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荣,尚 可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辽宁 大连 116100)
辽宁省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沿海又沿边的省份,其南邻渤海、黄海,毗邻日本、韩国,区位优势明显。全省土地总面积14.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 259万人。作为我国最早进行对外开放的省份,对外贸易国家和地区217个,110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辽宁。辽宁省教育文化发展基础较好,专业覆盖面广泛。截至2020年底,全省有普通高等院校77所,在校生约为114.1万人,在校研究生14.2万人。2020年,R&D经费支出524.5亿元,同比增长3.2%,R&D研发人员数15.9万人,各类技术合同1.8万项,价值645.1亿元。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及《关于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我省陆续出台多项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如举办大学生双创大赛、实施创业服务指导、建立双创实习基地、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税收减免、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等。
在辽宁省省政府和教育部的领导下,大学生“双创”教育活动得到持续的推进,各种类型的创业指导课程和各级别“双创”立项项目不断增加,各层次的“双创”大赛不断举行。截至2021年,全省高校共建立92个双创孵化基地,5 804个实践基地,举办2 000余项校级、100余项省级大学生“双创”大赛,激励20万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的双创意识和创造能力显著提高,营造了较好的学习和创业氛围,科技成果转化和就业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但不能忽视的是,在辽宁省双创局面初步形成的背景下,高校教育仍陷入双创动力不足、“双创”人数在高校学生总数中占比有待提高、大学生创业规模较小、生存周期较短等困境。这可能是由于对双创内涵理解缺位、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等引起的。
目前,辽宁省社会及高校仍然将“就业”视为衡量人才培养出口的重要指标,“双创”能力自然地被视为是少数学生的个人选择。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仅将双创的基础理论进行介绍,并未强制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传授,对于双创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及专业技能并未也不能完全进行全面介绍,学生的双创意识尚未完全觉醒[1]。但探究创新内涵时,Drucker[2]认为“创新”是人经过全面发展后,新思维、新潜能和新技能得到激发的过程。单纯的创新理论课程显然无法实现双创全面培养的目的,而跨学科知识及技能的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辽宁省高校双创专业课程开设具有普适性,按照确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但缺乏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进行选择的弹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更忽视了双创活动的个性化,开设双创有关的课程也不能覆盖双创所有环节。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一定的局限,创业实践因之受限,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实践热情也相对不足[3]。大学生双创的起点在于学生具有“见识+想象力+深度思考”的勇气和能力,而现有的双创普适性的课程还应更深入地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目前辽宁省大多数高校以确定的专业技能为核心组织课程,但双创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则需要管理学科知识、文化学科知识、金融学学科知识、财会类学科知识以及理工学科等专业知识,传统单一学科的课程体系不能提供双创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及技能。现有的双创教育,理论课程多于实践课程,教学环节缺少企业参与,多学科交叉性知识的获得成本较高[4]。
辽宁省高校现有的学科组织模式多以独立的研究中心、专业研究所等形式存在,双创师队伍的综合性双创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略显薄弱,能够胜任双创教育的教师数量和层次都有待提高。同时,具备创业能力的教师又倾向自行创业并以兼职教学为主,因而教学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不能得到保证。对双创教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延续传统的监督机制,不能有效刺激双创教师对教学投入的热情及实践能力的提高[5]。针对辽宁省双创教育,要尝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跨学科平台的组织模式,在院校范围或跨校的范围内组建双创课程体系,实现教学资源和师资资源的共享,对辽宁省学生双创活动实施有效的指导和助力。
学科建设服务于经济需求并反映了人才的培养方向,学科的发展往往根植于传统学科基础之上。根据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新学科往往产生于多学科的交叉之处,或在传统学科的边缘处裂变[6]。因而,在辽宁省高校学科改革发展中,培养能够适应本地区新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需求的学科应重点关注跨学科领域,确立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并持续提升辽宁省高校学科建设水平。
