络支持、学校网络课程平台的长期建设。打造校级精品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合理分配建设时间并制定内容框架,避免出现网络教学资源内容杂乱无序、反复修改的情况,方便学生访问资源和模块化学习,更有利于教学资源的长期维护和优化。为了实现学校与岗位无缝对接、学生到职业人的顺利转变,可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一体化网络仿真实训教室建设,这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

2.培养教师互联网思维,提升教师互联网应用能力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培养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及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内容[6]。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和学生改善学习方式的基础,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大多是为数不多的专家报告或者学术会议,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和理解都不深入。为打破上述局限性,我们可以通过合作院校及企业组建网络技术支持服务团队,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针对教师提出的实际应用问题,及时有效地提供解决方案,在这种学习交流环境中,形成“以用促培,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形成学习共同体,有目标地快速提升授课教师的信息素养。

鼓励专职教师开阔视野,以开放包容的的态度参与到高职教育改革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建立新型师生互动关系,借助“互联网+”技术,延长整个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意识地围绕学生的学习难点和学习重点展开课程教学。同时借助网络教学反馈等手段,切实提供个性化辅导,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方式并提高高职教学的实践价值。

任课教师具有创新思维,掌握网络应用技术及工具,有助于其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需求,有的放矢地实施以深度融合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课前教学设计即引入学生反馈,构建“刺激—反馈—修正—再刺激”的重复循环系统,教师凭借网络信息平台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展开学情分析,确定个性化教学方案[7]。课中,应用信息技术依据学习能力,推送不同训练内容,开展分组,重点讲解及个性化辅导;课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加工,深度挖掘非结构化数据,发现需求和特征,掌握学习效果,开展教学评价,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将交互模式和交互行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基于“互联网+”构建线上线下教学体系

1.网络平台教学资源的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社会职业需求为基础,坚持问题导向,应用数据分析思维,自由化学习体系[8]。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缺少兴趣,教师可将部分学生能够自学理解的课程内容以录屏、微课、慕课、在线测试、互动测试等形式上传至教学平台,也可以利用PPT制作视频类微课和交互式微课,同时设置线上平台的沟通评价机制,实现凭借大数据技术开展对教学活动和学生行为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反馈,依据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选用具有个性特征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线上学习问题。便于手机浏览,实现碎片化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良好开端。

2.线下教学活动的开展

线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教师“如何教”到学生“如何学”的思维方式转变,学会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兴的信息技术,增加课程吸引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课后学习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定措施进行监控。线下教学中以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线上无法自主解决的问题。重点讲解学生线上学习时遇到的困点、难点,加强课程中学习内容的拓展,引入新课知识,便于学生巩固已学内容,快速进入学习状态[9]。适当加入测试内容,考核学生对线上教学的掌握程度,及时掌握薄弱点并及时处理,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线下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引导学生熟练使用各类学习工具和软件,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敏感度,以提高学习能力。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

采取同伴学习、团队训练等方式,利用微信、博客等网络软件,形成自主交流、合作学习,形成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加强自控能力和约束,形成相互影响、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开展学习前与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并做好学习资源的获取和鉴别;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及时向老师请教,避免出现带着问题进行下阶段学习、形成问题扎堆无从下手的情况。及时了解所学专业发展动态,定期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所学专业发展动态,交流学习成果和心得,查找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10]。

(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高职院校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标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涉及职业道德、技术技能要求和就业创业能力等内容的教学评价体系,强调实践实训环节的评价,开展岗位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过程模块化考核。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应用数据分析将定性考核指标量化,掌握整个教学环节究竟存在哪些不足并加以调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基于能力的教学评估的思路,实施课程评价改革,为招聘单位提供选人判断。

综上所述,“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应用可以分解为“互联网+教师”“互联网+学生”“互联网+学校”“互联网+合作企业”四个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需要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做出全面的改变,高职教育应构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探究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互联网+”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网络信息体系架构与创新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和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就业。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院校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河南科技(2014年15期)2014-02-27 14:13:03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