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1-12-29 16:17:49郭稳涛肖志芳
辽宁高职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产教教学资源课程体系

郭稳涛,肖志芳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151)

在国家政策号召和指导下,各高职院校开始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形成了许多产教融合的经验和成果。然而,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支撑体系方面,形成的系统研究和经验成果不多,给学校产教融合的持续开展带来了一些影响,亟待业内人士解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目前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单向

“培养什么样的人”不是学校单向“说了算”。宏观层面,有国家、党的指导性意见;微观层面,需要贯彻产教融合。从以上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才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做好服务。然而在产教融合落地实施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出现培养目标单向的问题[1]。主要表现为在:

第一,对人才培养认识不深。没有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简单地归纳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没有意识到专业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关联,以及区域经济的适应性。

第二,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人才的培养没有立足地方区域经济,没有深度融合地方产业,没有和地方龙头企业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培养目标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或简单执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二)课程体系单调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关键。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课程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换而言之,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在实施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容易出现课程体系单调的问题[2]。主要表现在:

第一,课程结构不尽合理。课程体系结构没有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德、体、美、劳方面,常常以简单的课程开设来替代能力的培养,没有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贯彻人才培养的始终。

第二,评价的要素单一。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不应该是以知识点掌握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要素,而这种评价要素单一的情况在一些高职院校往往是很普遍的,尤其是一些理论课的学习评价更是如此。

第二,课程目标不尽准确。课程目标定位存在摇摆不定的问题,有的侧重知识目标的培养,有的侧重技能目标的培养,没有根据岗位的需求形成稳定的课程教学标准。

Where: fn is the natural frequencies of working modes, fn=ωn/(2π); dc is the distance from stator surface to stator neutral layer.

第三,课程内容不尽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调研,没有结合真实的岗位,没有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更有甚者仅将教材的知识体系简单模块化处理后用于课程教学。

(三)教学活动单边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活动是载体。教学活动的如何开展,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完成等问题。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经常碰到学校“一肩挑”的现象,教学活动单边[3]。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学内容安排简单。教学内容的安排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有些学校将专业课程直接开成了纯理论课,教学内容安排过于简单,教学活动仅仅就是在某个教室授课,教师和学生的面对面互动。

第二,教学场地设施简陋。教学场地的设施直接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有些学校开设专业时很盲目,什么热门就开设什么专业,实训条件根本不具备专业开设的要求,导致很多课程只能在教室进行讲授。

第三,教学中校企互动简单。学校的实训设备远远跟不上工厂、企业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校企互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手段,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就是典型的校企互动,然而这些校企互动阶段性较强,手段过于简单,没有很好的将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与企业结合。

(四)教学资源单独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资源是基础。教学资源提供面向专业和课程的知识资源,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中,经常出现学校“单打独斗”的现象[4-5]。主要表现在:

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致经历了技术型导向、实用型导向、应用型导向、高技能型导向、技术技能型导向等五个历史阶段[9],每个阶段都是为了适应当时产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还是聚焦在技术技能型导向的阶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学习评价是标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闭环过程,根据PDCA(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戴明环的理论,人才的培养有了培养方案作为计划、教学活动作为执行,那么学习评价就是关键的检查环节。在学习评价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评价单一的现象[6-7]。主要表现在:

第二,扩展功能不显著。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那么教学资源也要相应的及时更新。然而,在一些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时,往往最容易忽视这方面的问题。

近日,由中粮名庄荟举办的为期三天世界美酒巡展圆满结束,其中JS世界美酒巡展和智利三大100分满分酒晚宴更是吸引来自全国的200多名联盟商、爱好者和来自全球近20家知名酒庄参加,会议期间由詹姆斯·萨克林亲自宣布2018年三大智利满分酒,并与各大酒庄庄主共同探讨了未来中国进口酒发展趋势,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再次印证了中粮名庄荟在进口酒领域的龙头位置。

第三,参与单位不全面。专业教学资源不仅体现了一个专业的课程知识,更体现了一个专业的行业标准、技术规范、职业素养等,不是学校一方能够完全解决的,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多方参与。