破除传统学科禁锢,构建跨学科平台,既可以依托传统学科人员基础和建设经验,又可以根据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进行灵活重构。通过跨学科成员及团队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形成较好的优势互补和研究方法的共享,更能够激发并挖掘跨学科平台团队成员和受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潜能。同时,跨学科平台知识的多样性更为双创人才的双创实践提供了现实基础[7]。
以辽宁省高校跨学科平台为纽带,将辽宁省各地方政府、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进行对接,使高等院校有效参与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活动中。充分发挥跨学科平台的学术引领性和示范性,为辽宁省双创人才培养的长效性和双创实践提供技术支持及智力支持。同时,以需求为导向引领高校的学科研究,通过跨学科平台获得多渠道、多理论的解决方式,更好地引领辽宁省地方双创实践。
目前中国高校的学科设置主要按纵向组织设置,层级由高到低,学科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专业壁垒,学科横向交流困难较大;加之不同学校对不同学科在师资、实验室等软硬件资源资金投入差异较大,而通过构建双创跨学科平台能突破院校限制、突破学科壁垒、协调优化院校的优势教学资源的分配,从而形成与辽宁省经济发展和院校实际相适应的跨学科教育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模式。
根据国家及辽宁省有关双创的相关政策和导向,辽宁省高校可以设置综合性的双创课程功能平台模块,在本学校原有学科设置的基础上,围绕双创活动所需要的课程体系整体设置平台[8],即涵盖包括政治、法学、经运筹学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等跨学科课程的综合平台。为学生设置双创课程学分,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在双创综合平台上进行其他课程补充学习,以便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创业方向获得有关“双创”知识和解决创业难题的本领。同时,在相关课程设置时,课程标准要区别于传统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围绕双创需求,增加实践内容比重,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创新和创业冒险精神。双创综合课程平台尽可能对接企业的真实创业实践,使学生能够在教学的真实案例中探索企业的双创过程,实现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辽宁省作为东北振兴的领头省份,在农业、运输业、工业等多领域具有显著优势。高校作为科研人员和高技术人才密集的基地,能够为全省和全国培养及输出大量复合型人才。导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能为学生双创提供较好的榜样作用。跨学科的导师双创团队能够利用多渠道的信息技术及设备资源实现跨学科的交流活动或企业创业活动,并带领众多学生成员进行创业实践。跨学科导师团队能够把握前沿学术理论和前沿技术,帮助学生厘清“双创”思路、解决创业难题。
跨学科导师团队的运作不需要固定的规章制度,一般可以在高校原有的科研条件和科研团队基础上,融合其他高校科研团队或企业技术团队成立临时攻关小组,以项目为双创合作纽带,抽调团队教师和学生,针对具体科研项目展开攻关[9]。团队成员所属的组织规划关系不发生变化,但是临时由项目负责人进行统一管理、分工、调度和考核,进而获得资金奖励;在项目任务完成后,项目团队解散,项目团队成员回归原岗位。跨学科导师团队的项目一般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具体实践创新为切入点,更容易结合导师团队所擅长的研究领域展开研究。因而,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利用双创平台,能够对接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和应用实践,且具有明显的院校特色和地区产业特色。
辽宁省现有高校的专业是按照专业技能和服务对象为思路进行设置的,很多学校针对双创人才培养设置了专门的研究所或研究学院。跨学科双创独立机构是原有研究所或研究学院的高级阶段,其组织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10]。
首先,跨学科双创独立机构模式可以将原有组织结构进行重构,其中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不再固定隶属于特定教学部门,教师部门之间的流动局限性被打破,教师的科研工作和活动也不断进行重组。
其次,跨学科双创独立机构的教师可以从原有教师体系中进行选拔,减少了重新招募双创教师的成本支出;学校教师也可以到企业参与创业实践,真实了解工作环节:这样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实现原工作流程的优化和升级。
综上,跨学科双创独立机构作为独立的分院,由校内的主要领导担任主要负责人,由上至下将招生、人才培养、学生创业的全过程进行统一协调,同时又能调动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后勤处等多部门的能动性参与,为双创活动提供全过程的服务和支持。依托本校特色开展具有立体化、多层次的跨学科双创独立机构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实施创业实践。在充分借鉴学习国内外双创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跨学科运行实践的基础上,要结合辽宁省经济发展需求和双创人才培养思路,形成基于双创教育的辽宁省高校跨学科平台模式,实现校内学科组织结构的重构,优质教师跨学院、跨专业的横向流动,专业之间纵向与横向的知识流动,最终实现双创人才培养的落地性和高效性,为辽宁省经济发展和就业提供助力。