(五)学习评价单一

科学家还分析了超过20万名女性的数据,其中1054人患有卵巢癌。研究发现,与未服用阿司匹林的女性相比,每天小剂量(100毫克或更少)服用阿司匹林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降低23%。但是,服用325毫克标准剂量阿司匹林则没有这种效果。

第一,评价的主体单一。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检验,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谁来检验?多数课程都是由授课教师全包了,从授课计划的制定、教学实施、到学习评价、诊断改进,学习评价的主体就是一个老师,既当了运动员,又当了裁判员。

(3)课题经费预算基本由科研人员编制,财务人员基本不参与编制与监督,经常仅由财务负责人签章,未经经办会计审核,故规范力度不够。

第三,评价的方式单一。在课程的学习评价中,试卷考核是最常见的一种评价手段,这种评价手段过于单一,不能全面检验学生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达成度。

[16]玛利亚·拉尔森:《柬埔寨与泰国的关系: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前景》,蒋小星译,《南洋资料译丛》2015年第1期。

二、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构建

(一)培养目标多元化

1.重塑人才培养理念

工业4.0的到来,标志着一个智能化的时代、一个信息化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明确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趋势势不可挡,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已然全面实施。

产业的变革、技术的革新、工艺的创新……这些都需要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进行革新,创新性、复合性、发展性的工匠型产业工人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8]。

2.找准人才培养定位

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如何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如何有效开展,这些问题都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挑战。学校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时,不妨将课堂搬到企业,只有将学校、企业的课堂进行整合,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10]。

第一,服务对象不明确。教学资源的使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然而在一些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往往忽视了学生,教学资源仅仅是为了教师方便教学,而不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本末倒置的现象较为严重。

综上,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推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高效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基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趋势,企业应当革新工作理念,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人员的培养,进而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创造条件。

3.重构培养目标框架

在以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一度占据了高职教育的主体,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多元、能力全面的多元化人才更容易得到市场的青睐。

首先,专精与跨界要相结合,精通专业是基础,如果还能学习一些跨界的知识,更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如会计与大数据的结合等。其次,技术与情怀的融合,精通技术很关键,如果兼具家国情怀,更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希望。再次,创新与传承的整合,在传统的技术、工艺上,加上创新,必将使高职教育焕发新的活力。

(二)课程体系动态化

1.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实质性开展专业调研,深入行业中龙头企业,根据岗位工作任务,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中,形成动态调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修订机制。

2.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以通识基础“宽”、基本能力“强”、核心能力“精”、拓展能力“新”为总目标,结合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等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构建“基础相通、方向分立、能力突出”的专业课程体系。

3.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2.4 不同处理的经济成本比较 不同消毒药剂消毒的成本差异主要是由于药剂用量和单价的差异。从表4可以看出,同样条件下二甲基二硫的成本最高,还原颗粒的成本最低。其次是威百亩和氯化苦的成本较低一些。

引入真实产品和案例,对接产业链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融入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优化“基础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综合实训+岗位实践”四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教学活动多样化

1.线上线下结合互动

网络流行语语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文化的繁荣而出现,它在网民的交流中以其独有的魅力受到青睐。2011年的网络流行语,让人感到世界瞬息万变、一日千里,它不仅反映了人们驾驭语言文字的创新能力,而且也是对社会变化的真实写照。2011年网络流行语在其创造发展的过程中仍有不规范的现象乃至粗俗、不文明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对网络流行语不断进行规范,做到认真学习、准确理解、恰当运用,进而使我们的言语表述更加准确、生动、形象、新颖,使网络流行语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深入,社会学员的不断扩招,使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成为趋势。比如翻转课堂模式将知识的学习前置到了线上,线下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阵地。又如线上线下结合有效解决了企业扩招给教学带来的挑战。

首先,“审执分离”已经逐渐成为民事诉讼理论界和实践层面的共识,“审判的归审判、执行的归执行”是审执分离改革的基本要求。[11]《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对执行依据明确作出了具体的规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实际上是对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的具体要求,而执行依据可执行性的欠缺属于审判权没有用尽,并不在执行权的管辖范围之内,依然属于审判权的范畴之内。因此,当执行依据出现不明确的情形时,仍然需要启动审判权,在审判权的权限范围之内加以解决。

2.课内课外融合互动

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这些目标的完成,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课内一般以夯实基础、以教促学为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主要放在课外。

可见,在淹水期间,各处理水稻株高的生长速率与对照相比,淹水天数增多,株高增高越快。分蘖期淹水处理之后,各处理水稻株高和节间的生长速率与对照相比,淹水天数增多,增长速率减慢,最终表现为成熟期水稻的株高和节间变得越矮越短。一方面原因是适度淹水条件影响下促进了水稻的抗逆反应,水稻通过伸长水面上的茎叶等途径获取氧;另一方面原因是淹水促进了“乙烯”的产生,间接促进根、干和叶的生长,以及提高节间细胞分裂,以往的研究中亦有类似结论的报道[9-10]。但当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不断增加,逐渐超过水稻的耐受限度时,其后期生长能力下降致使成熟期水稻株高的降低。

1.建设标准统一的共享平台

新时代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同样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双高”建设实施中,明确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与地方区域支柱产业相匹配。

(四)教学资源共享化

3.学校企业整合互动

3) 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新竹株数、产量会有所增加但差异并不显著,而平均胸径出现下降,即林分质量下降。这说明,在保证林分产量的前提下,低林密度林分的毛竹质量要优于高密度林分。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定期对林分进行择伐,保证林内卫生并可获得经济收益。

根据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构建技术规范》,应制定合理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平台,方便各高职院共建共享。目前高职院使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有微知库、智慧树、学银在线等等,平台的不统一给高职院与企业之间的共享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2.构建学习中心的服务平台

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在2000年12月发起设立,2007年7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大型矿业上市公司,总部设在青海省西宁市。公司注册资本23.83亿元,在全国拥有30多家控股公司和子(分)公司,主要业务是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主要有铜、铅、锌、铁等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的采选、冶炼、贸易等,分为矿山、冶炼、贸易、金融四大经营板块。截至2017年底,公司总资产322亿元,净资产115亿元,营业收入278亿元。

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资源建设理念,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共享型的资源建设平台,使专业教学资源库不仅成为资源汇集的平台,更是服务学习的平台。教师、学生、企业员工、社会学员通过专业资源库,交流互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3.明确企业参与的主体地位

企业也要开展员工培训、内部竞赛等,也需要用到专业教学资源。学校找到与企业的契合点,加大企业参与资源的建设力度,建设企业和学校都用得着的资源,那么专业资源的访问量和应用量自然会增大,企业参与建设的力度也会随着进一步加大,形成良好的循环[5]。

(五)学习评价复合化

1.建设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仅在学校,政府、企业也应该参与。比如在湖南省高职界,“两查”已经成为常态,即查学生的毕业设计、查学生的技能水平。“两查”制度就是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学习评价最好的实例。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金课、优质课和达标课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企业的专家成为评委之一,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1)相关景点的介绍。结合全域旅游项目的深入推广,对朱家尖景点做一个统一规划,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打通各个景点之间的信息数据,通过统一的AR管理平台实现各个景点的详细介绍,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规划与策略支撑。

2.打造多要素的评价体系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达成度是评价体系的核心要素,要使这些评价要素落地实施,高职院校应打破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桎梏,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要素纳入评价体系。

3.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唯分数的评价方式一定要破除,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根据课程的属性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以产品的制作作为专业课成绩的依据,以演讲稿、家书的撰写等作为人文素质课的评价方式等等。

总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教学和生产之间的壁垒,让专业与企业在教学、生产等方面结成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培养目标多元化、课程体系动态化、教学活动多样化、教学资源共享化、学习评价复合化的支撑体系,有效解决了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支撑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为高职院校更好地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产教教学资源课程体系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